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俊良 高蓮鳳 王立志
(1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河北唐山063009;2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河北唐山063000)
淺談礦山土地復墾中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
■許俊良1,2高蓮鳳1王立志2
(1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河北唐山063009;2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河北唐山063000)
為了滿足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需求,礦產資源得到了大力開發,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破壞了整個生態平衡;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環境破壞與土地緊缺問題將會給人類發展帶來很大影響。因此,就需要深入開展礦山生態重建與土地復墾工作。本文簡要分析了礦山土地復墾中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礦山土地復墾生態重建
我國露天礦山所處地區往往生態比較的脆弱,有著較為惡劣的自然條件,生態恢復與重建存在著較大的難度。以某露天煤礦為例,其面積有60平方千米,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土壤養分含量不高,地表生態比較的脆弱。本礦山在采礦以及其他工程建設活動中,對原有景觀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區域內生產能力和穩定狀況遭到了改變,區域自然體系生態完整性受到了影響。
具體來講,土地復墾是對采礦影響和破壞的土地的生產力和經濟利用價值進行恢復,合理改造,以便促使其與社會、生態效益的要求所符合,并且能協調發展周圍環境。而礦區生態重建則是借助于人工支持,超前性的計劃、規劃、安排和調控礦區的組成、結構和功能,跟蹤評估出現的各種生態問題,將相應的技術經濟措施給運用過來。礦山生態重建和土地復墾比較的復雜,涉及到較多的專業和學科,包括采礦專業、地質、地球化學等等;首先要整治土地,采取科學的覆土排土工藝,以便順利開展生物措施復墾;開展土壤熟化,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將礦區可持續發展理念給樹立下來,科學安排,全面規劃復墾土地再利用方向。在本露天煤礦中,因為有著比較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對地表生態破壞面積較大,因此,就需要按照這些原則來開展生態重建和土地復墾工作:補償自然資源;協調生態恢復與礦區經濟發展;突出重點;結合土地復墾和露天礦開采計劃。
2.1生態環境補償措施
在本露天礦的建設中,將一部分草地給永久占用,影響到了生態環境,需要進行補償;結合具體情況,將異地補償的方法給運用過來。本種方法指的是在其他地塊,人工撫育草灌木;通過復墾,來補償其他臨時性的占地。建設單位在項目投資估算階段來計列補償費用,建設方向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移交生態補償費用。
2.2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工程總體布局
首先,在露天礦周邊植被自然恢復區,礦區原生植被主要為典型草原植被;天然植物中大多是草本植物,有著較大的面積;牧業生產是本區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風蝕沙化現象普遍存在;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土壤沒有足夠肥力;為了促使露天礦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在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將沙棘、檸條等灌木植物種植于侵蝕溝的周邊,禁止放牧于丘坡區。
其次,在內排土場生態防護重建區內,可以將油松防護林種植于坡面上部,將土埂設置于邊坡和上一層平臺相接處,將排水溝合理設置于邊坡與下部平臺相接處,并且將披堿草和種植于土埂和排水溝邊緣。
最后,在外排土場生態重建區內,本工作是重點環節,礦區外排土場位于南側,有120平方千米的占地面積;因為本露天礦區有著較大的風沙,沒有較好的植被覆蓋情況,為了促使外排土場的風蝕揚塵危害得到減少,將防護林栽植于外排土場東北側,將油松、沙棘等作為主要樹種;為了促使排土場的穩定性得到提升,將擋土圍堰修建于排土場的下部,將檸條防護林種植于土圍堰頂部及坡面。其中,棄土棄渣、采掘場剝離物是排土場堆砌物,降低了排土場表土肥力和保水保墑能力;為了促使排土場植被得到有效恢復,就需要將覆土措施給運用過來。
在本礦區中,因在多年植物作用下,熟化土壤相較于深層生土具有一系列的優勢,如在理化性狀、生物性狀等方面;表層土壤有著十分豐富的有機質含量,并且相較于深層土壤,具有更高的種子庫密度和多樣性,因此,就需要預先剝離,促進復墾工程的表土鋪覆。按照0.3-0.4米的標準來控制表土剝離厚度,部分地區土層較厚,那么可以適當增加。在開采露天礦之前,剝離采掘場和外排土場的表土,在外排土場周邊集中存放;將臨時擋護措施設置于堆土周邊,并且將披堿草散播于堆土表面。依據土地適應性評價結果,草地和林地為外排土場平臺和邊坡土地利用方向,而林地則是采掘場邊坡土地利用方向。在復墾過程中,需要做好地塊的平面設計和里面設計,對于草地和林地,需要將原來地塊作為整地單元;在草地林地復墾過程中,需要不改變原有地形坡度;如果草地或者林地遭到了受動滑坡破壞,那么就需要平整土地,對存在的裂縫進行添堵,對植被進行補栽或者恢復。
在造地工程中,采掘場的土地復墾主要是再塑結合剝離、采礦和土體,用剝離、開采和回填三個采區來劃分采場,然后合理儲存剝離過程中的表土,避免混入巖石,并且向回填巖石區有計劃的鋪覆。在對礦山采礦工藝和排土工藝及總體計劃進行制定時,需要有機結合剝離、采礦、廢石回填、表土覆蓋等,這樣二次搬運工作量就得到了有效減少。
綜上所述,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重建工作的開展,能對生態環境有效改善,促使項目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得到有效提升。經過生態恢復重建后,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和區域小氣候,推動了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魏遠,顧紅波,薛亮,等.礦山廢棄地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10(2):107-114.
[2]劉麗艷.淺談鏵尖露天礦生態重建及土地復墾措施[J].露天采礦技術,2013,(07):85-88.
[3]楊見龍.淺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J].城鄉建設,2013,(8):133-134.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