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俊杰 陳翠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下莊礦田大帽峰礦床北北東向構造成礦特征
■孫俊杰陳翠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大帽峰礦床主要構造可分為北北東-北東向硅化斷裂帶、北西西向糜棱巖帶及近東西向輝綠巖脈,經過前人的勘查成果發現,礦床大部分礦體均嚴格受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主要礦化類型為硅化帶型,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硅化帶型礦體的分布和北北東向構造特征進行分析,認為北北東向構造深部硅化帶型鈾礦是礦床今后找礦工作的重點目標。
成礦特征北北東向構造大帽峰礦床
貴東巖體是印支-燕山期多階段形成的復式花崗巖巖體[1],下莊礦田位于貴東巖體東部。下莊礦田復式花崗巖體可劃分為:(1)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γ1~2(1)5);(2)燕山中期白云母或二云母花崗巖(γ2(3)5);(3)燕山晚期花崗正長巖或次英安斑巖(γ3(1)5)。礦田內輝綠巖脈發育,成群成組呈近東西向分布,從北往南依次有水口-竹山下、黃陂-張光營、明珠湖-寨下、魯溪-仙人嶂、中心段等五組。
下莊礦田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表現為多期、多階段、多方向成群成組出現(吳烈勤等,2003),主干斷裂為北東-北東東向,區域上可能屬于四會-吳川斷裂帶的北延部分[2],礦田內斷裂主要有北北東、北東東和北西西向3組。
這3個方向的斷裂構造控制著該區鈾礦床、礦點的展布[3]。
大帽峰礦床位于下莊礦田北部,處在下莊巖體與帽峰巖體過渡部位,102-石角圍控礦構造帶北段。區內巖性主要為燕山第一期主侵入體中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2pbγ2(1)5)、燕山第三期第二補充侵入體細粒白云母花崗巖(3mγ2(3)B 5)及輝綠巖。構造主要有北北東、北西西向,近東西向三組。北北東向構造主要為102-石角圍硅化斷裂帶北段(101、102)及其次級構造,由碎裂巖、硅質物組成,充填各色微晶石英、螢石等,呈右列式展布,具分支復合,局部扭動時張開,其次級構造主要有103、104、105等,是區內的主要成礦構造;北西西向構造是區內較早形成的一組構造,充填物質為糜棱巖和硅質物,主要為120號斷裂帶;近東西向的構造主要為g1、g2等,充填輝綠巖。區內的鈾礦化類型主要有硅化帶型、“交點”型。近礦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赤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螢石化等;蝕變多分布在構造及其上下盤的圍巖中,分帶不明顯。
北北東向構造是礦床主要控礦構造,礦床幾乎主要礦體均賦存在此組帶內。主要包括101、102、103等,各帶相距約400m,之間還有規模不等的小構造。長>1.6km,寬3~5m,局部達10~30m,產狀290°~300°∠65°~75°。
(1)101號帶:此帶地表長約800m,寬0.8~3.0m,產狀290° ~300°∠70°,在地表出露不連續,但是根據坑道揭露是連續的,帶內充填各色玉髓、石英,多期次熱液活動產物互相膠結穿插。帶的上盤蝕變范圍比下盤寬,羽毛狀裂隙發育,在含礦部位這一特征表現的更加明顯。在局部破碎的、張開較強烈的地段形成柱狀富礦體。其成礦特點主要為:①礦體規模較大,主要賦存于構造帶內或帶上下盤羽毛狀裂隙內;②品位較高的礦體內部劇烈破碎,發育大量瀝青鈾礦;③礦體沿傾向和走向延伸不穩定。
(2)102號帶:此帶長大于2km,寬0.2~3.0m,產狀290°~300°∠65°~75°,規模較大,主要由深紅色、灰黑色玉髓及硅質石英等組成,從南到北構造帶的形態、成分和含礦性均出現規律變化。
在南段102號帶圍巖以中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為主,構造帶產狀較穩定,呈小波浪形,帶內各期次玉髓脈發育,主要為紅色和黑色玉髓,局部見有白色玉髓,帶上下盤蝕變強烈,礦化較好,與輝綠巖相交部位出現特富礦體(品位達12%);中段102號帶圍巖以細-中?;◢弾r為主,規模、產狀變化大,分支復合現象較普遍,當構造帶由東向西彎曲時分支,由西向東彎曲時厚度增大,同時羽狀裂隙大規模發育,此部位帶內主要充填紅色-黑色-白色玉髓(由南向北變化),當帶分支呈數條紅色-黑色玉髓脈時,往往出現星點狀黃鐵礦、紫色螢石以及瀝青油礦細脈,當構造規模較小(呈小裂隙,約0.2m以下寬度時)、成分以白色玉髓脈為主以及受破碎帶錯動時礦化較差甚至無礦;北段102號帶圍巖主要為中粒花崗巖,構造帶規模變大,產狀穩定,帶內紅色、黑色玉髓發育,上下盤蝕變強烈,往北延伸成分逐漸以硅化花崗巖為主,帶內破碎強烈。當紅色、黑色玉髓大量出現,構造規模大時,產出瀝青鈾礦、脈狀黃鐵礦、紫色螢石,同時也有次生鈾礦的出現,當構造帶成分變為硅化花崗巖,較破碎時,往往無礦化顯示。其成礦特點:①構造在中粒花崗巖中比較發育,礦體規模較大;②構造波狀彎曲和分支復合部位往往容易形成鈾礦體;③紅色、黑色玉髓發育的部位表明成礦期活動強烈,也是礦化最好的部位。
(3)103號帶:長約1km,寬0.5~2.0m(局部達5m以上),產狀290°~300°∠65°~75°,主要由各色玉髓(白色、紅色、棕紅色等)和硅化花崗巖組成。從揭露情況看,此帶規模往南部出現分支,往深部有變小趨勢。其成礦特點:此帶礦化較差,礦體較小,多賦存于硅化帶以及其上下盤次級構造(羽毛狀裂隙)中,在硅化帶與輝綠巖相交復合部位也見有鈾礦體的產出,礦體中見有黃鐵礦、瀝青油礦細脈等。
帽東地區處于下莊巖體與帽峰巖體過渡部位,多期次巖漿活動、熱液活動及構造活動為鈾成礦提供了有利的物質來源、古鈾活化遷移條件[4]。北北東向構造為區內規模較大的構造,往深部延伸較大,當其切過不同期次巖體界面容易形成規模較大的硅化帶型鈾礦體,深入研究其成礦規律必然可以擴大大帽峰礦床鈾資源量。
[1]胡瑞忠,畢獻武,彭建堂,等.華南地區中生代以來巖石圈伸展及其與鈾成礦關系研究的若干問題 [J].礦床地質,2007.26(2):139~152.
[2]張珂,閆亞鵬,賴中信,等.下莊鈾礦田構造特征及與熱液鈾礦化的關系 [J].地學前緣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北京大學),2011.18(1):118~125.
[3]梁天錫.下莊礦田構造巖漿演化與富鈾成礦作用初探 [J].鈾礦地質,2003.19 (1):21~27.
[4]吳烈勤,譚正中.2004.粵北下莊鈾礦田富鈾礦找礦前景探討 [J].鈾礦地質,20 (1):10~15.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