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云軍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地質(zhì)特征研究
■田云軍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堆積于河床之上的深厚覆蓋層是工程地質(zhì)研究的重要對象。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河床深厚覆蓋層進行深入的探究,將極大地幫助該工程的開展。本文詳細介紹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常規(guī)構成,探討構造運動對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影響,并從巖組特征入手,研究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地質(zhì)特征,以期為水利工程建設在解決深厚覆蓋層問題上提供可靠資料。
河床深厚覆蓋層巖組特征;構造運動物質(zhì)組分特征
河床深厚覆蓋層由第四紀沉積物構成,厚度較大,一般大于30米,堆積于河床內(nèi),巖性連續(xù)性較差[1]。由于沉積時間較短,尚未被壓實固結,成巖作用進行不完全或未開始就被洪水沖散,因此多為松散堆積物,如泥、土壤、砂體或孤立的礫石等。
河床深厚覆蓋層作為河道沉積物中最為年輕的蓋層,與人類工程建設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河道內(nèi)建設大壩等水利工程時,其影響尤為顯著。由于深厚覆蓋層尚未成巖或正處于成巖過程的某個階段,其結構組分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物理化學性質(zhì)也隨即發(fā)生變化。因而這對建設于其上方的水利工程,必將帶來連帶的影響。在深厚覆蓋層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其壓實程度不一,導致河床的不均勻沉陷,壩體受其影響,往往發(fā)生爆裂而發(fā)育各種裂痕,裂痕的發(fā)育對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有極大的影響。再者,河床深厚覆蓋層膠結的并不結實,其孔隙度大、松散的特點常常導致滲漏、塌陷等問題。
綜合河床深厚覆蓋層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大影響,充分說明加強對河床深厚覆蓋層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構造運動的影響最為明顯[2]。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流地形的變化,導致河床的高度發(fā)生變化。河床高度變與基準面的升降息息相關。當河床海拔升高時,基準面相對下降河流以侵蝕為主,往往形成深切河谷,增大了沉積物的可容納空間。當河床海拔降低時,基準面相對升高,沉積物開始大量堆積,形成河床深厚覆蓋層(圖1)。
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巖組特征主要包括地質(zhì)年代特征、物質(zhì)組分特征及層位分布特征、物理力學性質(zhì)、工程特性等特征。本章著重介紹地質(zhì)年代特征、物質(zhì)組分特征及層位分布特征三者與工程特性的聯(lián)系,從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地質(zhì)特征出發(fā),結合水利工程建設,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資料[3]。
3.1地質(zhì)年代特征
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各巖組形成的地質(zhì)年代各不相同。
由于地殼運動的活躍性,現(xiàn)代河流多形成于第四紀,所以河床深厚覆蓋層沉積物的年齡往往不會超過這個年限。在河床深厚覆蓋層中,更新世巖組明顯厚于全新世巖組,這是由于更新世巖組多位于較深層位,即便是洪水作用也很少波及到它。在巖性上,更新世巖組往往包含磨圓較差、分選較差的礫石層,這是由于該時期冰川活動活躍,帶來大量的冰漬物沉積于河床之上。
其次,不同時代的河床深厚覆蓋層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在工程地質(zhì)上的運用也不盡相同。在水利工程建設時,選擇形成時代越老的巖組,其工程特性往往越好,僅需對其進行簡單的工程加固即可。反之,選擇時代越新,其巖組固結程度弱、孔隙度大,穩(wěn)定性差,工程特性也隨之降低。
3.2物質(zhì)組分特征
不同巖組的物質(zhì)組成(顆粒粒度)具有很大差別。河床深厚覆蓋層主要包括砂礫石、泥質(zhì)成分、粘土、漂礫粗砂層等,不同巖組發(fā)育具有不同的特性。
河床內(nèi)深厚覆蓋層一般含泥質(zhì),砂卵礫石為骨架,粗砂、泥等細小顆粒充填于空隙間,構成底部沉積。這部分沉積為河流形成早期的沉積,包括河流底部滯留礫石相、河床沉積相等沉積相。
在靠近河岸地帶,常常存在少量較大的孤立礫石,這些礫石多是洪水作用的產(chǎn)物,從上游或其他物源區(qū)搬運而來。
在水利工程建設時,分析河床深厚覆蓋層的物質(zhì)組分特征有很大的必要。這是因為,不同的巖性具有不同的力學性質(zhì)。泥質(zhì)含量較高的巖組,穩(wěn)定性較差,易發(fā)生不均勻沉陷;含細砂夾層的巖組往往發(fā)生滲漏;含礫石較多或沖積層上往往孔隙度較大,需要設計適當?shù)呐趴着啪噙M行灌漿,以維持巖組的穩(wěn)定性。
3.3層位分布特征及成因類型
從層位分布來看,河床深厚覆蓋層巖組在垂向上具有粗-細-粗的分布特征,底部發(fā)育河床滯留礫石,中部夾粉砂巖、泥巖等細粒沉積,頂部由于河水沖刷作用往往也沉積較大顆粒的碎屑。沉積韻律的發(fā)育,可以指示沉積環(huán)境的變化[4]。巖組沉積較大顆粒的碎屑物質(zhì),往往指示該時期河水活動性較強,水動力條件較強。
在橫向上,河床中心沉積物粒度較大,往兩岸方向漸漸變細,到達河岸后顆粒粒度又急劇變大。這種變化往往由河水流體性質(zhì)決定。
在河床中心,河水流速較大,細粒物質(zhì)很難沉積下來而被帶走,只有粒徑較大的礫石或粗砂才有可能在河床底部沉積。而在河流兩岸,由于河岸的阻擋作用,沿岸流的流速往往較慢,但是由于河流的雙向環(huán)流作用,河岸兩處的細砂、泥質(zhì)等粒徑較小的物質(zhì)不易被保存下來,加上洪水作用帶來的礫石,往往沉積于河岸處,造成河岸沉積的復雜性。
河床深厚覆蓋層的厚度變化在橫向上和縱向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同一巖組的厚度,在縱向上變化較大,而在橫向上變化較小,且?guī)r組在縱向上往往存在尖滅現(xiàn)象。
對河床深厚覆蓋層進行研究,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在構造運動活躍地區(qū)容易形成深厚覆蓋層,在對其進行研究時,搞清其地質(zhì)年代特征、物質(zhì)組成特征及層位分布特征等巖組特征具有極其重要的工程意義。
[1]李萬逵.阿爾塔什河床深厚覆蓋層的研究 [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0,08 (4):181-186.
[2]石廣明,金星,馬健.深厚覆蓋層巖組特征及其形成條件探討 [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4,(1):30-34.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