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遠鵬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廣東廣州510425)
對我國城市地質環境特征與及環境地質的研究
■夏遠鵬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廣東廣州510425)
在當前的地質環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的匱乏、土地的減少、荒漠化的嚴重等,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其中,地質災害危害較大,一旦發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介紹了環境地質災害的類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環境地質地質災害社會城市發展
前言:對于地球而言,經歷了巨大的變遷,很多因素誘發自然界的變化,人類的行為也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旦自然界變化的幅度和強度對生存環境造成威脅,自然災害就會順其發生。地質災害比較常見,如果強度大,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給生命造成威脅。
1.1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質環境的概念,要對環境的內涵進行分析。環境的概念存在很多種,在我國,環境是一種背景,也就是說,人類的所有行為、活動以及外部世界都隸屬于環境,就是人類行為與地球表面相關影響和作用的、各種要求的總和。在環境中,人類是主體,對自然界產生重大的影響。
1.2在環境科學領域,以人類行為為中心,將人類作為整個外部環境的主要構成,人類的各項行為要與環境相協調,環境就是物質條件相互總和的整體,以此為依據,分為自然和物質環境兩個部分。在環境領域,社會、自然和地址環境是主要構成,而人類在其中作用明顯,是環境發展的主體,人類也是起源于自然環境的形成過程。環境地質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形成的地質等問題的綜合。
隨著資源使用量的增大,開采程度增強,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例如水資源不足、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的數量增加,環境問題受到較強的關注。同時,城市化速度加快,環境地質受到諸多方面的關注。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關鍵,同時,是社會長遠發展的根基。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能離開淡水資源,它的應用廣泛,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保障。
2.1當前淡水資源面臨的不足
在我國,淡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勻,東部多余西部。南方水資源占有率較高,明顯高于北方,兩地呈現1:5的比例。另外,北方降水量少,南方降水量多,由此可見,南北方的水資源相差較大。因此,北方淡水資源存在緊張的情況,但是,南方又較多,同時,結合氣候影響,洪澇災害時有發生。
2.2土地資源存在流失情況,荒漠化比較突出
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在土地資源使用方面存在流失情況,荒漠化突出,土地侵蝕較多。土地侵蝕主要發生于特殊的地質環境中,同時認為因素影響較大,例如,不合理的土地資源運用使得侵蝕更加嚴重。
3.1對于地質災害而言,主要源于地質的動力活動或者地質環境的變遷。地球發生異常,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內外動力或者人為地質動力,而后地球就會釋放能量,以物質巖土體位移等形式展現,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帶來影響。對于不利的地質現象而言,就是地質災害,是自然地質和人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質量被降低,對社會、人類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3.2對于地質災害,在廣義上主要源于自然或者人為因素,對環境、財產和生命造成損害的地質現象。例如,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現象。對于狹義的地質災害,主要是指泥石流、裂縫等現象。這種地質災害屬于比較普遍的現象,所占比例較大,具有較強的危害性和危險性,影響巨大,給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例如,泥石流,會破壞交通,給人員和財產造成損失。
4.1注重預防和防治措施的制定
對于很多地質災害而言,預防工作必不可少,至關重要,要在費用上加以支持,形成完善的預警和預報系統,有效發揮監測的作用,同時,要注重專家的作用,保證意見的建設性。
4.2關注人為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對于很多地質災害而言,人類的作用比較大,例如,土地的酸堿化,化學肥料的不良應用,地下水的過分開采,樹木的胡亂砍伐等,同時,對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也造成了水資源的短缺。因此,要注重從人類自身進行問題的解決,首先,要大量進行宣傳,從自身出發,避免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對于執行不利的企業,要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約束;其次,對于已經遭受破壞的環境進行全面、科學的治理,例如,重視綠化的作用,退耕還林等,總之,就是從自身出發,注重環境的保護,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
5.1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認識不夠深刻
在我國,缺乏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制度,相關投入不足,使得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深度不強,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和研究發展較晚,認識水平有待提升。因此,使得人們對地質災害的分布、危害程度、影響因素缺乏全面的分析,不能進行完善、科學的評價,使得災害預警機制不健全,對預警信息掌握不全面,對工程布局缺乏合理性,預警機制不健全,可靠性不強。
5.2監測模式不先進,網絡發展不完完整
除了特殊區域,地質災害的監測信息網發展較慢,原有的檢測系統經常出現破壞。在一些平原地區,地面沉降檢測網絡不完善,對災害的損失率評估不到位,在技術上不能提供有效的援助。在很多地區,在地質災害預警方面缺少技術的全面支持,設備較為落后,預警不能實現真實性和有效性,對整個救援缺乏全面的規劃。
5.3費用投入不到位
在我國,針對地質災害調查在費用方面投入十分有限,在檢測和預警方面,主要形式為公益的形式,在全面性和延展性方面不科學。長久以來,因為經費有限使得災害的預警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對搶救的重視,忽視防控的觀念。因此,要全面分析地質災害出現的原因,做好因素處理,重視對風險的控制和管理,同時,以實際發生的地質特征和災害發生的程度進行預防和控制模式的制定,同時,做好專業檢測網絡預警系統的建設,全面分析地質災害的分析和防控。
綜上,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對于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能夠實現對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有效保護,使得人類所能合理利用的空間和資源得到擴展,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是地質環境的保護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地質環境的保護主要是進行改善,對不良地質進行及時消除。
[1]李興武.關于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思考[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08,03:11-14.
[2]李興武,李英杰,黃相成.關于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措施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317-320.
P66[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