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服務商知識產權侵權的過錯認定
在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中,過錯是關鍵。判斷我國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知識產權間接侵權責任是否存在過錯,尤其是在商標侵權和專利侵權案件中,通常是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為主要法律依據。根據該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存在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則認定其存在過錯。
目前,理論和實踐中對“知道”的具體含義存在爭議,其中最大爭議在于“知道”是否包含“應知”。認為“知道”包含“應知”的人認為,“應知”暗含著審查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承擔一定的審查義務;反駁者則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具有相當的審查能力,如果對其苛以過重的審查義務,不利于產業的發展。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審查義務問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4月13日發布的《關于涉及網絡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指南》指出,涉及網絡商標權侵權案件,平臺服務商通常情況下不具有事先審查網絡交易信息或者交易行為合法性的義務,但應根據其所屬行業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內容以及通常應具備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等,采取必要的、合理的、適當的措施防止侵害商標權行為的發生。
在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存在過錯時,證明其主觀意志狀態很難,但“通知—刪除”規則設置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果權利人發出合格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則通常認為其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在直接侵權成立的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間接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對何為“合格通知”、何為“知道”等問題未作出具體規定,雖可借鑒《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有關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間接侵權認定的相關規定,但因商標侵權和專利侵權認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通知—刪除”規則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司法適用中面臨諸多難題。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格通知未做出審查就采取必要措施,則可能造成對網絡用戶正常經營權的損害,同時可能鼓勵權利人惡意投訴;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合格通知進行實質審查,不僅沒有法律依據也缺乏相應的審查能力,而且有可能因為判斷錯誤而面臨承擔責任的風險。
因此,法律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過錯的認定應以利益平衡為基本原則,在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同時,也要保護產業發展和廣大用戶的利益,同時也要盡可能地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可操作的、具體的、具有可預見性的規則,使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義務保持在合理和有度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