胡學舉 丁妍虹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鄧小平與新長征
胡學舉 丁妍虹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長征是鄧小平一生中不同尋常的一段經歷。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深刻總結了紅軍長征的經驗教訓,確立了新長征的戰略目標,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設計出新長征的戰略步驟——“三步走”戰略思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和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在實現新長征的歷程中具有戰略轉折的意義。
鄧小平;改革開放;新長征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不但親身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且在總結了紅軍長征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大步邁出了新長征的步伐。1978年10月11日,鄧小平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致辭中,提出“希望全國職工群眾用豐碩的成果來迎接新長征中第一次盛大的群英會”〔1〕,明確將實現四個現代化稱為“新長征”。1978年12月13日,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鄧小平又對新長征的前景充滿自信和期望,他指出:“現在,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新的長征中,一定會不斷取得新的勝利。”〔2〕
紅軍長征空前絕后,卻是被迫進行的一次戰略大轉移。鄧小平深刻地分析了紅軍長征的主要原因,他說:“三十年代前期有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那個錯誤導致我們多數革命根據地受挫折,使三十萬革命軍隊減少到三萬。我們為什么要長征?長征是被迫進行的。”〔3〕同時,鄧小平又指出,如果沒有毛澤東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毛澤東在紅軍長征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他說:“長征的前一段,因為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揮,所以就犯錯誤,使紅一方面軍由八萬人減少到三萬人。”“到了遵義,王明、博古路線不能繼續下去了,怎么辦?就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才開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是“毛澤東同志正確處理黨內問題的政策,使大家團結起來了,渡過了最困難的時刻,完成了長征”。〔4〕
(一)紅軍長征是被迫的
長征是黨內推行教條主義的必然產物。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余部向井岡山進軍,成功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之所以正確,就因為它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它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一個光輝的典范,是我國人民的豐富革命實踐的歷史性的總結。”〔5〕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由于有毛澤東的正確指揮,都先后取得了勝利。正當革命順利發展之際,一批“左”傾教條主義者來到中央蘇區,在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撤消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職務。隨著“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路線逐步在紅軍中貫徹實施,革命形勢急轉直下。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博古、李德等“左”傾教條主義者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而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正是由于這種不顧客觀實際的瞎指揮,直接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二)沒有毛澤東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
長征期間,毛澤東以其擔當精神和遠見卓識,保證了紅軍長征最后的勝利。
1.力挽狂瀾促成遵義會議的召開。遵義會議的召開經歷了從醞釀到準備的艱難過程,毛澤東在其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長征之初,博古等“三人團”掌握著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權,毛澤東處于被排擠的地位,甚至差點被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雖然多次向中央提出擺脫困境的正確策略,但都被否決。不過,毛澤東并不氣餒,他有意識地與王稼祥、張聞天進行廣泛的思想交流活動,并且幫助紅軍將士認真分析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以及長征初期老是處于被動挨打局面的原因,這樣就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了具有戰略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使毛澤東進入了軍事決策層,為紅軍長征扭轉不利局面、最終取得勝利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
2.運籌帷幄四渡赤水。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堅持從實際出發,采取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軍事決策因敵變化而變化,盡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力求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大踏步地前進與后退。他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軍事部署,巧妙地甩開了敵人,跳出重圍,形成戰略優勢,贏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四渡赤水的成功,使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獲得了進一步的確認,為紅軍長征的勝利提供了更加堅實可靠的保障。
3.高瞻遠矚處理黨內的分裂問題。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看到中央紅軍只有二萬人,妄圖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來迫使中央領導人讓步,通過改組的方式謀奪中央的最高領導權力。毛澤東很快就明白了張國燾的用意,但他并沒有屈服,堅決反對張國燾的這種借“分權”來架空中央軍委的行為,強調一切行動聽黨指揮,打破了張國燾的陰謀,同時采取思想斗爭從嚴、組織處理從寬的正確策略,爭取了最好的結果。正是由于毛澤東的高瞻遠矚以及他采取的正確的斗爭策略,才最終實現了三大主力紅軍在會寧的勝利會師,從而取得了紅軍長征的完全勝利。
鄧小平總結了紅軍長征的經驗教訓,認為紅軍長征是被迫進行的,正是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長征才取得了勝利。在新時期,鄧小平吹響了新長征的號角,不斷明確了新長征的戰略目標。隨著形勢的變化,鄧小平關于新長征戰略目標的論述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即從繼續使用毛澤東、周恩來關于“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到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
(一)繼續號召實現“四個現代化”
1954年9月,毛澤東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明確提出要把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國家。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6〕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時,在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國防現代化的內容。這樣,“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就基本成形了。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把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正式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1975年,周恩來總理在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完整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繼續將“四個現代化”確定為全黨全國人民奮斗的戰略目標,激勵我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大步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
(二)由“四化”到社會主義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鄧小平意識到,過去提倡的“四個現代化”,在性質與內容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認為“四個現代化”著重強調的是經濟、技術層面的現代化,而如果只有經濟、技術的現代化,沒有政治現代化作為保證,文化現代化強力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完整的。因此,到黨的十三、十四大則進一步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就使我們黨關于新長征目標的表述更加全面而科學。
新長征戰略目標確立之后,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就成為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到20世紀末要分步驟分階段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這是探索經濟落后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創造,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982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他說:“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如果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情況就比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取得了一個新起點,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7〕根據鄧小平的設想,黨的十二大制定了到20世紀末分兩步走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規劃,即到1990年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1990年到2000年為第二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的第二個翻一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在確立兩步發展戰略以后,鄧小平又開始對黨的新長征目標進行新的戰略設計。1987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副首相時首次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指出“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8〕。至此,我國現代化建設及新長征的戰略步驟就制定出來了。黨的十三大采納了鄧小平關于“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并將其寫入政治報告中。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無論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上,還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乃至于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它最終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在新長征的路上,鄧小平積極掌握主動權,對新長征的道路大膽設計,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風云變幻,中國人應該何去何從?沉著冷靜的鄧小平積極應對艱難的挑戰作出了跨世紀的選擇,緊緊抓住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脈搏,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構想和實施步驟。
第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在新長征的路上由自發到自覺的飛躍。長征初期,中國共產黨由于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沒有團結一致的組織,沒有正確的軍事策略,在“左”傾思想的錯誤指導下,紅軍頻頻陷于絕境。鄧小平進行的新長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確立了新長征的奮斗目標,而且具體做出了前后連續的戰略發展步驟的總體設計,使中國人民的新長征之路越走越寬敞。
第三,這是中國發展之路的跨世紀選擇。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發展才是硬道理。所以鄧小平突出強調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認為只有中國發展了,才能為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提供物質支持。也正是在這一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中,鄧小平形成了“三步走”的戰略設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的兩年徘徊局面,從根本上消除了已經由實踐證明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十分有害的“左”的指導思想及其表現;南方談話在中國改革歷史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鄧小平實現了新長征歷程中的兩次偉大轉折。
(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是新長征歷程中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戰略轉折。
1.思想路線的轉折。1957年以后,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步遭到破壞,導致人們的思想日益僵化。要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首先就要解放思想。1978年12月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上的偉大轉折。
2.政治路線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們的根本政治路線”。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以致在共產黨執政條件下還要號召人們去“繼續革命”,黨的工作重心還要“以階級斗爭為綱”,直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災難性后果。在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鄧小平深刻總結“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經驗教訓,強烈主張盡快地撥亂反正,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組織路線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以后,就為進一步解決黨的組織路線創造了條件并提出了要求。雖然這次會議還未來得及從根本上解決黨的組織路線問題,但仍為實現黨的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巨大努力。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增選了黨中央領導機構成員,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雖然當時鄧小平沒有擔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職務,但就體現黨的正確指導思想和決定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上來說,實際上已成為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組織路線的轉折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二)南方談話
1992年鄧小平發表的南方談話是中國改革的又一個轉折點,也是鄧小平新長征的又一個轉折點。“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實現了思想解放的轉折;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闡釋,實現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轉折;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確定,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轉折。
1.思想解放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盡管人們的思想獲得了較大的解放,但是仍然有一些舊的框框在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比如,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是什么,人們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實現了思想解放的偉大轉折。他說:“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三個有利于”標準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不受傳統觀念和原則的束縛,強調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就是社會主義所要求的,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2.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轉折。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做了完整的闡釋,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0〕。這一新闡釋,使我們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理性認識,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實現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偉大轉折。
3.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轉折。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就是市場經濟的僵化認識。鄧小平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過程中,通過長期觀察,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論斷,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11〕從此,市場經濟便在中國大地上得到蓬勃發展,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完美地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大發展。鄧小平關于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的論述,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轉折點。
〔1〕〔2〕〔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7,140,416-417.
〔3〕〔8〕〔9〕〔10〕〔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226,372,373,373.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8-339.
〔5〕譚震林.井岡山斗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C]//毛澤東同志八十五誕辰紀念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15.
〔6〕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責任編輯 付國英 王麗娟)
A849
A
2096-0921(2016)06-0064-06
2016-10-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鄧小平對改革規律的探索及啟示”(16XKS004)
胡學舉(1965),男,重慶大足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政治學研究所所長,《鄧小平研究》雜志常務副主編,編審,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丁妍虹(1990),女,山西呂梁人,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