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倪麗娟(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新形勢下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
李洋倪麗娟
(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作為社會重要信息資源的歷史檔案,其史學研究價值及社會文化價值逐漸成為政府社會治理、服務民生及公眾關注的焦點。文章以社會背景為視角,對社會新形勢的涵義及實質進行界定,為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歷史檔案檔案開放檔案利用
[分類號]G273
檔案開放與利用作為檔案管理活動的終端環節,決定著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及社會文化的建構。歷史檔案是國家的根基,是民族的文化底蘊,它承載著數千年來國家形態、經濟水平、大眾生活的物質寄托與精神追求。因此,對于歷史檔案開放與利用的策略進行研究,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貼近民生,才能使檔案管理工作具有實踐發展的時代意義。
檔案的開放與利用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在國家發展及社會文化生活引導下檔案工作實踐發展的產物,而“新形勢”主要是指現階段的社會文化、社會環境、行政管理方式等因素,它們影響著檔案管理工作的觀念和方式。關于“新形勢”的具體表現,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1人本社會
人本社會理念是我國社會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一切以人的利益及個性自由發展為價值取向的一種社會觀念。所謂的人本社會,即構造社會發展宏偉藍圖與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相互協調統一的社會,構造社會經濟水平日益發展的同時使國民素質、政治需求、文化涵養逐漸得到提升的社會,以達到社會公眾物質精神需求與國家制度相耦合的目標。我國現階段正處于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邁進的時代,人們的物質追求已經不再是其生活的核心內容,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樣也不再是國家發展的唯一衡量指標,人們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國家自然也過渡到為社會百姓服務的宗旨上,在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下,從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發改善民生,為公眾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從而讓人們反哺社會,使國家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蓬勃發展。檔案開放是檔案利用的前提,1987年檔案開放至今,檔案開放范圍逐漸擴大,歷史檔案漸漸從庫房中走入大眾視野,檔案利用方式層出不窮,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為社會公眾提供原始性記錄憑證,拓寬著公眾的歷史視野與檔案意識。
1.2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民社會建設
市民社會的理論最早來自西方,主要是指在國家政治控制與干預之外,帶有獨立自主特性的介于國家法律體系之外的政治文明共同體。雖然“市民社會”曾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和代名詞,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市民社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極意義逐漸被人們所關注,社會主義市民社會建設亟待深入。在市民社會不存在時,政治權力主導國家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領域,整個社會缺乏市場化與現代化的特點,繼而出現諸如資源配置不合理,社會效率低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水平落后等問題。例如我國封建社會檔案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政權的工具,長期封閉于官府之中,再加之中央集權的統治,歷史檔案的文化價值及社會檔案意識低下。直至我國實行檔案開放后,檔案擺脫了原來的牢籠與枷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公眾對檔案的認知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及自主性,利用方式及利用目的也日益多元化。那么,如何構建市民社會,如何使市民社會與市場經濟、政治生活、民生文化形成良性互動,應該成為我們所思考的問題。
1.3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是繼社會管理之后于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提出的,主要是指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社會公眾等多元社會力量,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下,德法并用,達到社會組織、社會治安、社會生活的規范化管理,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良性互動。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社會轉型期,社會治理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治理雖與社會管理僅一字之差,卻是社會管理的延伸與發展,社會治理更加突出強調對社會組織活力的激發,從而擺脫“大政府”無所不包的寬泛式管理;強調對社會多元力量的鼓勵與支持,使社會公眾全部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而非政府的宏觀掌控;強調依靠德治及法治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解決社會事務,利用剛性約束行為(法治)與柔性傳承方式(德治)共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故在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等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必將成為檔案事業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1.4由宏大敘事向微觀闡釋的過渡
宏大敘事,最初來源于史學研究領域,通常將宏大敘事作為研究的重要方式,歷史事實與歷史記憶闡明了宏大敘事的政治功用,繼而隨著后現代史學的發展與揚棄,史學逐漸從宏大敘事走向了微觀闡釋,注重微觀史、日常生活史儼然成為史學研究的常態,將其用于文化研究、社會生活研究也層見迭出。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傳統社會注重社會的宏大性與完整性,而現代社會的民主性更注重社會的細化、碎化,注重社區、社會組織、家族、家庭、社會公眾個人的發展歷程、發展經驗,從而使整個社會邁向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社會形態。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及真實寫照,反映著時代的更替、國家的興旺、社會文化認知的變遷,檔案工作更是將史實與知識進行記錄與保存的管理實踐活動,影響著國家政治職能的發揮與社會組織及公眾的發展,決定著社會治理及人本社會的構建。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關系著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開放的領域及方式也同樣決定著社會各界對檔案利用的范圍及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手段。故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工作同樣處于由宏大敘事走向微觀闡釋的新形勢下,逐漸從為政治服務走向為社會文明與民生服務。
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與現行檔案的開放與利用看似一樣,實則不同。對于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應更注重其在社會情境及社會新形勢下的人文價值及社會認同。故在歷史檔案開放與利用工作中,將其放在上文所述的社會新形勢下必然會對社會文化建設與檔案事業發展產生一箭雙雕的效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調整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策略。
2.1在傳統開放領域的基礎上,實現微觀歷史檔案的開放
在宏大敘事過渡到微觀闡釋的新形勢下,歷史檔案開放領域也應從國家史實及歷代政治生活領域向社會文化生活、民族傳統、社會組織團體變遷等領域過渡,注重微觀的社區、組織、家庭、家族及社會公眾的發展歷程及發展經驗。要實現微觀歷史檔案的開放,檔案工作者應轉變角色,適時出臺要求社會組織、團體或社會公眾公開其持有檔案的政策法規,引導社會力量加入到微觀歷史檔案的開放工作中,讓社會各界在微觀歷史檔案的開放中形成良好互動。
2.2調整開放機制,與社會各界合作進行開放與利用
檔案開放是時代的產物,是改革開放后檔案事業的標志性成果。但隨著社會民主化、法治化的加快,檔案開放機制的弊端逐一顯現,檔案的開放機制滿足不了檔案利用者的多層次需求。在社會治理的新形勢下,檔案開放與利用工作應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下,實現檔案開放與利用工作真正意義的為民所用。第一,與文博機構合作。文化館、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自然遺產及文化遺產實物,其藏品包含著歷史生活、科技、藝術、人文領域的歷史檔案,二者的行業領域性質形似,再加之現代社會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檔案館與文博機構合作,共同參與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對開放機制進行調整,不失為適宜的選擇。第二,與新聞媒體合作,如電臺、電視臺、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等機構。無論是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報道亦或是雜志社對歷史某一專題的介紹,其都需要以歷史檔案為原材料,都包含對歷史檔案的開發與利用,而且通過新媒體進行檔案文化的傳播與利用無疑會更直觀地認識歷史檔案,并對歷史檔案形成形象化的認知。所以,歷史檔案開發利用如果與傳媒機構進行合作,適時調整歷史檔案開放機制,勢必產生事半功倍之效。第三,與某些相關學科的行業協會及組織團體合作。在學術研究日益繁榮、百家爭鳴的狀態下,多學科融合與滲透成為了學術研究常態——圖情、立法、行政、歷史、教育、信息等學科不斷與檔案學科相互引進、相互融合。作為我國文化事業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協會可以更多地為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提出建議與策略,從學科建設上為歷史檔案工作改革添磚加瓦。
2.3轉變開放方式,注重開放歷史檔案的數字化
歷史檔案作為時代與社會的縮影,為后世帶來了彌足珍貴的信息資源與文化財富。但目前來看,歷史檔案占全國檔案數量的比重較小,一些反映民間生活的歷史檔案散存于全國各地,其他類別的歷史檔案也較多地在檔案館封閉保管。所以,在人本社會與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及市民社會建設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首先,轉變檔案館的開放方式。目前檔案館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審批手續限制過多,利用方式過于單一,利用目的審查過嚴,檔案館保密責任優先、開放責任滯后的保守思想極大地阻礙了歷史檔案開放利用的發展步伐。檔案館應明確開放歷史檔案的義務并將其視為工作的主要責任,如舉行“開放日”“開放月”活動,使公眾真正走進歷史檔案,讓公眾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檔案文化;在歷史紀念日之際,向社會開放更多關系社會生活、國計民生等專題檔案,使歷史檔案逐漸成為民眾生活和文娛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提高社會檔案意識,提升公民文化素養,滿足社會公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其次,轉變歷史檔案的傳統編研方式,注重開放歷史檔案的數字化。歷史檔案來源于社會并服務于社會,歷史檔案的開放與利用應本著為人民利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為宗旨,在對開放歷史檔案進行數字化、編研和開放工作時,盡可能最大化地實現歷史檔案的網上開放與利用,實現人本社會及市民社會的宏偉藍圖。
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是檔案事業的重要部分,能否在社會新形勢下做好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工作,關系到新形勢下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關系到歷史檔案人文與社會信息價值的實現,關系到我國社會轉型期檔案實踐工作能否真正為民所用,走向開放。將檔案實踐工作置于時代背景與社會情境中,從社會公眾及社會組織(團體)最根本利益出發,以社會民主政治及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為宗旨,在宏大敘事與微觀闡釋相結合的視角中,整合歷史檔案信息資源,調整歷史檔案開放機制,轉變開放方式,在保證檔案完整與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擴展歷史檔案開放與利用工作,實現檔案事業的創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信息文化視閾下檔案價值認知轉型研究”(項目編號:13BTQ066)階段性研究成果、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檔案價值認知轉型機理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5-065HLJU)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曹喜琛.歷史檔案開放與檔案史料編研[J].檔案學通訊,1998(11).
[2]倪麗娟.信息化背景下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J].檔案學通訊,2003(7).
[3]武云.利用大數據創新檔案管理模式和提升服務能力[J].檔案與建設,2015 (11).
李萍,女,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文化與檔案價值研究。
倪麗娟,女,黑龍江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價值研究。
Opening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rchiv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 Yang,Ni Li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Heilongjiang,15008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opening and uti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he society,its historical research value and social cultural valu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governance,serving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nd the public. In this paper,the social backgrou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view,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new situ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s opening up and utilization of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Historical archives;Openness of Archives;Utilization of Archives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