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峰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水文地質隊廣東廣州510800)
干旱區域地下水的可持續開發
■劉順峰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水文地質隊廣東廣州510800)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尤其在我國西北干旱區域,水資源是我國干旱區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制約性因素,全面掌握干旱區域地下水資源的特點,依據當前我們干旱區域地下水的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相應地提出解決措施,強化地下水的管理工作,促進地下水合理化地使用,以確保我國干旱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確保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干旱區域地下水生態保護持續開發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種能源,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當人類進入2l世紀,全世界面臨的一重大課題便是全球水資源的匱乏,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要有兩點,一是全球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勻,二是人類不合理使用水資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對環境生態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加之我國干旱地區受自身干旱這一自然環境的制約,本身水資源就極度匱乏,嚴峻的缺水現狀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迫使人們對地下水資源的關注,地下水也就成為國內外很多干旱區域的重要水資源,地下水具有巨大開發潛力,一是水質優良,二是水量充足。于是,干旱區域地下水的開發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2.1 地下水資源總量
干旱區域地下水資源總量直接影響地下水可持續開發的潛力,一方面是要確保某一區域地下水開發的實際效益,另一方面說明地下水不可能無條件無限制地隨意開發。在開發一地地下水之前要充分勘察區域地質條件,地下工程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地質條件,例如地下含水層的構造,巖性等,其次,區域氣候環境也是影響地下水資源總量的一大因素,通過調查區域多年平均降雨量與蒸發量,估算區域水資源總量,從而確保開發的價值。最后,區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生態環境也是影響地下水資源總量的主要因素。以上,三大因素影響著區域地下水的含量,即也影響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的潛力。
2.2 可持續開發的技術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里強調的是技術的重要性。區域地下水的開發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作為保障,技術將發揮其中堅力量。開發的技術越進步,開發難度就減小,地下水得以開發,相應的區域污水處理技術、循環利用理念、節水理念的水平也就會提高。如將生活用水轉化為農作物與牲畜用水,城市用水與湖泊河流回流補給地下水等。隨著地下水開發技術的進步,地下水可持續開發的潛力就會持續增加。
2.3 開發引發的次生災害
地下水的開發比較容易引發起不良的次生災害,例如生態災難、地質災害等,對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原因就是地下水的開發尤往往是在短期內,集中某一區域進行開采,考慮到干旱區域生態環境的脆弱,大型的地下作業必定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加之,如若過度開采干旱區域的地下水,必定導致水眼枯竭、地面下沉、地下水污染等。由此,必定引發地質災害,區域生態系統的破壞。
地下水的開發必須先進行勘探,然后才進行開采,所以加強地下水勘查評價工作在開采前很有必要。勘查與開發相結合,以確保可持續開發。
3.1 工程措施
3.1.1 合理運用雨水收集系統
干旱區域水資源最大特點就是降雨量少或者是分配不均,具有季節性缺水這一很大的地域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干旱這一區域特殊性,采用雨水收集系統能提高區域地下水開發的潛力。雨水收集系統就是采用自身水資源循環功能。在缺少淡水的干旱地區,通常采用開發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地下水的補給主要形式就是雨水補給,地下水有了水源,再進行合理的地下水開發,人們對淡水資源的節水意識的增強,對咸水及微咸水的合理利用。
3.1.2 合理運用溝谷工程
溝谷工程的修筑,目的是為了攔截雨水,儲存水雨,涵養地下水。干旱地區在恢復植被的同時,在荒山荒地廣挖蓄水坑,砌石修筑小水庫、小塘壩等攔洪工程,攔截雨水,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利用率,從而增加地下水的補給量。如此,既可增加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又可以增大蓄水工程的蓄水量,還保證了干旱地區向下游輸送到溝谷的清水流量或潛流量。
3.1.3 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
通過合理的運用雨水收集系統和合理運用溝谷工程,增大地下水開發潛力,
水資源從大氣降水到地表水,再到地下水,如此不斷循環。雨水收集系統中地下水與地下水不斷交換,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是大自然雨水循環規律,不受人們限制,但是,干旱地區的溝谷工程,如果存在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不僅使得雨水自然轉化的規律弱化,甚至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由此可見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的必要性,在自然規律下,地表水會全部補給給地下水,某些區域會產生地下水大量的滲漏補給,浪費了原本珍貴的水資源,溝谷等水利工程的建設,能起到合理的調節作用,使得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建設規劃要與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經濟建設中要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干旱地區要因地因水制宜發展經濟,因此建議:農業方面,耕地面積不宜擴大,應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工業方面,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耗水量少的工業生產。
3.2 民眾參與
3.2.1 提高全民節水意識
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樹立生態觀念,節約用水對進行地下水的潛力開發有重要意義,節水手段通常包括工農業中節水技術的應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生活污水的凈化,以應對干旱、自然災害等突發狀況。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一點很重要,水資源重復利用的形式如,生活用水可作為灌溉水、沖洗等;污水凈化處理后排放至供水系統;農業灌溉、消防、城市景觀等用水就地重復利用。
3.2.2 以可持續開發為目標
要實現干旱地區地下水可持續的開發,就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禁止盲目性開采,杜絕過度開發地下水,堅決制止只顧眼前利益而做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行為。地下水的開發要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在干旱區域地下水開發中首先應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目標。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人類才得以生存,社會經濟才能得以發展。
民眾要認清一個形勢就是目前我國地下水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局部污染,并有發展的趨勢,這不但加劇了地下水源的短缺,還直接威脅民眾的健康,也影響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防止地下水污染,保證供水質量,民眾應該有保護水資源受污染的意識,杜絕地下水公害。
地下水資源開發潛力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資源總量、開發技術、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三因素,要實現地下水可持續開發,就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本文分析了主要有兩大點措施,一是從工程技術來分析,二是從民民眾來分析。綜上,地下水開發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以人為本原則,生態保護原則。開采前做好勘探工作,根據地下水分區,合理安排開采方案,整個開發工程有一個全局規劃,盡量減少開采成本,為人們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提供保障。同時,強調開源節流并舉,以節流為主,提高民眾節水意識,有效控制水資源污染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地下水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才是實現地下水可持續開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1]薛嫻,王濤,姚正毅,等.從石羊河流域沙漠化土地分布看區域協調發展 [J].中國沙漠,2005,25(5):682-688.
[2]馬明國,王雪梅,角媛梅,等.基于RS與GIS的干旱區綠洲景觀格局變化研究 [J].中國沙漠,2003,23(1):53-54.
[3]沈國舫,王禮先.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 [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41-43.
P641.4+3[文獻碼]B
1000-405X(2016)-6-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