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宇
(沈陽計量測試院遼寧沈陽110014)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發展模式研究
■張晨宇
(沈陽計量測試院遼寧沈陽110014)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不同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文章就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發展模式
1.1生態意識文明是生態文明的軟件層面
它指的是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的生態意識。正確的生態意識要求將生態價值納入道德關懷,自覺樹立生態價值觀,擔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要求在科學地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指導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生態意識文明史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1.2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文明的硬件層面
它指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有關生態問題的制度、法律、法規和政策。“當前,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來,環境保護法以及關于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森林草原、土壤、動植物資源、山脈草原、海洋保護等相關法律制度已基本具備。”
1.3生態行為文明是生態文明的實踐層面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隨著生態意識的覺醒,人們將更加尊崇自然,尊崇生態環境,這樣一種尊崇將使人們在外在制度規定下的生態行為轉化為內在理論覺解下的自覺行動。
2.1發展生態經濟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指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生產方式,實施清潔生產,使經濟活動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而實現“經濟的生態化”。 實現“經濟的生態化”首先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從大自然中掠奪資源,然后又把污染排放到大自然中去,對資源的利用模式是粗放型的。與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它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反饋式的經濟,其特征是低開采、再利用、再循環。
2.2加快推進生態建設的法制化進程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指的是黨和政府從政治的高度重視生態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上來。簡而言之,也就是生態的法制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主要就是從立法的角度完善制度體系建設。1989年,“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頒布了《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為生態法制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是一部“重污染防治,輕自然資源保護”的污染防治法。
2.3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面臨發展問題提出的戰略思想,是指導現實工作和長期規劃的基本思想,應該將可持續發展意識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環節之中,提倡人與自然、社會與資源、國家與環境更為和諧的關系,真正優化生產、生活、生產與基本條件和基本資源的關系,通過科學計劃和系統性謀劃實現生態文
明建設的目標。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鄉統一,做到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共贏,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做到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真正形成科學設計、科學規劃的先決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完整而全面的支持。
2.4發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具有循環和再生的特點,我國廣大城鄉存在著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各類可再生資源,通過對再生能源的應用可以保護城鄉環境,做到對城鄉長期發展的推動,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速度與質量的保障。新時期,應該在城鄉建設中調整能源的結構,將再生能源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能源,通過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擴大建立起新型的發展與建設模式,在優化城鄉發展能源結構的同時,做到對環境和生態的有效保護,在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和廢棄物的前提下,做到能源的多元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搭建新平臺,實現對社會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的有效保障。
2.5建設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考評體系的完善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地融入到考評體系之中才能夠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重視程度,在城鄉建設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期考評和升降獎懲的重要依據,對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行一票否決制,才能真正促使各級干部徹底扭轉“唯GDP”的政績觀,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增強提供生態產品能力,做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
2.6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賠償制度
要建立健全體現代際補償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著一種“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非正常現象。具體來說,在賠償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環境損害,造成污染的企業也往往在一輪又一輪的討價還價之后只對具體受害人作一些必要的賠償,而對公共環境的損害補償則很少涉及,因而賠償額可以說遠沒有反映出實際損害的數額。所以,加強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既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措施,又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
總之,當前我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物種滅絕、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從控制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入手,探尋從意識、方式和制度等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做到對生態文明建設深層次的支持,起到對生態文明目標實現的基本保障。
[1]羅鵬.生態哲學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包慶德.消費模式轉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02
[3]孔翔,楊宏玲.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優化[J].經濟問題探索,2011,07
X171.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