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高教室,北京 100192)
習近平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創新發展
楊興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高教室,北京 100192)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思想,涉及“為何要改革”、“為了誰改革”、“依靠誰改革”、“怎么樣改革”、“誰領導改革”等基本方面。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以宏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契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要求,對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做出了全面的、與時俱進的重要創新與發展。
鄧小平;習近平;改革思想;創新發展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開啟和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大業,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先后整體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進入到全面建設和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置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以宏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改革,帶領全黨“攻堅”、“涉水”,對鄧小平的改革思想作出了重要創新和發展。這方面內容極其豐富,筆者僅嘗試以“為何要改革”、“為了誰改革”、“依靠誰改革”、“怎么樣改革”、“誰領導改革”為主線,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一簡要闡述,希冀對進一步深刻領會習近平的改革思想,有效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能夠有所借鑒或啟迪。
(一)鄧小平的“為何要改革”思想“為何要改革”是改革的動因問題。鄧小平經過長時間探索和思考,深刻總結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以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集中闡述了兩個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方面,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動因。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而且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三十年,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始終沒有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生產力的發展太慢”〔1〕,為此,鄧小平擲地有聲地強調,過去搞革命,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2〕。另一方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動因。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時時受到國內外懷疑、否定社會主義思潮的嚴重干擾,鄧小平立場針鋒相對地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3〕,不搞社會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就會仍然處于混亂狀態,就無法改變貧困落后的狀態。中國的社會主義需要改革,但是改革絕非是根本改變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如果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導致了兩極分化,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我們就失敗了,就是真的走了邪路了。鄧小平關于“為何要改革”的深刻闡述,深刻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極大地調動了全黨全國人民從事改革發展大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習近平在“為何要改革”問題上的創新發展
在“為何要改革”問題上,習近平忠實繼承鄧小平的重要思想。面對我國改革開放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在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中呈現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通過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習近平不僅連用三個“進一步”向全黨全國人民表明黨中央攻堅克難的堅強信心和決心,而且深入闡釋了三個“進一步”之間的辯證關系:“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4〕這一深刻闡釋使鄧小平“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理論思路更加拓展,理論內涵更加深刻,也更加有利于指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在改革的根本性質問題上,習近平同鄧小平一樣旗幟鮮明地強調,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同時又十分清醒地告誡全黨全國人民:“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5〕。為此,他特別闡述了三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6〕,從而深刻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變量與因變量關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根本依據。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7〕,深刻揭示了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及制度創新之間的內在關系,既突出了實踐創新的基礎性作用,又突出了理論創新的指導意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發展闡明了正確路徑。三是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戰略選擇。
習近平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8〕在這一總目標中,前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追求,后者是實現這一根本價值追求的重要戰略選擇。其根本原因在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未能夠親身實踐,列寧也未來得及深入探索,我們黨執政以后近三十年的探索有挫折,也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從理論上系統地對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作出如此深刻的論述還是第一次,這不僅是對鄧小平“為何要改革”思想的重要創新和發展,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有關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
(一)鄧小平的“為誰而改革”思想
“為誰而改革”是改革的根本價值追求。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經過深入觀察、總結和思考,主要提出了以下重要思想:
其一,著眼于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他認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我們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后,多少年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致使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沒有得到較好的改善,國家沒有擺脫貧窮落后狀態,這是一個嚴重的教訓。
其二,著眼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現實國情,他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分步走,每一步都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目的。
其三,著眼于國內外對我國改革開放的擔心,他指出“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9〕。“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0〕
其四,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他特別強調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的共同致富。“中國有十一億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億多人富裕,相應地有九億多人擺脫不了貧困,就不能不革命啊!”〔11〕鄧小平關于“為誰而改革”的思想,汲取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刻教訓,著眼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追求而展開,為確保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思想保證。
(二)習近平在“為誰而改革”問題上的創新發展
同鄧小平一樣,習近平高度重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特別強調“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2〕。在此基礎上,他就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如何踐行這一根本原則,進一步提出了三方面的重要思想,實現了對鄧小平改革價值追求論的創新與發展。
1.改革的奮斗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當選為黨的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他旗幟鮮明地闡述新一屆黨中央肩負的歷史責任,飽含深情地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3〕這段鏗鏘有力的宣誓,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階段的發展實際,深刻反映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及社會發展的新期待、新心聲,也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快速發展后,進一步推動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新任務,對于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導航意義。
2.檢驗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標準是“三個是否真正得到”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立足于這樣的理論高度和政治高度,習近平指出檢驗黨和政府一切工作是否富有成效,應該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4〕。“三個是否真正得到”直接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人民群眾的貧困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等方面生活水平的重要思想,又契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出現的妨礙人民群眾獲得改革實惠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對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歸宿點和基本宗旨等作了進一步的細化。
3.深化改革、惠及于民,關鍵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也是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主體。然而,由于各種極其復雜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快速拉大的貧富差距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客觀上出現了利益固化趨勢,強勢利益集團獲得大量超額利益,弱勢利益群體獲得較少或很少利益,嚴重背離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要求,背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期待和要求。面對這種情況,習近平特別要求全黨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深化重要領域的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保證改革發展的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15〕這一重要思想,既體現了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和決心,又深刻揭示了我國發展現階段深化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要害和瓶頸問題,從而賦予鄧小平改革價值追求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一)鄧小平的“依靠誰改革”思想
“依靠誰改革”是改革的動力問題。鄧小平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保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的建設主體。早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立足剛剛重啟的改革開放大業,鄧小平就鮮明地指出,我們黨雖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領導全國政權的歷史,有一支生機勃勃的黨員隊伍,但在全國人民中,“共產黨員始終只占少數”,“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16〕。
第二,改革開放主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中國大地上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誰都沒有提出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由農民首先提出來”。〔17〕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等,都是人民群眾智慧的實踐和創造。
第三,國家強弱靠人才,靠高素質人才資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18〕。鄧小平關于“依靠誰改革”的思想,深刻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重要思想,充滿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尊重和愛護之情,既對廣大普通群眾的實踐和經驗高度重視,又對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科技知識分子的實踐、智慧和貢獻高度重視。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三十多年來如春江放舟,成就舉世矚目。
(二)習近平在“依靠誰改革”問題上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同鄧小平一樣,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19〕。進而著眼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及當下實際,從四個方面創新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改革動力思想。
一是進一步強調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習近平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深刻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20〕這一重要思想,對我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怎樣面對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利益矛盾和改革羈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增強決策的社會心理基礎,最大限度地獲得推動改革發展的社會力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是進一步強調如何有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問題。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必須自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根本前提,但是必須懂得自覺堅持并不等于一定能夠做到有效地堅持,前者是立場問題,后者是具體技術問題,在立場正確的前提下,如何找到正確的方法就成為問題的關鍵。習近平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實踐和經驗,嚴肅地向全黨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21〕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這一思想使鄧小平如何在改革開放的復雜背景下,如何正確、有效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巨大歷史作用的思想更具體、更深入,更具有指導意義。
三是進一步強調黨的執政水平與能力必須由人民來評判。“‘知政失者在朝野。’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相背。‘人心就是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水平如何,執政的成效怎樣,絕不能由自己給自己做評價,“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22〕。這一重要思想,對于糾正一段時間內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十分盛行的虛假政績觀、片面精英觀,確保改革為了人民,發展為了人民極為重要。
小麥是湖北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00萬hm2以上。湖北省2016年夏收小麥面積達111.8 萬 hm2, 產量為 3 862.5 kg/hm2,總產量達到428.2萬 t。 湖北省 103.3萬 hm2小麥列入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劃,發展小麥生產對于保障湖北省糧食安全、促進湖北省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四是進一步強調我國科技隊伍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習近平認為,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隊伍,但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為此,他要求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發展、創新的最優先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這一思想不僅從多個方面深化了鄧小平的人才思想,也必將對加強我國的科技隊伍建設,大力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一)鄧小平的“怎么改革”思想
“怎么改革”是改革的方式方法問題。鄧小平牢牢把握國內外“兩個大局”,深刻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法論思想。
思想方法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但由于長期“左”的錯誤及林彪、“四人幫”大搞思想禁區,人們的思想認識仍普遍“處于僵化半僵化狀態”,〔23〕嚴重影響撥亂反正和現代化建設重啟,面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24〕
思想理論上圍繞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而展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出現嚴重失誤,“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25〕
立足點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過去搞革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改革開放同樣要堅持這一結合。“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我們應當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解決今日中國的現實問題。〔26〕
實踐層次上堅持“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全新的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前人沒有做過,沒有現成經驗可學,只能夠在實踐中摸索。“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重要的是總結經驗,錯了的就改正過來。〔27〕
保障層次上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兩只手都要硬。
(二)習近平的“怎么改革”思想
黨的十八大深刻分析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強調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習近平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在新的起點上創新發展了鄧小平“怎么改革”的重要思想。
1.深化改革必須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時代內涵
現階段我國改革實際進入到“攻堅期”和“深水區”,為有效“攻堅”、“涉水”,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停留在原來的框子里,就不能看清楚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找不準改革的方向和著力點,拿不出創造性的改革政策和辦法。這一思想切中我國當下的社會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是對鄧小平解放思想觀總的重要發展,又從深層次上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深化改革必須著力解決公平正義問題
我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復雜的原因,卻一度出現了大量背離公平正義的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十分強烈,意見很大。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新期待,習近平一再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8〕。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并不是說等著經濟發展起來了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而是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29〕。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深刻闡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特別強調注重解決不同發展時期的公平正義問題,切中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既有力矯正了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思維誤區,又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拓展了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3.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原則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改革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也需要其他領域的改革密切配合,為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30〕,加強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二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31〕。膽子要大,就是改革要不怕困難,知難而進,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攻堅克難。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不能犯顛覆性錯誤。〔32〕三是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社會穩定與改革發展互為前提,有了前者,后者才能不斷推進,有了后者,前者才具有堅實的基礎,二者的結合點在于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這三方面思想緊扣我國發展現實,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是對鄧小平改革方法論思想的重大創新。
4.深化改革必須著力把握改革的客觀規律,處理好若干重要關系
一方面,針對一段時間內社會上和理論界對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論的否定,習近平強調鄧小平的這一改革方式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33〕另一方面,他強調必須從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種種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準確把握改革的脈搏,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等方面關系,穩步將改革發展推向前進。〔34〕這兩個方面的強調,既表明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認識上升到了更加理性和自覺的層次,也為鄧小平的改革思想貢獻了嶄新的時代內容。
5.深化改革必須加強權力監督和制約
確保權力服務于民是習近平改革思想的突出特色。他針對近年來突出的權力腐敗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別是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不僅強調“老虎”、“蒼蠅”一起打,繼續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而且強調“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35〕;要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從源頭上有效治理腐敗,“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36〕。習近平特別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37〕,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所有這些都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三十多年實踐經驗的深刻汲取和總結,切中我國法治建設的種種根本性痼疾和問題,是對鄧小平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法制思想在我國現代化新階段的多方面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極為突出。
(一)鄧小平的“誰領導改革”思想
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道路由本國國情所決定,他國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可以學習和借鑒,絕不可以照抄照搬。任何國家和政黨也絕不可以強迫其他國家和政黨照抄照搬。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掌政權的黨,是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38〕。“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想象的。”〔39〕但是,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針對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出現的種種問題,他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不斷改善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深化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其中,他特別突出地強調要改善黨的組織狀況,改善黨的領導工作狀況,加強黨的紀律建設。“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為此,他特別要求注意“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40〕,真正影響中國長治久安的是這個問題。
(二)習近平在“誰領導改革”問題上的創新發展
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習近平關于“誰領導改革”思想的根本立足點,但他同時也尖銳地指出,與我們黨承擔的歷史任務相比,今天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組織建設狀況和黨員干部素質、能力等都有不小差距,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改善黨的領導,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為此,他要求全黨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抵御風險的能力。為有效加強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習近平高度重視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強調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目標“關鍵在人”,進而概括出“怎樣是好干部?怎樣成長為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用起來?”三個基本問題,進一步把握了黨的干部隊伍建設規律,從理論上為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總結出一條基本路徑,并對三個基本理論問題的科學內涵作了深刻闡述:所謂好干部,就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41〕“成長為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前者包括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和品格陶冶;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后者則是要抓好黨性教育和道德建設,加強宗旨教育、公仆意識教育,強化實踐鍛煉,積極為干部鍛煉成長搭建平臺;加強干部經常性的管理監督,形成對干部的嚴格約束。〔42〕“把好干部用起來”,就是要知人善任,“要多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多在鄉語口碑中了解干部”;堅持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干部,注重干部的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選拔干部要多種方法并用,不能僅憑票數來決定;用人要用當其時、用其所長。優化干部結構,絕不能唯年齡是從。〔43〕這些思想與鄧小平的干部隊伍建設思想一脈相承,又深度蘊涵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干部隊伍建設的經驗教訓及時代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和強烈的針對性,對扭轉當前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種種突出問題,為黨的各級組織科學地培養和使用干部以及廣大干部健康地成長提出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發揮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1〕〔2〕〔3〕〔23〕〔24〕〔38〕〔3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134,140,141,141,170,341-342.
〔4〕〔5〕〔6〕〔7〕〔8〕〔12〕〔13〕〔14〕〔19〕〔20〕〔21〕〔22〕〔28〕〔29〕〔30〕〔31〕〔35〕〔36〕〔37〕〔40〕〔41〕〔42〕〔4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49,75,75,76,512,78-79,70,698,554,554,697,698,552,553,509-510,509-510,135,136,87,380,337,341-342,342-344.
〔9〕〔10〕〔16〕〔17〕〔18〕〔25〕〔26〕〔2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373,4,4,12,116,291,113.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317.
〔15〕〔33〕習近平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EB/OL].http://news.sohu.com/20130724/n382467441.shtml.
〔32〕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腳踏實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N].光明日報,2013-07-24(01).
〔3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1/c-114223419.htm.
(責任編輯 王 生 胡學舉)
A849
A
2096-0921(2016)06-0090-10
2016-02-25
楊興林(1958),男,湖北房縣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高教室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