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高?!白吭焦こ處煛眲撔滦腿瞬排囵B模式探索
軒秀巍1,盧晉1,李琨1,張德亮2,郭嘉2
(1.天津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2.山東省軍區71496部隊,山東 煙臺 265800)

摘要: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地方本科高校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文章根據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結合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工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分析了我國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的現狀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從多方面探討和提出了地方高校培養“卓越工程師”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創新型人才;地方高校;應用型科技大學

2010年6月,我國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以實現教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和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目的。以實施“卓越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對于身為我國高等院校主體的地方高校來說,尤其重要。地方高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在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的過程中,地方高校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高等教育區域化有助于地方高校與本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形成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1]。
自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以來,參與高校在積極討論研究落實方案[2]。由于這是我國首次進行如此力度的工程教育改革,國內可借鑒的經驗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對于如何區別于傳統綜合型大學,根據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還處于探索階段。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是伴隨著德國工業化進程及高等教育大眾化而出現的高校類型。成立40年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向社會輸送了約三分之二的工程師和一半的企業經濟學家和計算機技術人員,已成為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支柱之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地方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供了許多可借鑒之處。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特點,結合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培養模式,分析了我國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并針對如何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做了一些探索。
1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培養模式
20世紀70年代,隨著德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應用科技大學(FH)應運而生。目前,德國FH已形成了一套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到教學模式都比較成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德國現代工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工程師。
從培養目標上來看,應用科技大學主要培養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可以勝任高技術要求工作的工程類人才。學校通過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應用型工程教育,為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做好全面準備。學生入學前要求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否則一般還要進行預實習,才能進入應用科技大學學習。
從專業設置看,應用科技大學的專業設置具有行業性和復合性等特點。應用科技大學多數為地方性高校,為了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學往往根據本地經濟需求設置專業,學校與企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如大眾公司總部所在地沃爾斯堡,當地的應用科技大學就把車輛工程等專業作為其特色專業,為企業培養對口人才。隨著越來越多學科交叉行業的出現,應用科技大學設置了復合性專業,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的復合性人才,如經濟工程、技術化學等[3]。
從教學結構和環節看,在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的學習分為基礎階段和主體階段,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有較大比重,其方式包括實驗教學、實踐學期、項目教學、畢業設計和學術旅行等。企業在整個實踐過程起到主導作用。大學新生要在相關企業進行為期3個月的預實習,初步認識自己大學期間需要掌握的工程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進入企業參觀和實習,配有專門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指導,邊學邊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不少高校還與企業聯合進行“雙元制”教學,與企業合作培養工程實踐人才。其中,高校負責理論教學,企業負責實踐教學。學生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獲得企業一定資助,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

2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自從2010年6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以來,參與高校積極探索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紛紛制定相關專業的培養計劃,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一定進步。然而,由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出時間不長,我國工程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卓越工程師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
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是重理論,輕應用;重書本,輕實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重視課堂理論教育,忽視工程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有些高校評估體系傾向學術型研究型大學,對以教學為主的地方高校重視不夠,導致很多教師一味追求科學研究和論文發表,輕視教學,尤其是本科教育。
在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問題上,企業和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從企業角度看,與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較,我國工程教育存在企業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等方面的問題,相當一部分企業不積極參與高校工程人才培養。從高校角度看,制度和管理措施的配套缺失不利于高校開展與企業的合作,導致高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差,難以適應企業在工程實踐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4]。
目前,地方高校專業教師的工程能力和經驗不能滿足培養工程實踐人才的需要。首先,高校的選聘政策未能體現工程技術背景,很多教師都是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工程素質不能適應工程教學的需要。其次,高校教師主要由專職教師構成,來自企業等其他機構的兼職教師嚴重不足,不利于工程人才的培養。再者,工科教師多數重視科學研究和論文發表,忽視工程實踐經驗經歷,輕視教學,影響了工程教育的質量[5]。
目前,高校專業設置與地區行業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尤其高校擴招以來,各高校為了擴大招生規模,設置了很多熱門專業,而相應的教學配套措施(如專業師資、相應實驗實踐中心等)并未跟上,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不能滿足企業對工程人才要求。由于本地沒有相關企業容納畢業生就業,導致高校就業率下降,脫離了高校的辦學宗旨。
3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設想
本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同時,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和不斷提高的科技水平亟需大量高素質、多類型的創新型人才。這意味著高校必須改變教育理念,明確自身的辦學層次和類型,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類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尤其要做到教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白吭焦こ處熍囵B計劃”是推進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工科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有力措施。為落實“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培養創新型工程類人才,地方高校可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探索。
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從根本上改變原來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從政策上引導高校分類發展。對于地方高校來說,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找準辦學定位。只有立足本地經濟,才能在服務中獲得發展。高校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和扶持特色專業,指導制定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體現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同時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數量和質量。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與傳統科學理論培養模式不同,高校師生需要把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應用放在首位,以實踐為導向,重點傳授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應努力營造工程人才的成長環境,改革教師評價體系,使培養的學生能夠符合就業體系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力求得到企業、學生和政府三方面的支持。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產業升級換代,高科技企業大批涌現。為了跟上科技的發展步伐,地方高??沙闪⒓夹g轉讓中心,立足本地企業,服務企業,積極與企業合作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轉讓。這樣一來,一方面高校可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吸收學生參與,同時緊密結合專業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高校開展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從事與企業相關的橫向科研項目。高校可鼓勵教師們成立學科性公司,為學生實習、參與項目教學和畢業設計提供更多機會。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業教育,為有意自主創業的學生提供咨詢、信息和支持。
從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師應該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工程教育教學能力、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科學研究能力等專業素質[5]。高??梢詮闹付ㄐ碌钠溉螚l件、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和聘任兼職教師等方式完善壯大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師隊伍。高校在招聘教師時,不僅要考察應聘者的教學能力、研究水平和思想素質,還要注重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優先考慮具有豐富工程經歷的高層次人才。在職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高??筛鶕吭焦こ處熍囵B要求,對在職教師進行職業評估,找出不足和欠缺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梢耘汕步處熑テ髽I部門全職頂崗掛職,在真實的工程環境下提高工程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同時把最新的實踐知識帶入課堂。另外,教師工程能力還可以通過參與校企合作的實際工程項目得以提升。
由于目前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工程實踐經驗,而培養經驗豐富、工程能力強的教師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為此,高校可以聘請企業高層次工程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企業高層次工程人員長期工作在工程一線,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卓越的工程能力,了解本行業的最新發展。同時,他們能根據往年入職員工在工程實踐方面的勝任情況,歸納出大學生在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等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高校要做到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按照本地企業的需求和崗位來對接。理論教學以實踐為導向,弱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抽象性,強化專業知識和方法的實際應用。實踐教學可采用實驗教學、企業實習、項目教學和畢業設計等形式。(1)實驗教學是工科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學習階段,實驗教學要保證占整個教學學時的20%-25%左右。相應的實驗開發、指導和考核均由任課教師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制定,以保證實驗內容和理論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同時有利于增強實驗的實用性。(2)項目教學的來源是高校與企業合作開展的科研項目。把此類項目納入課程設計,也就意味著把企業最新的技術展現給學生,產學研緊密結合,訓練學生利用跨學科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學生進行市場調研、制定項目方案、產品論證和市場推廣等活動。(3)企業實習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地方高??沙浞掷帽镜亟洕鷥瀯?,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時間可選擇在半年到一年之間,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先進企業文化,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加深學生對工作崗位的了解。(4)畢業設計課題盡量與企業實踐結合,可選擇一些生產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除了高校教師外,還應由企業派工程師進行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的題目可以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各出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畢業設計的考核方法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制定。畢業答辯聘請企業指導老師參加,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6]。
“卓越計劃”旨在通過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為我國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工程人才。相對于高校,企業能夠準確把握本行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情況,從而協助高校制定改革方案和培養計劃。另外,企業先進的生產和科研設備可以為參與卓越計劃的師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科研環境。企業擁有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在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和職業訓練上發揮特長,彌補高校教師在相關方面的不足,實現優勢互補。
企業參與培養卓越工程師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企業提供實習崗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技術崗位,并配備企業導師;(2)企業參與實踐教學:企業參與項目教學、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活動;(3)企業資助應用項目研究:高校參與企業應用攻關項目研究,企業給予高校資金、設備等方面的資助;(4)企業參與師資隊伍建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在高校擔任相關專業兼職教師;(5)企業參與建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由企業主導,建設工程實踐中心,用于學生工程教學,企業應用項目研究等;(6)企業參與改革教學體系和教學形式:高校在企業的幫助下,改革原有教學體系和教學形式,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和師資力量等條件,綜合考慮企業和本地經濟發展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情況,制定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系[3]。
大學城的出現使高等教育的資源實現合理配置和共享,有利于集中優勢力量,開展集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和制造、技術培訓和服務于一體的科教與產業結合體。除此之外,大學城一般處在經濟開發區,兩者可以形成良性互動。大學城不僅為開發區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還可以成為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基地。反過來,企業可以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
對地方高校來說,由于辦學能力有限,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一個主要瓶頸是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身處大學城的地方高校可充分發揮自身區域性優勢,在大學城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建立和保持各自優勢學科。高校間可以開放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包括校內外實習基地、職能技能培訓中心等。各高??梢愿鶕f同發展的需要,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和實驗室[7]。另外,大學城可以建立科技園區,發展依托高校的高新技術產業,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4結語
地方本科高校擔任著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任,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執行中發揮著重要角色。地方高校應積極找準定位,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建立特色專業。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保證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工程實踐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傊?,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做好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繼續探討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保華,張婕.大學與社會共生:地方高校發展的模式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57-61.
[2] 王寶璽.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3] 徐理勤,現狀與發展——中德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59-60.
[4]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 林健.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6] 王淼.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畢業設計對我國應用型本科的啟示[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2):102-103,109.
[7] 鄭文,李文玲.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理念、層次和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06(6):20-21,26.
(責任校對龍四清)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1-0077-04
作者簡介:軒秀巍(1984-),女,山東聊城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學?!氨究平虒W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重點項目(B01-0807);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基金項目(YB12-06)
收稿日期:20150612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