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章
(臨沂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
·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教育對策
吳建章
(臨沂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呈現兩極化和矛盾性,表現在主體健康向上,個別頹廢退縮;道德認知清楚,道德行為失范;自立意識增強,依賴思想嚴重等方面。問題的出現既有外部原因,即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和家庭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即個人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問題雖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視,但存在著教育方法泛化、教育實踐缺失、新媒體運用較少等問題,高校要從完善工作內容、創新工作方法、構建工作機制和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和改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感恩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考察山東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思想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向度和至善追求,內化于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言行舉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隊伍中的特殊群體,其思想道德的表現特征和生成原因具有特殊性,反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分裂化,分析當前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狀況,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機制,對于加強和改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
為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對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普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在主體與個別、認知與行為、自立與依賴等方面呈現兩極化和矛盾性。
1. 主體健康向上,個別頹廢退縮
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90后,他們感受著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造就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范遵守公民思想道德規范,履行公民義務,承擔社會責任;正視現實境況,在困難逆境中保持積極樂觀心態,發憤圖強,愿意通過努力學習來回報社會和各方的厚愛。在調查“您的人生態度”時,84%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選擇“樂觀積極”。
變革的時代影響著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受社會不良習俗、現象和文化的影響,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出現一些偏差或錯位。在調查“您的人生態度”時,13%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選擇“得過且過”,3%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選擇“悲觀消極”。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熱情缺乏,或者是空談理想,而不付諸行動;在困難面前自暴自棄、消極退縮,甚至悲觀絕望,表現在學習上不思進取,成績長期處于下游,甚至多門考試不及格,造成無法正常畢業;在活動上,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不愿融入集體,消極對待;在生活上,不愿與人交往,沉迷網絡等。
2. 道德認知清楚,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認知就其實質而言,是主體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認識、知覺、體會、理解、把握[1]。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道德認知清楚,道德判斷正確,在社會基本道德問題上,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能夠以社會道德的標準來看待和衡量問題,并能身體力行地承擔社會道德責任。在針對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申請材料提供調查中,79%的同學遞交的材料會如實反映自己的家境,16%的同學遞交的材料基本上能夠如實反映,證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道德認知清楚,能夠依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基本條件進行申請。
在肯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道德認知清楚的同時,也無法否定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行為失范的現象。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注重自我和眼前利益,在針對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申請材料提供調查中,2%的同學刻意夸大自己的家庭困難,3%的同學則編造謊言欺騙,以獲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資格。另外,現行對家庭經濟困難的資助大多是直接的、無償的,無需承擔任何義務和任何回報,導致同學之間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引發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受助學生不懂得合理分配和使用資助金,當一筆無償的資助到手后,他們開始大手大腳地消費,購買奢侈品和高科技產品,滿足個人的奢侈需求和虛榮心。
3. 自立意識增強,依賴思想嚴重
自立是一種不依賴于他人或環境,靠自己的才能和勞動而生活、生存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品質。對個人來說,自立是個人能夠獨立地承擔社會義務,行使社會權利的重要保證。其道德意義在于鼓勵人們正視生活,勇于進取,自食其力,不一味依賴他人生活,更不仰人鼻息[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都生活比較艱辛,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的自立意識相對較強。在針對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意識的調查中,85%的同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在周末、節假日從事家教、促銷等校外和校內打掃多媒體教室、餐廳服務等勤工儉學有償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掙取費用,補貼日常花銷,減輕家庭負擔。
心理具有復雜性,事情具有矛盾性。由于國家和社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和任何回報,導致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了“等、靠、要”等依賴思想。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得到第一次無償資助后,會連續霸占四年的助學金,毫不考慮其他同學的家庭經濟情況。如果學校不連續資助他們,或者給予他們的資助金額和等次低于其他同學時,會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公,他們會為此據理力爭,平時的勤工儉學都會成為他們獲取資助的堂而皇之的借口。他們在得到國家助學金后,往往感到心安理得,毫無感恩之情。
(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生成原因
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有其原因,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分裂和問題的產生既受外部因素,如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影響,也與個人息息相關。
1. 社會原因:貧富分化及不良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發展,但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職業之間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呈現兩極分化現象。經濟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影響個體思想道德的發展,每個人都希望衣食無憂,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當內心的渴望和現實的困境相悖時,會造成個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的失衡和波動,影響他們道德的發展和轉化,如重物質利益的作用,在衡量一些問題時以金錢為坐標等。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變化。在繼承人類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日益滋生和顯現,如誠信缺失、腐化墮落、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這些不良文化經過日積月累所形成的文化土壤,不僅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變遷,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使他們中的少數人思想道德逐漸趨于庸俗化和功利化。
2. 學校原因:教育體制的變化及思想教育的失效
在我國當前教育生態環境中,中小學階段強調較多的是學生智力的培養,評價標準也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肯定,一般將重心投入到學習上,學習成績一般較為優秀,產生思想道德問題的機率較低。升入大學后,隨著學習、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際關系的復雜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旦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其思想就會容易產生波動,進而影響到思想道德的轉化。
隨著國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持續推進發展,并發揮出重要作用。但當前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的規范與引導針對性不強,工作不扎實,一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情況了解不深入,沒有掌握他們的真實思想動態;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泛化,把適用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放置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上,針對性較差,說服力較弱。
3. 家庭原因:經濟困境及家庭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與人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3]。”經濟困境制約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他們一般比其他同學更加注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容易形成對物質和金錢的渴望,推動著他們思想道德的變化和發展,家庭教育對個體思想道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一般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忽視孩子教育,由于經濟重負,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解決經濟問題,而對于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或者關心較少;一種是過度教育,把家庭的全部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唯成績來評價孩子的一切,一旦孩子學習不佳或一次考試失利,家長動輒以批評甚至暴力懲罰孩子。以上兩種極端,都不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 個人原因:認知觀念及個性心理特征
認知觀念,是指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大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自我意識增強,對社會問題能夠獨立思考或具有獨特見解;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帶有片面性和幼稚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環境一般較為單一,認知觀念相對單純,進入多元化的大學校園后,受到復雜多變的外部刺激,思想道德容易發生變化,甚至發生異化。
所謂個性心理特征,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如氣質、能力、性格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面臨外部刺激或壓力時,個性特征可起到一定的調節或緩解作用。在同樣強度的外部刺激下,良好的個性特征可使個體免于產生心理或行為問題,不良的個體特征可能會增加心理或行為問題產生的可能性。特定的生活經歷雖塑造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奮、刻苦、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但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卻形成了敏感、多疑、偏激、自卑等負性心理特質。
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思想道德教育作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式,高校要從內容的完善、方法的創新、機制的構建、隊伍的建設等方面著力加強和改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完善工作內容
首先,以自立自強教育為核心。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和出身,但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高校應把自立自強教育作為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一方面,邀請一些道德模范和自強之星開展各種形式的報告、講座等,通過他們鮮活的事例,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轉化;另一方面,要發揮勤工助學的作用,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取應有的報酬,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其次,以誠信教育為重點。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人們誠實守信、信守承諾,高校要把開展誠信教育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點。通過主題演講、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形式開展誠信教育,確保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感受誠信的意義,把誠信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第三,以感恩教育為保障。高校要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要讓他們在享受福利的同時,也要看到別人的付出,時刻提醒他們要懂得感恩;要創設道德實踐情境,在接受某項社會資助時和資助后,鼓勵他們利用通訊工具,如電話、短信、微信、QQ等方式向捐助人表示謝意。
第四,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補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相比,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僻、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高校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社會;要鼓勵他們主動融入集體,積極與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借助心理健康講座、團體輔導、個別輔導等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試,切實化解其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
(二)創新工作方法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是復雜多變的,并會隨著環境的變化發生改變。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著教育方法泛化,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高校要結合學生思想道德實際,探索出適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加強實踐訓練。道德認知必須基于道德實踐才能有效地內化,指導行為,只有在實踐中,道德知識才能得到確認,道德情感才能得到體味和培養,道德意志才能得到鍛煉,道德信念才能得到堅信[4]。高校要依托生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場景,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各種活動實踐中,通過親身實踐培育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強對未來生活的自信。
其次,重視新媒體使用。網絡、QQ、微信等新媒體已滲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改變或影響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轉化。高校要重視新媒體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要在一些重要場合和節點,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評選、國家獎助學金的發放、社會的捐助、節假日等時段,利用新媒體及時、快速的特點把能夠引起他們思想共鳴的信息推送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此促進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轉化。
(三)構建工作機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校要結合本校的特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規章制度,充分利用規章制度的規范性、嚴格性和制約性等特點,科學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次,要建立暢通及時的反饋機制。高校要建立嗅覺敏捷、反應及時的信息反饋機制,及時、科學地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道德動態,對于不良思想道德問題,要及時制定解決方案,爭取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
第三,要建立長久的跟蹤調控機制。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個人檔案,進行長期跟蹤調控,對于優良的思想道德表現,要給予及時肯定,增強其自信心;對于出現偏差的思想道德問題,要及時給予引導,幫其盡快轉化。
(四)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細致而艱巨的任務,要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特別要加強兩支隊伍建設。
一是一線教師隊伍。這里的一線教師,指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和專業課程教師隊伍。教學是育人的前沿,是育人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的思想道德引領和價值引領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轉化,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教師教學育人的主體作用。
二是輔導員隊伍。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5]。輔導員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的關系最為密切,能夠及時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態,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的骨干作用。
(責任編輯:黃孫慶)
[1]竇炎國.論道德認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15-20.
[2]劉峰.論高校貧困生自強自立精神的培育——以邵陽學院為個案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3]戴鋼書.論經濟環境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決定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3(3):163-165.
[4]蘇旭.大學生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11):75-77.
[5]張勁.關于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6(10):74-75.
The Status Uo and Countermeasares: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WU Jian-zh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China)
Current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m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exists polarizafion and coutradiction.For example,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healthy and positive in ideology and morality while several individuals are decadent and timid; most of them have clear moral cognition while several individuals have ethical misconducts. What's more, they have little awareness of being independent, instead, they rely heavily on others.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ngles: external reasons including social, school and family and internal reasons, namely personal reasons. Although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financial difficulty have provoked widely attention of college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generalized of educational method, lack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less use of new media and so forth.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strenthen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impoverished families, colleges are supposed to take such measures as improving working contents, innovating working methods, construct working mechanisms and reinforcing team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education; gratitude
G641
A
1671-9719(2016)10-0008-04
吳建章(1974—),男,山東臨沂人,學生黨總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
2016-07-02
2016-07-26
2015年山東省教育會計學會學生資助管理分會學生資助工作研究課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2015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