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江·黑力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察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新疆哈爾達坂鉛鋅礦區域地質特征
■艾力江·黑力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察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本文根據實地調查介紹了新疆哈爾達坂鉛鋅礦區的自然經濟地理條件,并歸納和總結新疆哈爾達坂鉛鋅區域的地質特征。
新疆哈爾達坂鉛鋅特征
工作區位于溫泉縣城西南直線距離約40-50千米,賽里木湖西北一帶,行政區劃屬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管轄。
工作區位于賽里木湖北西,跨別珍套山南坡。區內地形切割強烈,海拔高度3100-4100米,相對高差普遍達500-1000米。工區南部為沃托格賽爾河,河水水量大,水質較好,可較好滿足區內工業及生活用水需求。另外還發育多條縱貫工作區的近南北向水系,夏季冰雪融化呈逕流,春秋及冬季河水因封凍、結冰而斷流。
3.1 地層
該區地層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天山-馬鬃山地層分區之溫泉地層小區。區域上出露地層有下元古界溫泉群、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中元古界薊縣系庫松木切克群、泥盆系中統汗吉尕組、泥盆系上統托斯庫爾它烏組、石炭系下統大哈拉軍山組、石炭系下統章古蘇組、石炭系下統阿恰勒河組、二疊系下統烏朗組和新生界。其中下元古界溫泉群上亞群、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為該區鉛鋅多金屬的主要含礦層位。托克賽和哈爾達坂鉛鋅礦就分別產于上述兩個地層中,出露的地層主要特征如下:
3.1.1 下元古界溫泉群(Pt1wq)
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河以南-沃托克賽河與博爾塔拉河分水嶺以南,呈東西向帶狀展布,為一套中-深變質的巖石。分為上下兩個亞組:(1)下元古界溫泉群下亞組(Pt1wqa)。分布于區域內北部與早元古代中性-酸性雜巖接觸帶附近及其外側,為一套深變質巖,呈北西西-南東東向展布,主要巖性有混合巖、條帶狀混合巖、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二長變粒巖等,厚度約9000米,未見底。(2)下元古界溫泉群上亞組(Pt1wqb)。分布于圖幅內西部的沃托克賽河與博爾塔拉河分水嶺以南一帶,近東西向展布,為一套中-低壓角閃巖相的區域變質巖,厚度約6000米,與下伏下元古界溫泉群下亞組(Pt1wqa)及上覆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板群莫合西薩依組均呈斷層接觸關系。
3.1.2 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Chm)
分布于沃托克賽河與博爾塔拉河分水嶺兩側(汗吉尕山),近東西向貫穿整個圖幅,出露厚度約8000米,與下伏下元古界溫泉群上亞組(Pt1wqb)呈斷層接觸,在圖幅東部可見與泥盆系中統汗吉尕組(D2h)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該組地層中的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白云巖為區域內鉛鋅礦床的重要含礦層位(如哈爾達坂鉛鋅礦)。
3.1.3 中元古界薊縣系庫松木切克群上亞群(Jxksb)
分布于圖幅南部。為一套生物碎屑夾正常碎屑沉積,厚度大于3.5千米,主要巖性為含粉砂微晶灰巖、灰巖夾片理化泥質巖、鈣質粉砂巖、含粉砂鈣質泥巖等。與晚古生界下石炭統阿恰勒河組呈斷層接觸。
3.1.4 泥盆系
在本區出露相對較少,總體上為一套陸源碎屑巖及生物碎屑巖建造。出露有中泥盆統汗吉尕組、晚泥盆統托斯庫爾它烏組。
3.1.5 石炭系
上古生界下石炭系分為三個組,阿恰勒河組、章古蘇組、大哈拉軍山組,主要分布于沃托格賽爾河以南區域,呈帶狀展布。與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Chm)、庫松木切克群上亞組呈斷層接觸。
3.1.6 二疊系
上古生界下二疊統烏朗組(P1wl):集中出露在圖幅南東部、出露面積約200平方千米,在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組地層中也有零星出露。巖性為熔結凝灰巖、流紋斑巖、英安巖、輝石安山巖、安山玄武巖夾火山角礫巖、晶屑凝灰巖及沉凝灰巖。
3.1.7 第四系(Q)
分布河谷兩岸及高山區,主要為冰磧物、沖積物和少量湖相沖積。
冰磧物Q4gl:冰川漂礫、碎石、砂、泥。
沖積物Q4al:現代河床之礫石和砂。
沖、洪積物Q3-4pl-al:礫石、碎石、砂及少量亞砂土。
3.2 構造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伊犁-伊賽克湖微板塊賽里木地塊北鄰阿拉套晚古生代陸源盆地,南鄰博羅科洛古生代復合島弧。
3.2.1 褶皺
區域內褶皺較發育,主構造線北西西向、近東西向。主要有哈爾達板向斜和牙馬特南山向斜。
哈爾達坂向斜(元古代末期褶皺):位于沃托格塞爾河北岸哈爾達坂一帶。褶皺形態較為復雜,核部和兩翼地層均由長城系哈爾達坂群莫合西薩依組變質巖組成。
牙馬特南山向斜:位于牙馬特溝上游別珍套山主脊一帶,核部和兩翼地層均由溫泉群上亞群變質巖組成,小規模尖棱、線狀褶曲和斷裂比較發育。
3.2.2 斷裂
區域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形成以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南東東向區域性大斷裂為主、次級北西西向斷裂和晚期北東-南西向斷裂為輔的多序次斷裂體系。
博爾塔拉河斷裂:Ⅰ號斷裂為區域性大斷裂,呈東西向沿博爾塔拉河谷北岸波狀延伸,橫穿區域北側。
牙馬特斷裂:Ⅱ號斷裂西起科克蘇河南岸國境線附近,經牙馬特南山沿近東西向波狀延伸,穿越整個工作區。
沃托格塞爾河谷斷裂:Ⅲ號斷裂呈近東西向貫穿哈爾達坂幅北部,其北出露長城系哈爾達坂群地層,南為下石炭統阿恰勒河組地層。
3.3 巖漿巖
3.3.1 侵入巖
區域巖漿侵入活動強烈,早元古代晚期、華力西中-晚期均有發育。巖體的長軸方向與區域構造線基本一致,多呈東西向或近東西向展布。
根據巖體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可分為別珍套巖漿帶(北部以博爾塔拉河為界,南界受牙馬特斷裂控制)、沃托格賽爾巖漿巖帶(北界為沃托格賽爾斷裂、南界為查干郭勒斷裂)。主要為酸性侵入體,多形成較大的巖基,堿性侵入巖出露很少,均以小巖株產出。
3.3.2 火山巖
區內火山活動較強烈,火山巖較發育。區內火山活動始于長城紀,結束于早二疊世,其中早石炭世、早二疊世火山活動相對比較強烈。火山活動以裂隙火山噴發類型為主,裂隙-中心式噴發次之?;鹕綆r以中酸性巖石為主,次為酸性、基性和中基性巖石。
根據上述哈爾達坂鉛鋅礦區域地質特征可以明確其區域找礦的有利條件,為進一步在該地區找礦提供第一手資料。
P54[文獻碼]B
1000-405X(2016)-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