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鵬 王天澤 康曉波 馮士彬 周陽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青海格爾木816099)
西藏日喀則仲巴縣天公尼勒西銅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遲鵬王天澤康曉波馮士彬周陽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青海格爾木816099)
天公尼勒西銅金礦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內西段,本區經歷了多期次構造、巖漿活動,為金銅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礦床特征、礦石特征及成因等分析研究,認為該區域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
天公尼勒西銅金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天公尼勒西銅金礦礦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仲巴縣帕江鄉境內。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的革吉—措勤復合弧后盆地中,它是一個具有活動大陸邊緣性質的地殼板片。
2.1地層
下拉組上段(P2x3)主要巖性為灰白色大理巖,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另含少量白云石。巖石硅化強,偶見微弱的褐鐵礦化現象。礦區中部出露的大理巖部分風化成砂糖狀。下拉組中段(P2x2)主要巖性為灰黑色中厚層狀結晶灰巖,具微晶結構,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部分地段巖石可見方解石細脈,脈寬0.2—2cm。部分巖石表面硅化。與大理巖呈過渡關系。下拉組下段(P2x1)主要巖性為黃褐色細砂巖,具砂狀結構,層狀構造。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少量巖屑。巖石表面具褐鐵礦化現象,部分巖石表面硅化。與上覆結晶灰巖呈整合關系。
第四系在礦區北西部與東南部,以及礦區外圍的沖溝與盆地區廣泛分布,主要組成物為沖積砂卵石,少量殘坡積物與湖沼堆積物。該地層的覆蓋在很在程度上增大了找礦難度。
2.2構造
礦區位于桑雄嘎爾木—格嘎斷裂南側一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巖層基本為一單斜構造,大致為200°~210°∠50°~78°。在含白云質結晶灰巖與下部大理巖分界面附近巖層的層理面上有褐鐵礦化大理巖脈(方解石脈)及孔雀石化硅化大理巖脈出現,褐鐵礦化大理巖脈中無金銅礦化;孔雀石化硅化大理巖脈寬度通常在5~25cm之間,金品位一般5~8g/t,銅品位0.5~1.2%。脈體沿層理面分布,但延伸較小,一般延伸十幾米即尖滅,說明在礦區北東山坡一帶的巖層層理是控礦構造。根據礦區斷裂空間位置對比分析認為:該韌性剪切帶是桑雄嘎爾木—格嘎斷裂的次級構造,桑雄嘎爾木—格嘎斷裂為礦區導礦構造,韌性剪切帶是容礦構造。
2.3巖漿巖
礦區北東方向出露喜山期灰黑色黑云母閃長巖巖體。巖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大致沿桑雄嘎爾木—格嘎斷裂南側復式背斜的核部侵入。黑云母閃長巖巖石為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礦物組成為:黑云母10%,角閃石35%,斜長石55%。礦區總體上處于巖體與灰巖接觸帶的外帶。主礦體產于該巖體的西南側外帶,與礦化關系密切。
2.4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等蝕變,主要礦化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和少量的孔雀石化。其中本區的強褐鐵礦化、黃鐵礦化與金的礦化最為密切,以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等蝕變與金礦生成關系密切。礦區圍巖蝕變是一套低溫熱液蝕變,最普遍的應屬硅化蝕變。并以交代、重結晶等方式形成石英等蝕變礦物組合。
3.1礦體特征
礦區內銅金礦體有2條,分別為Ⅰ號、Ⅱ號。其中:Ⅰ號銅金礦體,位于礦區西北部;礦體形態為透鏡體狀,長52m,寬約2.0-3.1m,沿裂隙面向下延伸35m;主要礦石礦物為褐鐵礦、孔雀石大理巖。經試驗分析:Au品位4.28g/t,Ag品位7.05 g/t,Cu品位0.22%,Pb品位1.84%,Zn品位7.03%。Ⅱ號銅金礦體,位于礦區中部;礦體形態為透鏡體狀,長47m,寬1.0-2.2m,產狀近水平;主要礦石礦物為褐鐵礦、孔雀石大理巖。經試驗分析:Au品位2.69g/t,Ag品位27.05 g/t,Cu品位1.22%,Pb品位0.82%,Zn品位5.15%。
3.2礦石質量及礦石類型
從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關系、結構、構造特點分析,礦石為含金破碎蝕變巖型。根據礦石中的硫化物的含量分類,礦石工業類型為低硫化物金礦石。組成礦石的蝕變巖為硅化碎裂大理巖。按結構構造為稠密浸染狀礦石,局部呈土狀產出。浸染狀礦石中金屬硫化物星點狀、脈狀充填破碎蝕變巖,硫化物主要沿裂隙發育,膠結物中硫化物含量相對較少。
3.3礦體圍巖和夾石
礦體圍巖為灰白色致密塊狀大理巖,局部地段大理巖中含少量硅質結核。近礦圍巖具薄膜狀孔雀石化,硅化、綠簾石化、褐鐵礦化。
圍巖與礦體的接觸關系以突變為主,局部地段呈漸變關系。
礦體內的夾石為達不到金最低邊界品位、也達不到銅最低邊界品位的大理巖,礦體中夾石數量少,對礦體的完整性影響不大。
3.4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3.4.1礦床成因
噶爾—納木錯深大斷裂從礦區北部桑雄嘎爾木—格嘎(F1)一線通過,受噶爾—納木錯斷裂活動影響,斷裂面以南5km范圍內的地層中形成了兩條寬約500m的韌性剪切帶RF1、RF2。這兩個剪切帶為噶爾—納木錯斷裂的次級構造,走向約140°。
在RF1韌性剪切帶中有天公尼勒銅西銅金礦和各爾白弄巴金礦產出。在RF2韌性剪切帶中有熱不勒金礦產出。
天公尼勒銅西銅金礦產于破碎帶中,礦體呈透鏡狀,礦石類型主要為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硅化大理巖。
各爾白弄巴金礦礦體產于碳酸質糜棱巖帶中,由幾條雁行排列的小礦體組成。礦石類型為褐鐵礦化硅化大理巖。
RF1、RF2韌性剪切帶大部分地段被細粒黑云母閃長巖巖體侵入。剪切帶未從巖體通過,巖體侵入時間是在韌性剪切帶形成之后。韌性剪切帶是成礦前構造。
化探分析表明:細粒黑云母(金云母)閃長巖體中的Au、Ag、Cu、Pb元素豐值較高,高于克拉克值幾倍—幾十倍。說明該巖體本身富含礦質元素。
各礦點單礦體規模小,品位高,圍巖蝕變微弱,說明含礦熱液雖然集中,但熱液量較少。
在天公尼勒銅金礦礦體與巖體之間的大理巖中沿節理面有較多呈細脈狀綠簾石化大理巖、硅化形成的石英細脈。在巖體與大理巖接觸帶部位可見到明金及孔雀石化綠簾石矽卡巖。
根據以上各種特征,認為該礦床成因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構造為韌性剪切帶、蝕變所需熱液來自濕矽卡巖期之后的石英—硫化物含礦熱液。
控礦因素主要為韌性剪切帶。其次是大理巖和黑云母閃長巖。韌性剪切帶為礦液的儲存提供了容礦空間,黑云母閃長巖在形成過程中為礦體的形成提供了含礦熱液來源。
3.4.2找礦標志
(1)構造標志:為韌性剪切帶。
(2)蝕變標志:主要以孔雀石化為主,其次為、綠簾石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
(3)直接標志:紅褐色褐鐵礦化硅化大理巖、灰綠色孔雀石化大理巖露頭處。
(4)間接標志:為化探金銅元素含量異常地段。
P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