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曄
(桂林旅游學院 基礎部,廣西 桂林 541006)
?
廣西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基于2006-2015年CNKI文獻的分析
金 曄
(桂林旅游學院 基礎部,廣西 桂林 541006)
通過對CNKI數據庫收錄的2006—2015年期刊論文進行梳理,發現“05方案”實施十年來廣西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改研究情況如下:在內容上集中于近代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等歷史,在方法上集中于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強調要充分利用廣西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今后的研究應突破“總結教學經驗”這一層次,增強系統性研究意識;研究的邏輯起點應更關注學生的自我需求要素,并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和歷史分析法對課程內容進行解讀。
“05方案”;《綱要》課;廣西高校;教學經驗;趨勢展望
自2006年起,廣西本科高校根據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05方案”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并采取了多項措施對授課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值得關注的是,十年來各高校在著力提高《綱要》課教學效果的同時,還對其教學規律進行了積極的學術探索,由此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將根據2006-2015年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對廣西高校《綱要》課教學研究的主要論域、基本思路和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和評價,以期為進一步增強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文獻分析結果的精確性和代表性通常由研究文獻的來源所決定,為了有效地把廣西高校《綱要》課教學研究成果納入考察的視野,我們運用CNKI數據庫的“高級搜索”功能,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篇名”,以“2006-2015年”為“年限”,并分別以“廣西”“南寧”“桂林”“柳州”“梧州”“河池”“玉林”“賀州”“百色”“欽州”“北海”“右江”等為“作者單位”進行了文獻索引。在剔除了相同文獻之后,共檢索到有效文獻70條。盡管這種檢索方式可能會遺漏部分研究成果,但作為一次典型研究,是可以反映這十年來廣西高校《綱要》課教學研究的基本情況的。
(一)文獻的分布情況
2006—2015年,廣西高校教師共發表《綱要》課教改論文70篇,其年度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2006-2015年廣西高校《綱要》課教改論文年度分布情況
表1顯示,“05方案”實施的前兩年,廣西高校對于《綱要》課的教學研究還處于起始階段,公開發表的教改論文總數僅為3篇。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及教學研究的深入,諸多研究者對于《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難點、實踐教學等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總結和思考,因此2008—2013年成為了《綱要》課教改成果的高產期,共有論文52篇,占十年來成果總數的74.3%。
從這70篇教改論文的作者(獨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及所屬高校來看,前10位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2006-2015年廣西高校《綱要》課教改論文的前3名作者分布情況
作者的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實力和水平。表2 顯示了廣西高校十年來發表《綱要》課教改論文最多的前10名學者(含并列)及其所屬高校。這些作者大多是各高校《綱要》課教學一線的任課教師,對這門課的教學規律有著較為深入的把握,正是由于他們的研究推動,《綱要》課的教學研究成為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討的一個熱點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主要論域
1.教學內容的整合
《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涉及1840年至今共170多年的中國歷史,時間跨度大且史實繁雜,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陳敏認為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停留在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記憶上,還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歷史。她由此提出在優化教學內容時應充分了解學生對歷史進程、社會現實等存在的疑慮和困惑,突出課程的思想和學術價值[1]。趙連躍則認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選擇典型素材和教學案例,又要及時了解、吸收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課堂充滿新鮮內容[2]。
上述觀點和建議不但在我們掌握的文獻里得到普遍體現,有的學者還將其細化到更具體的層次。文東升在其論文中建議,在《綱要》課的教學內容里要突出當代與以前方針政策的異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強化學生對相關史實的理解和分析,又能夠使他們真正認同現行方針政策,從而有效地領會重大理論問題[3]。持此觀點的還有張勁松等人[4]。
令人憂慮的是,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大學生帶來大量科學資訊的同時,也使他們能輕易捕捉到形式各樣的糟粕思想和垃圾文化。一些學生受“告別革命”思潮的影響,認為革命只起破壞作用而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蒙愛群認為在《綱要》課教學中要著重闡述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必須講清“不以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就不可能為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開辟創造必要的前提”這一基本原理[5]。毫無疑問,這些建議在西方社會思潮猛烈沖擊大學校園的今天,具有強烈而深遠的時代意義。
《綱要》課有別于其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與各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密切相關,基于此,如何把這些資源有效地融入《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從而讓理論更具體、使教學更生動,便成為眾多學者積極關注的一個考察方向。蔡亮等認為,就廣西高校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將廣西歷史文化資源與《綱要》課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上編,將金田起義等歷史事件融入對應章節,加深學生對近代中國歷史的了解和認知;在中編,將百色起義、昆侖關戰役等史實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刻體會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需付出的艱辛努力;在下編,將廣西首創村民自治制度等事件融入教學,讓學生真切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發生的巨大變化[6]。與之相似,張季以抗戰中的桂林為例,建議在《綱要》課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教學內容里添加桂林抗戰史資源[7]。這些觀點和建議將敘史與說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凸顯了《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該納入廣西高校《綱要》課教學內容優化的考察視野。
2.教學方法的優化
如何多樣化地變革教學方法,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基本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社會觀,一直都是《綱要》課教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韋秋杰等提出了“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運用比較研究法解釋歷史問題”等五種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8]。這些觀點在有些學者的研究中也以體驗式、參與式等教法得以呈現。
孫建波認為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提升《綱要》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基礎,他提出不能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要以問題切入教學,引導他們分組、分群自由討論和辯論[9]。當然,他的教法在實質上又屬于“以問題為導向”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李巧茹在其論文中對如何在《綱要》課教學中運用這一模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10],在此不作贅述。
上述研究成果從較為宏觀的層面探討了《綱要》課教學方法改革的路徑,也基本體現了目前廣西高校《綱要》課教學方法改革的主流做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在這70篇文獻中,左偉塵等以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媒介,從更為具體的層面進行了教法探索。他們在右江民族醫學院的《綱要》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動員”“學生課前準備”“學生上臺講解”“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點評”等六個步驟,讓學生在課堂上介紹和評論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11]。從該校的教學反饋情況來看,這一教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規律的理解,并形成辯證、歷史的思考方法。然而,《綱要》課教學通常都在一百多名學生組成的大班中進行,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做到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并非易事。對此,蔡亮提出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學生的具體特點,多采用靈活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如專題講授法、情景再現法等,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與學生現實需要的有機結合[12]。
需要關注的是,與上述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滕蘭花等在廣西民族大學的《綱要》課教學中采用了“以歌說史”的全新教法。例如,他們在講述國共十年對峙這段歷史時,先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接著由授課老師根據課本講解八七會議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的[13]。對于《綱要》課而言,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應該有較大的運用價值和施展空間,因為這些特定歌曲往往是特殊年代的歷史見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因此,這一有益的嘗試值得我們持久關注。
3.實踐教學的開展
《綱要》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效果,不但關系到學生對近現代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會影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程度。十年來,廣西教育界和學術界對《綱要》課實踐教學給予了更多的學術關照,總結提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王曉軍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針對新建本科院校開設《綱要》課時間較短的實際,梳理出開展實踐教學的幾個原則,如:借鑒原則、多部門聯動原則等,此外,他還提出了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影視作品賞析等六種基本模式[14]。金曄等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開展的《綱要》課實踐教學中進行了更為多樣化的嘗試,如“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課堂演講”“觀看相關視頻,撰寫觀后感想”“進行社會調查,完成調查報告”“實地參觀考察,記錄學習心得”等[15]。總的來說,這些教學手段雖各有側重,但都具有目標明確、設計精細、形式多樣的特點,對《綱要》課實踐教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05方案”實施以來,廣西眾多高校十分注重將《綱要》課實踐教學與廣西本土歷史文化相結合,探索出一些富有廣西特色、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在我們掌握的文獻里,賀金林等人的探索是一個典型,他們充分發掘和利用學校所在地桂林的近現代史教育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在近代史教學階段,組織學生前往康有為講學的疊彩公園等地進行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白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局限性;走訪湘江烈士陵園與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等,加深學生對“實現民族獨立解放的艱難性”這一歷史規律的認識;在現代史教學階段,則組織部分學生參觀桂林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要求他們撰寫實踐考察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交流,使全班學生都受到教育[16]。劉上瓊的論文也顯示了他們引導學生開展社會歷史調查活動達800多人次,這些活動幾乎涵蓋了桂林所有的歷史文化遺址,使學生深刻、具體地理解了歷史和國情[17]。除此之外,芮紅磊則提供了貴港、百色、河池等地可供挖掘的歷史文化資源[18],這無疑為《綱要》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地域選擇。
在積極拓展《綱要》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同時,廣西學界普遍認為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授課進度和可利用的條件資源設計教學,如果毫無準備、漫無目的地進行所謂“實踐”,極易淪為純粹的“旅游”形式,這就與開展實踐教學的初衷相悖了。
通過對2006—2015年廣西高校《綱要》課教改研究成果的回顧分析,既可以感受到廣西教育界孜孜不倦的努力,也能夠看到業已取得的豐碩成果,更應該關注這一研究尚待深入的空間。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現有研究主要停留在一線教學實踐的經驗概括層次,系統性研究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第二,現有研究基本上把教學目標著眼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但由于“05方案”清楚地表明了這門課并不是單純的歷史課,因此,下一階段的研究應著重于通過闡述史實以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道路的必然性和中國理論的科學性;第三,研究起點應定位于學生的自我需求要素,因為學生作為社會性的成員,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點去實現自我價值是重要的精神需要,這也應是他們積極對待《綱要》課的利益驅動原點;第四,充分尊重“95后”甚至“0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才規律,更多地用組合型教法講解廣西高校學生較為關注的廣西歷史和廣西人物,并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和歷史分析法對其進行合理解讀。上述種種,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廣西高校《綱要》課教改研究所需加以考慮的。
(責任編輯:黃孫慶)
[1] 陳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思考——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86-89.
[2] 趙連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與師范生人文素質教育[J].大學教育,2013(23):1-3.
[3] 文東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幾個“聯系實際”[J].傳承,2009(6):82-83.
[4] 張勁松,賀金林.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基本問題的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1-2.
[5] 蒙愛群.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分析[J].傳承,2008(3):62-63.
[6] 蔡亮,桂署欽.廣西歷史文化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21):116-117.
[7] 張季.抗戰中的桂林——廣西紅色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應用實例探析[J].學理論,2011(30):183-184.
[8] 韋秋杰,李紹波.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J].傳承,2008(10):98-99.
[9] 孫建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1):74-75.
[10] 李巧茹.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文教資料,2015(4):155-156.
[11] 左偉塵,黃萼華.我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參與式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5):710-712.
[12] 蔡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35):130-132.
[13] 滕蘭花,徐江虹.以歌說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探析[J].學理論,2011(2):319-320.
[14] 王曉軍.新建本科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初探[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128-132.
[15] 金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為中心的考察[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07-111.
[16] 賀金林,張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社會實踐模式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50-52.
[17] 劉上瓊.讓“國情”回到“課堂”——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模式新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1(23):15-16.
[18] 芮紅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情境教學的幾點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08(6):144-145.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Guangxi Province——Analysis Based on CNKI Database(2006-2015)
JIN Ye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Through carding the CNKI database(2006-2015)of journal articles, we found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guangxi province were concentrated on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eople's liberation. The methods were focused on experiential and participatory.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ressed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Guangxi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nhance the system of consciousnes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demand-factor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s.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shoud be more focus on the students' self-demend factors, and using the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terpretafion of the contest of the couvse.
"05 plan";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universities of guangxi province; teaching experience; trend forecast
G642.0
A
1671-9719(2016)10-0078-04
金曄(1981-),男,江蘇南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及政治傳播。
2016-05-10
2016-07-20
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防范校園宗教滲透視角下的思政課‘三觀’教學研究與實踐”(2015JGB484);2015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傳媒碎片化時代廣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以‘廣西區情’+‘廣西精神’為選擇內容的考察”(2015LS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