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琦 張洪軒 王越樓
(大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大連116021)
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
■郭琦張洪軒王越樓
(大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大連11602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于是環境監測市場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而且環境監測的范圍在不斷的擴大,但是采用傳統的監測方法卻不能夠滿足實際的需要,因此必須要不斷的對監測機構進行深化,以此來使其能夠有效的緩解環不足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環境監測市場的發展。本文結合環境監測市場化內涵,指出環境監測市場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以及提出政府應該如何推動環境監測市場化的若干建議,希望能給從業人員和政府以幫助。
環境監測市場化影響因素建議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環境監測市場化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環境監測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引入不斷市場機制,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市場的潛能,彌補政府監測力量不足的問題,既可以適應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實際需求,緩解當前環境監測供需之中存在的矛盾,同時也是積極探索中國環保制度新道路,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現實要求,因此,推進環境監測市場有序開放已經是大勢所趨。
以往國內環境監測的實施主體主要為政府部門,環境市場化的目的旨在通過將部分環境監測職能市場化,用以補充政府環境監測能力的不足。作為一種環境保護機制的探索方式,環境市場化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這種市場地位是具有決定性的,但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與環境監測社會化或引入第三方機制等環境監測改革方式不同,環境監測市場化在環境監測范圍方面是最小的,并且其所得數據或樣品都是較為科學與準確的。
2.1影響環境的因素多樣化。
環境監測對各種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如空氣中所含物質、危害物含量、溫度等都包含在內,而污染物具有復雜性,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斷的增強,也必然要求環境監測對象的完整與科學,監測程度也更加的深入,對于監測設備與監測技術要求更高,而環境因素變化比較迅速,對于環境要素的變化進行分析,確立正確的監測方案等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對環境的監測不可能完全跟上環境變化,這也就使得環境監測市場化更加困難。
2.2環境監測工作的長期性。
要掌握環境變化與環境質量,對于其變化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就需要長期對其進行觀察與監測,分析其變化的原因,比如:對于霧霾天氣情況進行監測與觀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連續工作,一般對于這樣的問題要完全的解決是比較困難的,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長期性要求環境監測機構相對穩定,環境監測市場化要可以保證監測機構的固定與可靠。
2.3監測技術條件不足。
環境監測工作要求有配備相應的技術設備,一般其技術含量較高,而我國的監測設備的滯后,裝備不能滿足每個部門的需求,因為涉及監測的范圍較廣,污染源較多,很多地區特別是較偏遠的地區對污染源治理水平不高,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盡可能采用先進的科學監測設備進行相關的監測。
3.1培育并逐步開放監測市場
我們要不斷明確市場機制的實現途徑以及法律責任,以各方事權與法律責任對等為戰略重點,研究環境監測市場化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任務,不斷規范商品交易、服務購買等市場行為的責任主體、實施程序、交易制度及績效管理等方面,努力做到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努力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的工作原則,將事業單位改革與環境監測市場化有機結合,結合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監測市場潛力存在的差異,因地制宜地確定相應的發展路徑,逐步進行改革,首先可以在在經濟發達、市場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試點行動。以市場競爭傳導為創新點,鼓勵市場主體開展環境監測科技與管理創新,豐富環境監測市場的層次和產品,帶動環境監測市場又好又快的發展。
3.2構建完整的環境監測規則與政策體系
規則與政策是規范環境監測市場行為的有效措施,是構建正常市場秩序的有力保障。在環境監測市場管理政策方面,應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監測市場的規則與制度,用以創建有法律為基礎的市場環境;在環境監測市場經濟政策中,政府應作為主導部門對市場的投融資機制進行規范與約束,并在預算管理、服務價格機制等方面加以規范,并為環境監測市場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在環境監測技術政策方面,環境監測市場應建立嚴格的機構資質以及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與審查制度,借鑒國際標準規范,建立明確的商品服務與技術等標準。
3.3促進政府機構角色轉換
現階段的政府環境監測機構在很多方面存在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在政府財政給養人員只減不增的環境下,監測機構無法大規模的引進人才,這就使得引入市場機制增加監測服務供給能力成為一種趨勢。市場化意味著打破政府對環保監測領域的壟斷,非公共服務領域、盈利性職能要逐步放開,由此可能對政府監測機構產生和帶來的一些影響和沖擊應正確認識、理性對待。同時,政府的監測機構要繼續強化對公益性職能和技術監督職能,也要在市場環境中樹立競爭意識與績效意識,提高政府監測機構的競爭力,并以市場化為實際推手,逐步解決制約環境監測科學發展和監測數據發揮效力的體制性弊端,創新環境監測機制,促進整個環境監測事業的快速發展。
與環境監測社會化或第三方機制等形式不同,環境監測市場化能夠科學、精準地獲取環境監測樣品數據。在公共服務性環境監測中引入市場機制,是對政府機構職能的補充與強化;由市場作為環境監測的責任與實施主體,在非公共性環境監測市場中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環境監測市場正處于發展初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培育監測市場以及引入市場監測機制中進行改革與完善,系統地研究監測市場制度體系、政府監測職能的轉換等問題,為環境監測市場化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1]陳志龍.關于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企業技術開發,2015,24: 73-81.
[2]劉強.淺談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環境與生活,2014,22: 359-360.
[3]陳焱,許亮.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5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5:3.
X5[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