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魯甜 孫銀龍 郭敏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6’知識產權南湖論壇——“知識產權保護與強國建設”國際研討會綜述
整理者/魯甜 孫銀龍 郭敏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首夏清和,芳草未歇之際,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知識產權南湖論壇。第十三屆南湖論壇——‘知識產權保護與強國建設’國際研討會于2016年4月23日-24日在北京友誼賓館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究中心和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騰訊公司、中關村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湖北)基地、國家版權局國際版權研究基地、文化部文化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湖北省知識產權研究會、湖北省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和超凡知識產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專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大陸地區的學術界、實務界知識產權工作者700余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并實施以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版”,也是進一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提升版”。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一帶一路”、“互聯網+”概念的相繼提出,2015年《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發布進一步促進我國從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的轉變。為了完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增強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知識產權的能力,助推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迎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本屆知識產權南湖論壇以“知識產權保護與強國建設”為主題,立足于知識產權“制度化、國際化、前沿化”建設,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獻策,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謀劃。
本屆論壇的主旨演講階段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東教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宋曉明法官、中國法學會張蘇軍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名譽院長王景川教授以及吳漢東教授依次發言。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宋曉明法官圍繞如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發揮司法主導作用以及如何在“互聯網+”商業模式中推動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五個方面展開了深入分析。中國法學會張蘇軍副會長認為司法保護為主導,行政保護、民事仲裁、社會調解和民事調解相結合的保護模式較為有效地解決了現有國情下的知識產權糾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的必經之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名譽院長王景川教授指出實現知識產權強國一方面應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相關政策,革新執法體制機制;另一方面還應通過豐富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改革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和機制,激勵和保護市場主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東教授結合《關于新形勢下加強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了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性,并詳細闡釋了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三個方面:知識產權要素的高密集性、知識產權保護的高依賴性以及知識產權價值的高成長性。
在大會主題發言階段,德國馬普創新與競爭研究所前所長約瑟夫?斯特勞斯教授以“將產業和國家專利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為題發表主題演講,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研發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專利數量、不同行業專利投入產出比等數據,探求專利強國的有效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劉春田教授針對大會主題圍繞創新和守成、知識產權和民法、全球化和本土化、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等十個方面展開深入討論,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日本國學院大學中山一郎教授分享了日本職務發明報酬的相關規定,為完善我國職務發明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鑒。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在回顧過去十年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對互聯網內容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解讀。韓國東國大學樸榮吉教授以韓國著作權制度與創新研究”為題,介紹了韓國著作權法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為我國版權強國戰略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超凡知識產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母洪董事長指出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知識產權制度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知識產權政策法規指引成為必然趨勢
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離不開政策法規的指引,來自政府部門的領導專家對此提出了諸多建議。文化部政策法規司饒權司長就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戰略部署中,文化系統工作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提出四點建議:加強政策性指導、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協調工作、借助外部資源。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于慈珂司長強調,為加快版權強國建設,政府部門、企業及高校應當通力合作,構建版權有效保護的格局和版權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完善版權法律體系、版權執法體系、版權社會服務體系及涉外應對體系,實現立法和執法、服務和監管、國內和國際(國外)、網下和網上、保護和發展并重。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司長黃慶表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應著重把握環境、能力和績效三個方面,著力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從單一效益向綜合效益、知識產權管理從多頭分散向相對集中等五個方面的轉變。
二、《專利法》修訂引發關注
2015年12月國務院辦公室就《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引發學界、司法實務界、以及企業的廣泛關注。北京大學張平教授就互聯網開放創新的專利困境及制度應對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結合互聯網企業專利糾紛預測和專利侵權責任認定,深入而清晰地說明我國開放創新知識產權戰略的立體應用及法律與制度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高級工程師吳艷著眼于專利當然許可制度,指出專利運用不僅是創新發展的目標,也是《專利法》進行制度設計的重要任務,提出當然許可條款完善的相關建議。英國皇家化學會院士、云林科技大學王美心教授及英迪股份有限公司授權事業本部長?韓國許可工作者協會網絡事業部主席沈東炫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分析了知識產權商業模式與專利聯盟運營模式,對我國知識產權運營提供了借鑒。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劉明江副教授通過闡述《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83條第3款,就專利侵權訴訟的被許可人的訴訟地位、訴前臨時禁令、損害賠償等問題提出有益思考。
三、聚焦體育賽事節目的知識產權保護
自新浪網訴鳳凰網中超聯賽之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起,體育賽事節目的保護問題成為知識產權界的焦點和難點問題。湘潭大學法學院劉友華副教授深入分析了體育賽事在流媒體傳播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強調應積極借鑒學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典案例,還原體育賽事傳播市場的公平競爭,弱化行政管制。樂視網法務副總監史月陽就體育賽事的客體定性、保護方式及權利內容與與會嘉賓進行分享,通過分析奧地利、比利時、荷蘭以及美國等國家的保護模式,認為體育節目應當作為視聽作品受到版權法保護,廣播權保護難以有效規制侵權行為。騰訊視頻維權總監劉政操從實務的角度分析體育賽事保護對體育事業及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指出深度盜鏈等行為嚴重阻礙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呼吁建立健全體育賽事保護機制。集美大學法學院羅施福副教授則認為體育賽事屬于客觀事實,而非表達技巧,不應將其作為作品進行保護,并指出體育賽事的轉播權應解釋為債權更為準確。廣西大學的馮春講師則分析比較了體育賽事的著作權保護、鄰接權保護、合同法保護以及競爭法保護,提出建立多元保護機制。
時值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時期,亟待大力推動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與機制的完善。分論壇二以“知識產權保護體制與機制的完善“為題,來自國內外的理論界與實務界專家,立足國家發展大局,站在國際視角,正確認識我國知識產權改革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關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開拓知識產權保護熱點問題新視域,開創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新篇章。本論壇研討呈現出以下四大特點:
一、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保護備受關注
從宏觀上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從微觀上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最后一道屏障。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宿遲院長提出,知識產權保護法制化應發揮司法保護主導作用,積極推進知識產權“三審合一”制度。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陳錦川副院長建議完善知識產權訴訟程序,降低法定賠償數額比例,提高賠償數額,引起與會專家學者強烈共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張曉津庭長從知識產權法院成立的背景、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在現有制度框架內需要解決的主要關鍵問題對我國知識產權法院的建設提出了完善意見。山東工商學院武善學副教授著眼于我國專利聯合執法的不足,深入分析了知識產權部門聯合執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提出完善建議。
二、知識產權保護熱點問題持續發酵
與會專家學者以問題為導向,以爭議熱點為靶心,深入分析知識產權體制與機制完善路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林子英庭長對聚合平臺的司法審判中技術中立原則的不可適用性、服務器原則的局限性和平衡原則的可行性進行了深入剖析,引發與會代表的討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詹映副教授立足我國國情,借鑒美國司法實踐經驗,深入探討司法解釋二第26條的立法本意及司法適用。廣東金融學院安雪梅教授就我國新近實施的技術調查官制度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宋健法官和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原曉爽副庭長分別就涉外OEM商標侵權判定的規則以及自貿區平行進口替代加工問題展開了闡述,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顧韜副庭長和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知識產權二庭陳慧珍庭長還就技術秘密案件審理中的疑難問題從不同的面向提出了新的解決路徑。
三、拓寬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道路
與會嘉賓就當下熱議的“TPP知識產權條款”等問題展開激烈討論,為用國際話語講述中國故事,提升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建言獻策。南開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石巍先生指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達成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關系協定》談判的推進使得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生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面對這種新的國際格局,我國應進行審慎評估,積極應對。帝山大學法律系高榮洙教授和北大學法學院申惠恩教授分別以日本著作權法修訂以及中韓兩國的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和獎酬制度為切入點,比較分析了中日、中韓相關條款,為完善知識產權機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印度國立經濟與法律大學塞尚?拉達教授與印度石油與能源大學阿瑪爾?辛善柯洋教授提強調發展中國家要充分利用與保護豐富的傳統資源,爭取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增強自身影響力。
四、正確認識我國知識產權改革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落實中央做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重要舉措,重視與加強對創新者、創新企業的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知識產權強國的必備要素。大連海事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徐紅菊副院長提出建立綠色發展知識產權均衡機制理念,促進權利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良性循環,為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野。
商標作為企業品牌的基本組成部分,構成品牌的重要識別標識,是企業與其他同領域競爭者區別開來、脫穎而出的重要利器,因而商標保護成為企業戰略品牌管理和搶奪品牌競爭市場優勢的首要任務。本次論壇專設“商標保護與品牌競爭”,理論界和實務界專家從商標保護的制度構建、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知識產權的產業運營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為我國品牌戰略管理謀篇布局。本論壇研討呈現出四大特點:
一、商標領域基本問題研究持續深入
我國先行注冊體制下的商標保護制度在發揮其保駕護航、維穩和和諧作用的同時,也存在商標搶注、囤積的不良現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彭學龍教授通過對“非誠勿擾”案進行分析,從節目名稱、作品名稱、作品標題、欄目名稱等的標題性使用和商標性使用展開,強調作品名稱多元化保護機制構建的必要性。西南政法大學黃匯教授以“微信商標案”為主線,指出我國現行商標確權制度的不足,并對《商標法》中公共利益的平衡和保護的尺度進行了闡述,重申商標法目的在于鼓勵人們培育商譽的積極性,而不是鼓勵人們通過注冊對他人商譽的巧取豪奪。湘潭大學法學院劉鐵光副教授就惡意搶注與囤積商標現象發表演講,指出在秉持符合我國國情的注冊體制的基礎上,采用可經營原則和理性權利轉讓的原則應對商標搶注問題。
二、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引發深入探討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王艷芳審判長以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司法中的運用為切入點,結合具體案件,分析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李培民法官圍繞商標司法保護的合理尺度展開論述,指出在合理使用的構成認定中,應對多方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張學軍副庭長就司法中商標合理使用所采用的具體標準進行深入分析,指出正當使用的基本性質,認為應當禁止不正當掠奪他人商譽的行為。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芮松艷法官就《商標法》59條第3款關于先用權抗辯的規定在審判工作中的具體使用展開了分析,指出在司法實踐中應全面考慮在先使用時間、商標的影響程度、原有范圍合理使用等要件。
三、商標保護制度構建呈現全方位、大融合趨勢
以《商標法》的基本規定為依托,與會專家對商標保護的制度構建進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并結合《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著作權法、專利權法中的相關制度,探求構建全面完善的商標保護制度的可行性。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商標法研究所王蓮峰所長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5條為出發點,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商業標識保護方面的作用展開分析,提出協調《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相關內容的立法建議。華僑大學法學院李士林副教授對通知移除規則能否在商標法領域進行適用以及如何改良性適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獨到見解。
四、知識產權的市場化運營與資本化模式現實分析
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化的私權,只有通過現實的轉換與運用,才能把這種法定的私權轉化為現實的資產,轉化為有用的生產力。美國托萊多大學Liew Gibbons教授指出將技術轉化為知識產權并進一步轉化為財富的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強調探尋知識產權產業轉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廣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朝暉教授則認為商標與專利的價值實現需要策略協同,并提出實行知識產權的組合商業化模式。此外,美國路易斯維爾法學院Lars Smith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的孟奇勛教授、韓國亞洲大學崔勝哲教授提出了專利運營的具體化方式。
過去十年,互聯網內容產業從無到有,經弱變強,成為推動我國產業振興的核心資源。如今,互聯網產業正值升級騰飛的重要時期,在回顧互聯網內容產業十年的同時展望互聯網的未來顯得尤為關鍵。
一、網絡版權保護十年回顧
過去十年間的網絡版權保護歷程可以說是產業發展與版權保護并舉,正版產業和盜版侵權共存。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在肯定十年來互聯網產業發展成績及版權保護日益改善的基礎上,表示將持續加大互聯網版權保護,為版權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騰訊研究院秘書長司曉博士通過分享版權創作、傳播、保護模式在十年間發生的重大變化,強調版權保護對互聯網內容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艾瑞咨詢互娛研究院陸瑋娜院長結合《中國網絡視頻版權保護白皮書》,指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法律保護的不斷完善,但盜版市場問題仍不容忽視,仍需要不斷強化行業合作、立法保護和提高用戶知識產權意識。
二、新技術時代的網絡版權保護
在游戲產業方面,清華大學崔國斌教授從作品歸類、作品定性、玩家行為及合理使用四個方面對網絡游戲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在現有的著作權法框架下,可將網絡游戲畫面納入視聽作品或類似電影作品予以保護。在游戲侵權判定方面,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李穎結合審判實務工作對版權保護問題展開論述,指出法院判斷是否對游戲界面進行版權保護時,會區分功能性界面和非功能性界面。除此之外,還應根據案件緊急性和影響范圍等相關因素綜合確定有關訴前禁令與停止侵權的判定。
在音樂產業方面,中國傳媒大學張豐艷副教授認為數字時代下,美國版權局提出的“公平、高效、權威、透明”理念為我國建立良性的音樂產業結構和生態體系,推動音樂產業的復興繁榮。
在網絡視頻方面,艾瑞咨詢互娛研究院院長陸瑋娜向大家介紹了了中國網絡視頻版權正版化與盜版化歷程,指出在視頻正版化的同時,版權侵權不斷升級,打擊盜版仍是發展完善版權制度的重要議題。
在網絡文學方面,閱文集團法務總監王崢認為隨著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網絡文學作品產生的周邊衍生產品侵權愈漸頻發,打擊衍生產品侵權成為打擊網絡文學盜版侵權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產業運營方面,咪咕公司法務總監單磊指出面對三網融合的推廣普及,電信運營商正在進行商業模式更新,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多元化的產品體驗的同時,建立完整的正版保護體系。
在視頻聚合法律規制方面,騰訊公司維權中心總監鄒良城提出應該堅持技術、法律協同發展的原則對視頻聚合行為進行法律規制,回歸著作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的原義,認定視頻聚合行為構成侵權。
最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熊琦教授從產業與制度相生相克的關系出發,從立法、執法和司法層面梳理了互聯網版權保護的發展歷程,認為聚合平臺和深度鏈接的出現,打破了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內容提供者之間的界限,需要重新界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中的提供行為,建議由產業提供解決新型問題的疏導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