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信
標準開啟空調業智能時代
● 劉國信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家電的附加功能越來越多,市場上隨處可見所謂的“智能家電”,但究竟什么樣的產品才屬于智能?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在業內卻一直沒有定論。事實上,智能空調概念在國內提出已有三四年的時間,但效果一直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痛點,只是制造商自嗨;二是沒有統一的標準。
前不久,由中國制冷學會與奧維云網聯合撰寫的《2016年中國智能房間空調器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雖然目前智能空調的噓頭炒得很熱,但用戶并未能獲得理想中的體驗;同時行業標準不夠完善,各自為戰的局面非常明顯。筆者在走訪市場時也了解到,近年來由于受高庫存壓力影響,行業各生產、零售巨頭輪番挑起價格戰,使利好越來越少;同時,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白色家電都在向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家電轉型,各空調企業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炙手可熱”的智能化領域。但調查發現,盡管有很多空調都頂著智能的帽子,但其智能多體現在手機遠程操控這一單一功能上,而且需要WiFi環境才能實現。
專家指出,目前智能家電已經不僅僅是手機和家電相連接那么簡單,其背后的用戶、使用習慣等大數據正成為新的寶藏。如空調產品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或平板電腦來控制,彼此之間互聯互通、協作共享。以云空調為例,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通過手機或智能終端,輕松實現操控家里的空調,但智能也并非簡單的APP+網絡+空調的智能互聯。對于家用智能空調來說,用戶體驗依然是一個根本,也就是說,制冷制熱能力、能源消耗效率、噪音大小依然是衡量空調產品的3個最基本的性能標準,無論將來空調的智能化發展到哪一步,還都必須緊緊圍繞這3項基本功能來展開。對此,美的空調技術副總經理邱向偉表示,智能空調不等于WiFi,還涉及利用傳感器、紅外線、語音手勢等實現簡單應用場景的識別,以及歸納推理能力和自適應環境的應激性,包括智能識人、自我學習、智能送風等等。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邴旭衛也提到,智能空調應該是借助智能手段增強產品功能,從用戶需求出發,提升產品性能,改善用戶體驗。很明顯,雖然家電智能化已在中國市場引爆多年,但是對于普通家庭和消費者來說,真正的智能化體驗并沒有落地,標準缺失成為制約我國家電智能化發展的一大瓶頸。
為了規范我國的智能空調生產,促進智能空調業的良性發展,最近,我國首個智能家電標準——《房間空氣調節器智能指數認證技術規范》由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制定發布。在該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智能空調應該涉及智能功能、智能特性、智能效用3個方面。
首先,標準要求智能功能應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具備“安全、可靠、舒適、易用、節能”5個方面共24項對用戶有價值的智能功能。其次,智能特性以“自學習、自適應、自協調、自診斷、自推理、自組織、自校正”7個特性,真正做到用戶智能體驗。而在智能效用方面,則以采用智能技術給用戶在“安全、可靠、舒適、易用、節能”5個方面帶來附加值或增值。
有人說向智能化轉型可再造一個家電業。然而要知道的是,行業任何一次健康的轉型發展,都必須有一系列規范作為技術支撐。智能空調新標準的發布,對于整個空調行業的未來發展將會起到很強的指導與推動作用,必將從標準化層面為智能空調的發展掃清障礙,促進空調業向智能化方向良性健康發展。另外,對整個家電行業而言,空調首個智能化標準的頒布開了個好頭,也將為今后一系列智能家電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