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遼寧彰武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遼寧彰武 123200)
試驗品種為錦雜93號,試驗面積為8hm2,試驗小區肥力中等,為砂性土壤,底肥用量均施用N、P、K含量為40%的復合肥35kg/667m2。
在正常施入基肥的基礎上,對追肥的追肥量和追肥品種進行試驗比較。在試驗中分為5個小區,除2.67hm2常規施肥外,每個小區面積為1.33hm2,進行5個處理(見表1)

表1 各處理試驗安排
選擇地勢平坦、地面平整、水平一致、有代表性的地塊作試驗地。播種時間為5月上旬,種植密度6500~7000株/667m2,在栽培管理過程中,除了試驗處理的各項指標外,其他管理措施必須保持均衡一致,以減少試驗誤差。在追肥時要求分別對各小區的各處理進行追施,并做好詳細記錄,以便年終對該試驗進行總結分析。
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方面的措施如下:
高粱蚜:6月末~7月上旬、7月中上旬各用一次20~30g/667m2的10%吡蟲啉進行防治。
玉米螟、粘蟲:6月末~7月初、7月下旬~8月初各用一次50ml/667m24.5%高效氯氰菊酯、50ml/667m2的3.2%甲維.氯氰進行防治。
大小斑病、炭疽病:7月初~8月上旬,800倍液/667m2的50%多菌靈進行防治。
根據高粱長勢和生育期而定,于9月27日~9月30日進行測產。分別對試驗的5個處理進行選點,每個處理在遠離邊際的位置(除去邊際效應)取有代表性的樣點3個,每個樣點選取有代表性的3行、5米行長面積進行取樣,并準確丈量收獲樣點實際面積(行距、行長)。每個樣點查數實測面積內的實有株數,計算畝密度。收獲全部果穗,計數果穗數目之后,稱取鮮果穗重(kg),按平均穗重法取5個果穗作為標準樣本測定鮮穗出籽率和含水率。選取有代表性5穗樣品留存備查或等自然風干后再校正。
實測鮮穗重(kg)=樣點實測面積內全部果穗重。
出籽率(%)=樣品鮮籽粒重/樣品鮮果穗重。
樣點實測產量(kg)=實測鮮穗重(kg)×出籽率(%)×[1-籽粒含水率(%)]/(1-14%)。
樣點實測畝產(kg/667m2)=樣點實測產量/樣點實測面積×667。
從田間長勢調查結果表明:處理4即追施35kg/667m2控釋氮肥在出苗、拔節、抽穗、開花、成熟期上均都早于其他處理,尤其在抽穗、開花和成熟期上表現的較為明顯,可比其他區平均提前一個星期成熟;在病蟲害發生量上也明顯少于其他處理。可見,追施35kg/667m2控釋氮肥的高粱在長勢和病蟲害發生量上都優于其他處理。
從表2可以得出結論:常規追肥40kg/667m2、追施35kg/667m2控釋氮肥高粱產量均較高,產量均在459kg以上,其次為追施35kg/667m2尿素,產量在455kg以上,比較符合當地產量情況;而追施25kg/667m2尿素和25kg/667m2控釋氮肥的高粱產量相對較低,只達到了434~439kg,雖然節約了農民的成本,但是卻降低了農民的收入,5雖產量高,但經濟效益不一定高,通過上面的經濟效益分析表3可以看出來。

表2 產量差異表

表3 經濟效益分析表
從表3得出,處理4即追施35kg/667m2控釋氮肥的高粱效益較高,農民適宜采用這種追肥方式,其次分別為追施35kg/667m2尿素、40kg/667m2尿素、25kg/667m2控釋氮肥和25kg/667m2尿素。
[1] 劉柏,劉紅坤,孫瑞芳,等.不同追肥品種和用量對錦雜93號高粱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