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鵬飛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兗州272100)
新疆鄯善縣岔口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機理
■李鵬飛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兗州272100)
該文論述了新疆鄯善縣岔口金礦地質特征,分析了金礦的成礦機理,為在該區合理開發利用金礦資源提供參考。
金礦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機理
礦區位于新疆鄯善縣南直距約165km,行政區劃隸屬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屬塔里木板塊北緣活動帶,南天山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之覺羅塔格晚古生代島弧帶。
礦區地層為薩阿爾明地層小區內的泥盆系地層,是區內主要的Au、Cu及其伴生指示元素富集區,顯示出良好的成礦遠景。地層總體走向310°,南西傾,傾角60~83°。
礦區內發育兩條主斷裂構造,編號為F1、F2,橫穿整個礦區,走向近東西向,整體南傾,傾角50~70°。F1區內長1.2km,寬5~15m;F2區內長0.6km,寬8~34m,均屬壓扭性質。構造帶呈黃褐色,巖石破碎強烈,主要巖性為碎裂巖、糜棱巖、斷層泥、碎裂狀微晶灰巖等。
主構造邊側的次級裂隙構造,是主要含礦構造,走向一般77~96°,長40~120m,寬0.5~2m,傾向南東,傾角70~85°。裂隙構造內多充填似脈狀、透鏡狀細小硅質石英體。
據礦區圍巖礦化蝕變分布、礦體產出地段將礦區分為F1、F2兩個礦帶。F1礦帶分布在礦區主斷裂F1斷裂中東段,南東—北西向展布,長約600 m,寬50m~120m;地表出露Ⅰ1、Ⅱ1、Ⅲ1三個礦體,三者間距依次為60m、200m,大致南東向斜列式分布,含礦地層為早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F2礦帶分布在礦區西南F2斷裂中西段,北西向展布,長約300 m,寬10m~30m;地表發育Ⅳ1礦體,含礦地層為中泥盆統薩阿爾明組。
本次工作共圈定兩個礦帶5個工業礦體,其中Ⅱ1、Ⅳ1為主礦體。礦區共探求(333)類礦石資源量102638t,金金屬量951kg,銅金屬量1513t,伴生銀金屬量334kg。其中Ⅱ1、Ⅳ1為主礦體,二者占礦區礦石量的64.3%。Ⅱ1礦石量27277t,占礦區總資源量的26.6%。Ⅱ1礦體金金屬量641kg,銅金屬量84t,伴生銀金屬量154kg。Ⅳ1礦石量39351t,礦石量占礦區的38.3%。Ⅳ1礦體金金屬量80kg,銅金屬量981t,伴生銀金屬量116kg。
Ⅰ1礦體:分布在F1礦帶最西端,控制程度中等。礦體賦存于千糜巖、變安山巖、絹云片巖之裂隙充填硅化石英脈中??傮w走向76°,傾向南東,傾角75~82°,西南端至F1斷裂,礦體呈透鏡狀,北東端有分支復合現象。礦體控制長度40m,控制斜深66~116m,賦礦標高 1008~1063m,埋深 60~115m。礦體 Au平均品位10.61×10-6,品位變化系數48%;Cu平均品位0.8%,品位變化系數16.3%,系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礦體。伴生有益組分Ag平均品位2.07×10-6。礦體最大厚度1.71m,最小厚度1.11m,平均厚度1.38m,厚度變化系數為64%,系形態變化中等型礦體。
Ⅱ1礦體:為礦區主礦體,礦體賦存于千糜巖、變安山巖、絹云片巖之裂隙充填硅化石英脈中??傮w走向北東77°,傾向南東,傾角75~82°。礦體呈透鏡體狀或楔狀,地表控制長度50.00m,控制斜深77~122m,賦礦標高1003~1045m,埋深74~120m。礦體Au平均品位22.56×10-6,品位變化系數13%;Cu平均品位0.3%,品位變化系數26.5%,系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礦體。伴生有益組分Ag平均品位5.64×10-6。礦體最大厚度2.77m,最小厚度0.56m,平均厚度1.66m,厚度變化系數為20.5%,系形態變化中等型礦體。
Ⅱ2礦體:該礦體為隱伏礦體,分布在Ⅱ1礦體下方,控制斜深224m,賦礦標高為903m,埋深213m。礦體Au平均品位3.14× 10-6、Cu平均品位0.33%,伴生有益組分Ag平均品位2.12×10-6。礦體平均真厚度1.69m。
Ⅲ1號礦體:賦存于千糜巖及其裂隙構造充填的石英脈中,地表以較為發育的孔雀石化為特征。總體走向96°,傾向南東,傾角70~84°。礦體呈透鏡體狀,地表控制長度40m,控制斜深27~117m,賦礦標高為1006~1097m,礦體埋深26~117m。礦體Au平均品位5.51×10-6,品位變化系數12.5%;Cu平均品位1.73%,品位變化系數36.8%,系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礦體。伴生有益組分Ag平均品位1.53×10-6。礦體最大厚度2.93m,最小厚度2.07m,平均厚度2.47m,厚度變化系數為7.10%,系形態變化程度穩定型礦體。
Ⅳ1號礦體:分布在F2斷裂中西段,礦體賦存于流紋質凝灰巖之石英脈中,總體走向北西310°,傾向北西、北東,傾角55~75°。礦體呈脈狀,控制長度136m,控制斜深54~77m,賦礦標高為1051~1075m,埋深53~76m。礦體Au平均品位2.11×10-6,品位變化系數28.5%;Cu平均品位2.43%,品位變化系數22.5%,系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礦體。伴生有益組分Ag平均品位2.93×10-6。礦體最大厚度3.31m,最小厚度1.29m,平均厚度2.81m,厚度變化系數為38.9%,系形態變化程度穩定型礦體。
岔口金成礦機理可概括為:礦區地層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礦物質(物源),同時巖漿活動、尤其是硅質脈體的上侵,提供了動力(熱源),而且二者又是成礦物質的另一個重要物源;礦區處于早期形成的不同級次的韌性剪切構造體系域;后經伸展背景下脆性斷裂構造變形,致使剪切構造體系中的各種裂隙或薄弱帶,在脆性變形過程中形成張性空間,使得成礦流體在其中運移、沉積、富集。Au礦成礦流體主要是在剪切變形過程中形成的,以變質成因的流體為主,同時伴隨混入深源流體;變質作用,Au、Cu被活化,并隨變質流體上升至淺部成礦,這與本礦區多為地表礦極為吻合。
[1]姬金生東天山康古爾塔格金礦帶地質與成礦 地質出版社,1994
[2]薛春紀,楊建國東天山康古爾金礦帶金礦床基本類型及成礦規律西北地質,1995,第4期:30-36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