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周 琳
(南京理工大學 發展規劃處,江蘇 南京 210094)
?
高校推進協同創新的“軟環境”建設思考
張 濤,周 琳
(南京理工大學 發展規劃處,江蘇 南京 210094)
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創新,但在創新體系的實際建設中,往往片面重視硬設施建設,在軟環境建設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高校在推進協同創新時首先應統一思想,健全組織框架,推進體制機制建設,營造適合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精心選擇和培育協同創新領軍人物、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機制,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展組織結構創新,建立與協同創新相匹配的柔性無邊界組織,從而不斷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
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實施建議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要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選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等學校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在“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1]。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財政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稱“2011”計劃)。2013年4月14個中心成為“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10月24個中心成為第二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自我國推進“協同創新”以來,其主體正從企業向高校轉移,更加強調源頭創新。從數據庫檢索統計結果來看,“協同創新”這一主題自2000年起就見諸于國內相關學術領域,近幾年文獻產出達到最高峰,在國內研究中,以“協同創新”為關鍵詞,通過檢索發現,2011年之前,國內研究協同創新的專家和學者將其研究的視角大部分放在企業上面,他們更注重研究內部因素(如技術、產品、文化、制度、市場等)之間的協同模式和機制創新。2011年之后,國內研究協同創新的重點轉移到了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協同創新的本質內涵和理論模式,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路徑,大學、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定位,創新的價值追求以及運行機制等。“協同創新”不斷成為學者和創新主體研究和關注的熱點話題。
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創新越來越具有開放性,科技知識的創造、創新和應用部門之間需要構建開放式的協同創新[2]。開放式創新模式[3]最早由美國的Chesbrough教授提出,主要是指一個組織可以從其外部和內部同時獲得有價值的創意和優秀的人力資源,運用外部和內部的研發優勢在外部或內部實現研發成果商業化,并在使用自己與他人的知識產權過程中獲利。在此模式下,組織的所有創新活動的邊界都是模糊的。
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創新,它不同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再創新的三種創新,而更類似于加強“軟科學”管理,通過大的系統協同、力量整合、結構優化,使不同的創新主體在整個創新系統中達成一致,構建新的穩定的機構體系,形成強勁的內驅力,完成外在的統一目標,最終構建形成開放式創新模式[4-6]。
協同創新的實施涉及“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支撐模塊。“硬環境”主要是指協同創新體,是協同創新實施的載體,匯聚高校科研平臺、企業研發生產鏈、政府孵化基地、國家專項經費等多方面的基礎保障條件,同時吸納各創新體人才,在人、財、物等方面支撐協同創新體的運行和建設[7];“軟環境”主要指協同創新體內文化方面的環境,是一種有利于促進協同創新體內創新活動的發生和創新績效提高的創新氛圍,包括政策環境、信息服務、創新文化等要素。成功的協同創新需要堅實的“硬環境”和科學的“軟環境”的共同支撐,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積極聯合國內外創新力量,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形成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從而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的戰略融合,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一)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創新活動的主體主要是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但這些主體各自獨立運行,互動交流不夠、協同統籌缺乏,各方的管理自成體系,各方的利益難以統籌,未形成開放式創新模式,制約著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存在的問題和障礙主要有三個方面:
(1)管理隸屬的隔閡。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仍局限于本身的管理隸屬關系之中,縱向資源獲取多、橫向資源爭取少,缺乏跨行業、跨部門之間的協作協同,資源獲取“隔行如隔山”現象依然存在,不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不利于消除重復研究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協同創新。
(2)市場因素的影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誕生的大量企業,已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企業從事研發的積極性提高,企業研發機構在國家研發機構中所占比例達73%,科研院所、大學各占13%左右;但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不能把協同創新僅理解為國家重大項目、任務,協同創新建設既是一種管理思想,也是一種以創新產出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同時也是管理體制的改革。因此協同創新的建設發展,在做好協同創新中心體、創新團隊、科研創新任務的同時,也要關注協同創新的軟環境建設。協同創新發展軟環境包含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文化等內涵式建設內容,軟環境對協同創新的持續、有效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效應為主,在前瞻性、基礎性研發方面缺乏動力;市場、企業的因素,在引導增加研發投入上具有積極作用,但對國家戰略急需、國際學術前沿等重大系統創新方面支持不足。
(3)人才、資源與成果共享的壁壘。企業、科研院所、大學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開展深度合作、互動融合的有效機制與科學分工,創新力量各自為戰,創新資源分散、效率不高,在人才、資源與成果的共享上存在壁壘,制約著實質性系統合作與聯合攻關的開展。
總之,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有機結合的力度不夠,應當形成的創新體系有機鏈條未能形成,在體制、機制上存在著障礙與壁壘,束縛著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協同創新的現狀
國家自2012年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以來,兩年共對400多個協同創新中心進行了申報認定,各地、部委也通過區域創新體系支持區域創新平臺的建設,一批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紛紛成立,協同創新體為中心配套了各類研究人員、場地、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各類硬件基礎設施。但在創新體系建設中,往往片面重視硬設施建設,在軟環境建設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忽視了政策配套、信息支撐、創新文化營造、商業市場環境的規范等軟環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全國尚未有一所高校出臺面向協同創新中心體系的協同創新中心管理辦法,可見軟環境條件建設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僅直接影響了協同創新活動的產生,同時也使協同創新硬件設施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影響了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同時,在理論研究層面,對于協同創新還沒有一個明確認識,專門對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進行研究的文獻還比較少。
然而,創新發生在協同作用的環境中,只有在鼓勵知識流通的體制里,不同的創新主體相互聯系,形成網絡,發生協同作用,才能產生持續的創新。這樣的體制、網絡和環境形成了創新的軟環境。軟環境因素雖然是無形的、難以衡量的,而且不與創新過程發生必然的聯系,但卻比硬件環境設施更重要,良好的軟環境將最終決定協同創新體的體制機制結構調整的成功以及創新活動的持續穩定發展。創新軟環境是培育創新的空氣和土壤,對創新硬環境作用的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協同創新體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8,9]。
因此,對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研究,有利于加強對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的認識,探索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的思路和方式,推進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的持續發展。對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研究,能在以往的高校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建設的理論基礎上,對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理論進行豐富和發展,為以后的高校協同創新軟環境建設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有效的對策建議,從而不斷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
(一)解決思路和框架
1.思想層面的統一
協同創新中心是科技系統創新能力提升的實施載體,是學校圍繞國家、行業和區域重大發展需求,匯聚創新要素與資源,深入推動機制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要實現協同創新,必須明確協同創新中心改革試驗田的地位,明確其享有特殊權力。因此,學校要統一思想,明確協同創新體建設工作是學校協同創新發展的工作重心。
2.組織框架的健全
協同創新中心本身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人財物多方問題,必須從組織框架上明確管理、協調的領導機構。學校應成立管理委員會或其他機構,作為學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決策機構,明確布局和發展戰略,做好學校協同創新中心體系的頂層設計。在管委會下設立專職管理班門,具體負責學校協同創新中心日常管理,也是聯系協同創新中心校內、外的樞紐。同時利用協同創新體建設這一機遇,推動高校內職能部門被動服務模式的改革,以工作組或者其他團隊形式,無縫銜接中心工作任務訴求與解決流程。協同創新體自身按照現有模式健全內部組織框架和機構,滿足中心基本運行需求。
3.先內后外的策略
理順內部體制機制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學校應明確重點,先內后外,從中心建設管理難點著手,推進學校協同創新中心管理辦法、人事管理辦法、人才培養、考核管理辦法等體系化建設,理清內部協作關系、落實配套資源,以學校改革為內核帶動協同創新體改革,形成有助于協同創新中心快速發展的互動體制。
4.文化氛圍的營造
協同創新中心理念的內涵就是思維融匯、交流的一種文化,在協調創新體內不同訴求利益、發展方式、資源整合都是在一個交流共享的整體思維下進行的,協同創新文化對于整個協同創新體能否順利運行、能否深入開展、能否滿足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成敗在于協同創新文化氛圍是否形成并吸收、納入到建設中去。文化的建設更像潤物無聲,又是一項高屋建瓴的引領工作,在中心建立伊始就要作為中心基本建設理念。
(二)高校推進協同創新的具體建議
根據科學研究內在的發展規律,高校推進協同創新應從領軍人物、利益機制、文化氛圍、組織結構四個關鍵要素入手。
1.精心選擇和培育協同創新領軍人物,推動高校科學家由學者型科學家向戰略型科學家轉變
目前校內許多科學家都屬于學者型科學家,滿足于帶一個自己的學生組成的小團隊、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研究領域和封閉的人際環境里開展科研。作為科研的組織形式之一,曾經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現代科學研究的發展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能夠開展協同創新的戰略型科學家,他們不僅在本研究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而且能夠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域乃至跨國界整合資源,推動科學研究由“單點”式向“線”式和“面”式轉變。他們不僅要懂得科學研究的規律,還要懂得市場和社會的規律,能服務國家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率領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開展集團作戰,與政府、社會乃至世界對話,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時富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選準領軍人物是高校實現協同創新的先決條件。以領軍人才帶動學科、團隊、產業發展,即“圍繞一個領軍人物、培植一個創新團隊、支撐一個優勢學科、促進一個服務社會產業”,其核心和前提便是選準選好領軍人物。
2.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機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鏈條緊密聯接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力量
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正向外部性,其外溢效應往往惠及眾多產業和社會,因此僅僅片面、孤立地計算科學家研究成果的經濟價值是不準確和不公平的。尤其是公益性科研成果,形成周期長,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雖然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無法從中獲得經濟回報。更要注重尊重科學家的辛勤勞動,應該大膽承認價值創造的多元途徑,承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經濟價值,真正實現科學家的個人貢獻與利益分配、資源配置掛鉤。推行“沿創新鏈條各個節點貢獻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則,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在初期階段,由于協同各方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協同創新前景不明朗,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比較關注眼前的實際利益,在此階段以現金和物質形式出現的利益分配形式更能為人所接受;在高級階段,隨著團隊中信任程度的增加和產業的擴張,股份制成為一種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它有利于實現以股連利,以利連心,讓每一位成員都真正把協同創新都當成自己的事業而關注其長遠發展。對于基礎性、公益性或者以論文、獲獎等知識產權形式呈現的科研成果,同樣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在論文發表、獎勵申報的時候,充分考慮群體成員在成果產出過程中的貢獻,依據貢獻大小排名;同時,在校內實施獎勵特殊政策,其他成員比照第一作者或者第一獲獎人同等獲得校內獎勵,從而激發群體成員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推動協同創新良性發展。
3.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促進創新文化共享
要解放思想,推動科研文化由小課題組、教研室文化向大團隊文化轉變。目前高校協同創新文化的氛圍還不濃厚,大家習慣隔離式的研究方式,每個人都在營造自己的校課題組、教研室,但是因為不愿、不敢、不會協同,導致眾多孤立的課題組、教研室沒有連起來,極大阻礙了整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新時期的科研文化應該是大團隊文化,應該打通眾多孤立的課題組、教研室之間的聯系通道,實現協同以直通創新的大海。由此,必須從小富即安、封閉孤立的小農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謀求科研的協同式跨越發展;必須從論資排輩、因循守舊的傳統思維中解放出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尤其要解放富有創新活力的青年教師;必須從在學科內部尋找科研課題的單一性思維中解放出來,把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納入科研課題的宏觀視野;必須從僅僅在教育系統內部尋求科研資源的局限思維中解放出來,在本區域乃至全社會、全世界配置科研資源;必須從單純注重科研論文數量累計的科研考核方式中解放出來,把社會福祉的邊際增加和經濟總量的邊際增長作為科研考核的根本原則。
4.積極開展組織結構創新,建立與協同創新相匹配的柔性無邊界組織
組織結構必須與技術發展程度相匹配是現代組織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組織結構創新的關鍵是打破條塊分割、撕裂組織內外部邊界,使得資源按照科研創新內在規律的要求在協同創新群體內部無障礙流動。協同創新過程中牽涉到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各種單位和呈松散聯接的各類人員,而信息網絡正在日益成為聯接單位和人員之間的主要紐帶,因此遠邊界、跨邊界、無邊界的柔性組織由于其方便靈活、可分可合、效率高、成本低的特點,成為最適應協同創新的組織形式。撕裂組織邊界需要首先消除人們的不安全心理和自我防備心理,必須循序漸進,可依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的原則分步實施:(1)自我打破校內條塊分割,實現校內協同;主動與校外科研院所溝通,實現行業內協調;自覺與校外單位建立松散型網絡聯接,實現行業問協調。(2)加大對學校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研究項目的立項支持力度,鼓勵自主協同創新。(3)增加對協同創新研究項目的經費投入,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4)完善協同創新研究的評價和監督體系,推動其持續高效發展。
(責任編輯:徐建平)
[1]胡錦濤.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1-04-25(1).
[2]陳勁, 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 科學學研究, 2012, 30(2): 161.
[3]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10.
[4]饒燕婷.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 高教探索, 2012(4): 29.
[5]洪銀興.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科學, 2014(1): 56-64.
[6]洪銀興. 關于創新驅動和協同創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3(5): 5-12.
[7]別敦榮, 胡穎. 論大學協同創新理念[J]. 中國高教研究, 2012(10): 4-8.
[8]謝耀霆. 面向協同創新的高校科研團隊組織模式與激勵機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102-106.
[9]李祖超, 梁春曉. 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 中國高教研究, 2012(7): 81-84.
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inking in Universities
ZHANG Tao, ZHOU L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 Chin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ssentially is a management innovation, but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often one-sided emphasis on h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first should be consensus form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then improveing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promot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constantly createing suitabl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ulture; On this basis,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foste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eaders, creating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renewing our concept,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n establishing the flexible borderless organizations which mat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ing creativity. Thus, continueing to promote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ft environment; implement suggestions
G647
A
1671-9719(2016)10-0057-04
張濤(1977—),男,江蘇淮安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教管理。
2016-07-05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