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良明 祁榮德 郭浩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七隊黑龍江綏化152000)
淺談黑龍江省爾站溝銅鉬多金屬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索良明祁榮德郭浩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七隊黑龍江綏化152000)
礦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的爾站溝地區,銅鉬礦體產于北北東向片理化帶、近東西向的糜棱巖化帶、石英脈、含石英脈花崗閃長巖、蝕變花崗閃長巖中,成因存在兩種,其一礦體與北北東向的片理化帶關系密切,其二礦體與近東西向壓扭性構造有關。礦化蝕變受構造控制明顯,據區內礦體的產出地質環境、產出部位、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分析,其成因類型為構造控礦型。礦體地表以Cu(Mo)為主,深部則以Mo(Cu)出現。Cu礦化與區內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硅化組合關系密切,而Mo礦化與鉀化、硅化及綠簾石化組合關系密切。
爾站溝地區銅鉬礦體北北東向片理化帶近東西糜棱巖化帶構造控礦型
該區區域構造位置處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南端,老爺嶺地塊張廣才嶺~太平嶺邊緣隆起帶的中北部,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牡丹江金銀銅成礦帶內,為延邊淺成低溫熱液斑巖金銅成礦帶的北延地帶,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
由于受大規模巖漿活動的破壞,中元古界青龍村群多呈殘塊或孤島狀分布于大面積的早三疊世花崗巖中,為該區的初始礦源層,是區內已發現的鏡泊鐵礦賦礦圍巖。下二疊系下柯島組被早三疊世花崗閃長巖侵入,巖石遭受區域變質,局部疊加了動力變質和接觸熱液變質。區域內巖漿活動頻繁,以中生代早三疊世花崗閃長巖組為主,呈大面積巖基狀產出,為銅鉬礦體的主要圍巖;其次為早白堊世侵入巖及脈巖類,其中閃長玢巖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區為大面積的侵入巖區,除第四系全新統未見有其它地層出露。
早三疊世花崗閃長巖,巖石脆性大,區內構造的多期活動使其破碎,形成片理化帶、破碎帶等為區內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熱液通道和賦礦空間,該期侵入巖中銅、鉬等元素含量較高,為區內銅鉬礦化的提供礦質,成為礦化有利圍巖,為銅鉬礦體的主要圍巖,構造附近巖石有碎裂和片理化現象,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及碳酸鹽化普遍。
早白堊世細?;◢弾r及后期的脈巖等淺成侵入體,沿區內構造侵入就位,與礦化關系密切,為成礦提供熱源及礦化圍巖。區內中、酸性脈巖,在熱液蝕變過程中,暗色礦物角閃石、黑云母等,易蝕變為絹云母、綠簾石、綠泥石、碳酸鹽等,析出鐵質,并導致銅鉬的沉淀。而長石類礦物,在熱液蝕變形成絹云母化的過程中,游離出多余的SiO2而形成硅化,并伴隨銅鉬礦化的富集。脈巖類結構致密,對礦液遷移起隔擋作用,為有利的地球化學障,其利于礦液和礦質在其附近聚集成礦。
區內存在的主要的構造為NNE向及NEE向,控制著與礦化關系密切的石英脈及閃長玢巖脈的分布,還控制了區內硅化、黃銅礦化、輝鉬礦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等與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帶在空間上的展布,是區內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構造。當圍巖裂隙特別發育時,含礦熱液不僅在巖體聚集,還可沿裂隙進入圍巖形成礦化。
區內Ⅰ—Ⅸ號礦體產于片理化帶、石英脈及含石英脈花崗閃長巖中,成因存在兩種,其一礦體與北東向的片理化帶關系密切,其二礦體與近東西向壓扭性構造有關。其中Ⅰ、Ⅱ、Ⅳ號礦體產于片理化帶內,Ⅲ、Ⅴ、Ⅵ、Ⅶ號礦體產于石英脈中,Ⅷ、Ⅸ號礦體產于含石英脈花崗閃長巖中,礦化蝕變受構造控制明顯,據區內礦體的產出地質環境、產出部位、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分析,其成因類型為構造控礦型。
該區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牡丹江金銀銅成礦帶內,為延邊淺成低溫熱液斑巖金銅成礦帶的北延地帶。區內礦化蝕變受構造控制明顯,目前發現的的蝕變礦化主要沿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壓扭性構造分布。在北東向構造(片理化帶或破碎帶)中,北西向或北東東向小張性裂隙中多存在有較好的石英脈及礦化出現;在北西向小構造與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石英細脈明顯增多,并伴有較好的礦化出現。
區內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異常,主要以Cu、Mo、Au、W、Ag組合為主,局部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多由礦體或礦化引起(有明顯位移)。
區內已發現5條礦化蝕變帶及7條工業礦體、2條低品位礦體(地表礦體5條,隱伏礦體3條)。地表施工的10個槽探工程中見礦(化)體。在已完成的29個鉆孔中,17孔中見銅鉬礦(化)體;S1、S4號蝕變帶規模較大,其中硅化、鉀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發育,具有斑巖銅鉬礦床、脈狀銅鉬多金屬礦床的蝕變特點,且還疊加有片理化、碎裂等剪切帶型礦體的特點。
前期發現的S1號蝕變帶沿區內北東向構造展布,已發現3條礦體,自北向南礦化有增強的趨勢。該蝕變帶及其中的礦體延長及深部均未完全控制。物探激電聯剖在其中發現一低阻正交點帶,控制長1200米,兩端未封閉。經驗證為破碎的片理化帶,在其兩側出現銅鉬礦體,為區內較大規模構造NNE向與NW向交匯部位,該地段在地貌上表現為一北東和北西向山脊交匯最高部位,地表鉀化、彌漫型硅化發育,其周圍溝中均發育有水系沉積物銅鉬異常,多處見到銅礦化,物探發現的兩條北東向低阻正交點帶及近東西向低阻正交點帶也在此匯聚;發現此地激電中梯低阻異常;高磁表明該部位為多組構造匯聚,且地其東側具一低磁-低負磁異常地段。雖然種種跡象表明該地段為構造交匯部位,其深部有可能存在小型淺成侵入體或其它對成礦較為有利的地質體(斑巖體或角礫巖筒等),但是在工作中沒有過多考慮不同礦體、礦化之間的聯系,對控礦構造的組合特征研究不足,尤其是各組構造的交匯部位的工程控制明顯缺乏。加強對構造交匯部位的工程控制,該地段具較好的找礦前景。
吉林省地質礦產局編著.1997.吉林省巖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李朝陽.2000.中國銅礦主要類型特征及其成礦遠景.北京:地質出版社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68-1
索良明(1986~),男,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