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劉翔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湖南婁底417000)
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
■袁博 劉翔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湖南婁底417000)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甚至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不斷增長。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的產生是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必須給以高度重視,才能避免過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發生。本文就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地質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全面分析,以充分利用地質環境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利用
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環境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地質災害和地理環境利用這兩個方面的相關問題,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上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對目前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利用相關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最終實現地質環境的有效利用。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使得各種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給國家經濟和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總的來說,我國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如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大部分是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為主,而東北部地區地質災害則多因人類工程活動所引發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為主,這些地質災害給當地的經濟、通信等帶來極大危害,最終制約地方經濟水平增強,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有效構建刻不容緩,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地質災害風險區的劃分。對我國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進行科學劃分,并建立合理的、可行的地質災害風險預測體系,對于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安全威脅有著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依據各地的地質調查、預測數據等,可以對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科學劃分,以在掌握不同地質災害發生的危害性、可能性的基礎上,為預警系統的完善提供可靠參考依據,從而確保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及時得到防治。
二是,監測預警體系的有效完善。通過合理的構建監測預警體系,可以將其作為地質災害發生前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在結合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所發生的地質異動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從而充分利用監測預警系統的各種信息,是爭取救災時間、轉移時間等的重要保障。
三是,搬遷治理工程的有效建設。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各種監測預警系統會及時發出警報,以在對相關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分析,制度可行性的、可靠的搬遷治理方案。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的危害性比較大,必須立即采取搬遷、避險措施,以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情況,從而保障地質災害區域民眾的生命安全。與此同時,地質災害發生以后,及時進行治理和災后恢復建設,是保障民眾正常生活、促進地方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
四是,應急措施的合理制定。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各種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在一定程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整體效果。因此,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有效構建,必須注重應急措施的合理制定,才能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和發生后及時處理相關問題,以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最終縮小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
五是,科學技術研究體系的有效構建。在全球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構建必須注重其科學技術研究體系的完善,才能充分運用發揮各種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功能,以提高地質災害的預警能力和防范能力,從而為地質災害地區的災后重建提供可靠保障。
在地質災害防治中,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任務,其次是財產安全,而地質環境的安全性與民眾的生命安全有著直接聯系,因此,必須對地質環境進行科學評價,不斷完善地質環境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整體效果。目前,地質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區域地質環境利用。在對區域地質環境利用進行合理、科學的評價時,需要對不同地區的區域特點進行全面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區域地質環境的有效利用率。一般情況下,區域地質環境都具有服務、基礎、公益等多個方面的特點,因此,它們在地質勘查、環境調查等工作中的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性。通常區域地質環境利用評價體系的有效構建,是在對不同區域的地質環境利用情況進行準確監測的情況下形成的,從而根據實際情況下進行分類建設,最終實現地質環境的充分利用。由此可見,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地方經濟不斷發展,并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最終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區域地質環境利用的合理評價需要注重其可行性、實用性等,才能確保地質災害危險性監測任務的有效完成,最終促進地質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現代化建設中,區域地質環境利用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需要不斷創新研究思路、方法和途徑等,以不斷提高區域地質環境利用評價的準確性、合理性。
其次,工程地質環境的利用。在有效利用地質環境的過程中,注重工程地質環境的合理建設,不斷提高其安全性,才能有效降低地質環境利用的風險性,最終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進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不斷增強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地質環境利用風險意識等,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發展和人類發展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最終促進工程地質環境安全體系不斷完善,真正實現地質環境的科學利用。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涉及范圍較廣、復雜性較強的工作,必須注重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地質環境評價體系的有效構建和不斷完善,才能在結合現代先進信息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真正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整體效果,最終降低地質災害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影響。
[1]記者陳新.全國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服務土地管理現場會在我市召開 [N].嘉興日報,2015-06-26001.
[2]張會明.淺談地質災害風險區分與防治措施 [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2:149. [3]戶巧梅.地質災害評價預警理論分析 [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2:150.
[4]陳清圳.解析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則和范圍界定 [J].城市地理,2015,10:49.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