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
【世界核新聞網站2016年2月5日報道】印度2016年2月4日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交存《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CSC)批準書。
2月4日,印度駐原子能機構常任代表RajivaMistra將批準書遞交給機構副總干事兼核安全與安保部長JuanCar1osLentijo。
任何核事故都可能導致超越發生國邊界的后果,有關核事故民事賠償責任的國家法律得到多份國際公約的補充。國際公約和國家法律對賠償額設定了上限。因此,如同其他行業一樣,國家作為最后保險人承擔超過上限(通常由保險覆蓋)的賠償。
《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于1997年9月12日獲得通過,并于1997年9月29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41屆大會期間在維也納開放供簽署。該公約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所有國家均可參加的全球核損害賠償機制。因此,該公約不僅對現有核損害賠償公約的締約國開放,而且還對其他國家開放,只要這些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與公約附件規定的民事賠償規則一致。第二個目標是通過建立最低的國家賠償額和國際基金,提高在核事故發生后可用于進行賠償的資金。
該公約第ⅩⅩ條規定,“本公約應在至少五個擁有不低于40萬核裝機容量單位(每兆瓦熱功率為1單位)的國家交存第ⅩⅧ條中所述文書之日后第九十日生效”。日本2015年1月成為第五個擁有超過40萬核裝機容量單位的批準并交存該公約的國家。因此,該公約2015年4月15日正式生效。
印度在2010年10月簽署了該公約。公約將于2016年5月4日,即印度遞交其批準書90天后,在印度生效。迄今已有19個國家簽署該公約,其中8個國家已向國際原子能機構交存批準書、接受書或認可書。
印度的民事核責任賠償制度已成為海外供應商進入印度市場的絆腳石。在大多數國家,核電運營商對事故造成的任何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2010年的《民用核損害責任法》使印度成為一個例外。因為根據該法,核電設備供應商可能會需要對事故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印度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批準《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標志著“印度在解決民事核責任問題上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美國能源部長歐內斯特·莫尼茲表示,印度加入該公約對促進該國核電增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我非常歡迎印度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并期待印度通過部署民用核電技術來為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提供可靠且低成本的電力。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推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此外,我們渴望與印方以及所有公約成員國一道,促進美國先進核技術的使用?!?/p>
(趙宏譯伍浩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