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成劍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礦床成礦研究分析
■胡成劍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新疆阿希金礦是西天山最大的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本文就阿希金礦的成礦原因及礦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礦地質特征找礦方向
阿希金礦形成于海西中期拉張環境的吐拉蘇斷陷火山盆地中,金礦最終定位于早石炭世火山地熱波及范圍內的火山巖系統的淺部,成礦作用發生于火山活動晚期,容礦巖石為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巖和次火山巖。礦體呈脈狀,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輔以蝕變巖型,規模較大。
阿希金礦是西天山地區已發現的最大的金礦,其成因與控制阿希古火山機構的F2斷裂構造有關。阿希金礦賦礦圍巖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火山噴發-溢流相和火山管道相火山巖。礦床總體受火山機構及其相關斷裂控制,礦區內發育系列環形和放射狀斷裂,礦體產于與裂隙式火山噴發相關的F2斷裂中。礦區內褶皺構造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是在蓋層早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向北傾斜的單斜地層中疊加了軸向呈近南北向寬緩的背、向斜構造。
成礦顯示低溫、淺成特點,成礦溫度120一180℃,成礦壓力1000×105Pa左右,成礦深度400一50om,成礦流體以大氣降水為主,成礦介質為中性到弱堿性,流體鹽度w(NaCI)均為3.26%,成礦環境為還原環境,成礦物質來自于火山巖和基底巖系.常見礦物組合有石英、冰長石、絹云母、綠泥石、深紅銀礦、銀金礦、白鐵礦等低溫礦物組合.礦石組構方面,角礫構造和層紋構造十分發育,黃鐵礦、白鐵礦變膠狀和環帶組構常見.自然金成色不高(700%一800‰),主要特征元素Au、Ag、As、sb、Te、se組合。
阿希金礦勘探地質報告認為,礦區內存在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兩種金礦化,并指出蝕變巖型金礦化即為黃鐵絹英巖化。石英脈型金礦化主要分布于北礦段淺部(1410m標高以上);蝕變巖型金礦化主要分布于北礦段深部(1410m標高以下)和南礦段。
分析研究井下各穿脈坑道的礦體礦化特征,發現礦化蝕變在礦體上下盤具有一定的分帶規律性。自礦體下盤至上盤方向,可大致劃分為六個帶:
4.1弱黃鐵絹英巖化帶
此帶位于礦體下盤、安山玢巖上盤,可見于1410分層2線、1374分層32線等穿脈坑道。原巖為灰黑色英安質角礫熔巖,巖石破碎程度和蝕變程度都較低。星點浸染狀黃鐵礦化,局部可見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可見少量石英-碳酸鹽細脈分布。
4.2強黃鐵絹英化帶
此帶位于礦體下盤、弱黃鐵絹英化帶上盤,厚度為1-5m。可見于1335分層60線、1341分層42線、1374分層24線等穿脈坑道。該帶原巖為灰黃色黃鐵絹英巖,發育絹云母化、星點浸染狀黃鐵礦化,局部可見稠密浸染狀、細脈狀黃鐵礦化。多呈角礫分布于破碎帶中,角礫呈次棱角狀,礫徑多在2~5cm。
4.3強硅化帶
此帶構成硅化石英脈礦體的主體部分,可見于各中段穿脈坑道中。厚度為1.5-12m,自1440分層向深部,礦體厚度逐漸減小。整體呈煙灰色、灰黑色,與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發育強硅化,圍巖交代較徹底,圍巖角礫少見。
4.4脈狀-網脈狀硅化帶
此帶位于硅化石英脈礦體的上盤,可見于1341分層42線、1374分層24線、1400分層44線等穿脈坑道,厚度為4.5-7.5m。原巖為灰黃色英安質角礫熔巖,巖石碎裂程度較低,具可拼接性。硅化石英脈呈煙灰色、灰黑色細脈狀、網脈狀充填交代于英安質角礫熔巖裂隙中。脈狀石英脈脈寬多在2-4cm,網脈狀石英脈脈寬多在2cm以下。在該帶石英脈邊部多見硫化物細脈分布,偶見黃鐵礦細脈。
4.5脈狀-網脈狀石英-碳酸鹽化帶
此帶位于細-網脈狀硅化帶上盤,可見于1374分層24線、26線等穿脈坑道中,該帶厚約4-7m。該帶石英-碳酸鹽脈呈灰白色,與細-網脈狀硅化帶呈漸變過渡關系:石英脈與石英-碳酸鹽脈呈負相關系。石英-碳酸鹽脈脈寬多在0.5-5cm,其內分布有少量圍巖角礫和煙灰色石英角礫,穿切并膠結石英脈和蝕變圍巖。
4.6黃鐵絹英巖化帶
此帶蝕變巖為黃鐵絹英巖,常見于石英-碳酸鹽脈帶上盤,分布較廣泛。該帶蝕變巖較之碳酸鹽化帶層黃鐵絹英巖完整,幾乎無破碎,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發育,石英-碳酸鹽脈或石英脈不發育。
將不同礦化蝕變分帶與礦山穿脈坑道內刻槽取樣Au品位分析結果相對應,可得出各分帶的金品位。在礦體的六個分帶中,不同礦體分帶的Au品位(10-6):弱黃鐵絹英巖化帶0.56-2.26;強黃鐵絹英化帶0.24-5.12;強硅化帶3.26-18.04;脈狀-網脈狀硅化帶2.39-7.99;脈狀-網脈狀石英-碳酸鹽化帶0.20-2.21;黃鐵絹英巖化帶1.39-6.42,金品位最高的為強硅化帶,其次為細-網脈狀硅化帶,黃鐵絹英巖化帶的金品位較低,而細-網脈狀石英-碳酸鹽帶的金品位最低。
阿希金礦床熱液期為主要成礦期。在熱液成礦作用過程中,往往具有多階段成礦的特點。根據礦石礦物的組合、結構構造及相互穿插關系,將熱液期劃分為四個成礦階段:
5.1黃鐵礦-石英階段
此階段石英呈乳白色,常呈角礫狀分布于煙灰色石英脈脈體中。此階段石英含金性較差。
5.2金-黃鐵礦-石英階段
此階段石英呈深灰色、煙灰色,在強硅化位置構成礦體主體部分,即為硅化石英脈大脈,厚度1.5-12m,此階段石英脈雖然分布廣泛、產出規模較大,但是含金品位不高。
5.3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
此階段石英呈灰黑色,分布廣泛,較之前兩個階段金屬硫化物含量升高,除黃鐵礦之外,還含有白鐵礦、毒砂以及少量方鉛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此階段石英脈對第I、II階段石英脈金礦化有疊加富集作用,含金性最好。
(1)硅化石英脈型金礦化比黃鐵絹英巖化蝕變巖型金礦化要強。
(2)在六個礦化蝕變分帶中,金礦化較強的為強硅化帶和脈-網脈狀硅化帶,其次為黃鐵絹英巖化帶,脈狀-網脈狀石英-碳酸鹽帶的金礦化最弱。石英-碳酸鹽脈帶找尋含金硅化石英脈的一個明顯找礦標志和區分礦化強弱的標志。
(3)在熱液期四成礦階段中,金-黃鐵礦-石英階段和金-多金屬硫化-石英階段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1]新疆伊寧縣阿希金礦床北段勘探地質報告 [R].新疆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1992.
[2]新疆伊寧縣阿希金礦床南段勘探地質報告 [R].新疆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1995.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