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興周 曹光明 畢棟威
(1山東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泰安271000;2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濟南250014)
關于水工環地質勘查中技術應用的幾點思考
■曹興周1曹光明2畢棟威2
(1山東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泰安271000;2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濟南250014)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也在不斷的被創新。在各種高新技術與設備被不斷的應用到水工環地質勘查中后,水工環地質勘查的質量與效率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提升。隨著能源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能源需求的逐漸加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漸感受到了能源緊缺帶來的危機。本文主要對水工環地質勘查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闡述了水工環地質勘查的重要性,最后論述了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方法。
水工環地質地質勘查技術應用方法思考
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因其自身多方面的優勢而被廣泛的應用,這些技術在應用的同時吸收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新的技術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我國勘測領域在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方面雖然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并在實際的應用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由于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設計的方面多,SFr以在勘測時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使得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在進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該技術的運用。所以我國勘測領域應該加強對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的研究和重視,特別是對于該技術的具體流程進行研究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
水工環地質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的簡稱,主要是對地下水資源、工程建設和自然環境的地質條件進行調查評價的一項地質工作。水工環地質環境的勘查與研究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尤其是在自然資源浪費嚴重和全球氣候變暖的今天,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個國家都相繼引入了綜合性較高的施工技術和先進的指導理論,于是將各個領域的勘查技術提升到一個新層次。目前,我國的水工環地質工作已經由以前毫無章法和經驗的盲目探索模式轉換成了一套有次序、有章可循的工作模式。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模式,以促進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一體化模式為目標。在這樣的工作模式中,其工作目的與重點是解決人類生存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養成工作數據管理、資源信息以及災害預防等方面形成綜合性模式。
3.1RTK技術的基本應用
RTK,指的是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是GPS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相互結合的產物,GPS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GPS接收機設立在基準站之中,對于接收機可以接收的GPS衛星進行連續性的觀測,使用無線電的傳輸設備,把觀測到的數據實施傳輸至地面上的用戶觀測站,在用戶觀測站中,GPS接收機接收GPS傳輸的信號,然后依靠相對的定位原理,馬上測算出整周模糊度內有的未知數值,對于用戶站的坐標,進行一個精確的顯示,這樣只要有了定位計算的結果,就能夠對基準站、用戶站的觀測結果,對其精確程度進行有效確定,最終,確定計算的結果是不是有效,來減少不必要觀測數值,從而降低勘察的時間,來提高地質勘察的工作效率。
3.2GPR技術
GPR就是指探地雷達技術或者是地質雷達技術。和GPS技術類似,GPR技術是通過電磁波來收集地質勘測的信息,這就類似于GPS中的無線電傳輸。這種技術通過在地面上設置一個發射天線,通過發射天線向地下發送大量的電磁波,通過聲納的原理,來對地下的地質構造進行探測并做相關數據的收集處理。地質雷達這種探測方法在數據的采集上實現了全自動化,同時收集圖像更加細致和清晰,圖像的分辨率更好,施工更加快捷,以上這些優勢使得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對地下覆蓋層的厚度探測和基巖面本身起伏狀況的探測中。地面上的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電磁波被反射后產生的振幅和頻率的變化來對地下的地質形態和具體性質作出客觀的描繪和評價。但同時,這種方法由于探測距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被應用于短距離的精確探測工作中,是現如今分辨率和精確度最好的一種物理探測方法。
3.3GPS技術的具體應用
這種技術的應用是在衛星中融入無線電信號發射臺,并形成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當無線電信號出現交會后,根據3個以上的地面控制站就可以找到衛星的具體位置,而根據3顆以上已經知道空間位置的衛星就可以對地面未知點進行定位。在定位地面未知點的時候,地質勘查人員利用接收機接收衛星發出的信號,并以此測量出測站點到3顆以上GPS衛星的距離,從而計算出衛星的窄間坐標,同時根據上述這些數據也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地質勘查人員所在測站點的具體位置。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勘查人員利用接收機接收GPS衛星發出的信號,并利用無線接收器接收衛星發出的觀測數據。
3.4TEM技術
近些年來,這項技術逐漸應用于工程的勘測、環境的勘探和對自然災害的預防等多個領域。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借用電磁設備中的回線作用,將電磁波以脈沖信號的方式發送到地底下,當電磁波遇到地下中具有一定電性的不均勻物質時就會產生異常的二次渦流場或者是不均勻體渦流場。勘探人員可以通過觀察電磁波在地下是否產生二次渦流場來判斷地下地質的形態。除此之外,在應用這項技術進行地質勘測時,地下的介質后受到電磁波產生的電磁場干擾時對電磁波進行相互影響,電磁波在受到影響后傳播時間會變長,同時進行更深層次的擴散。電磁波一旦進行更深層次的擴散就會產生煙圈效應,勘探人員可以對這種煙圈效應進行研究和分析,最終掌握煙圈效應和電磁場的變化規律,這些變化規律為以后的地質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目前,該項技術應用在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中主要存在兩種方法:垂直磁偶源法和電偶源法。相比于電偶源法,垂直磁偶源法應用更加廣泛。
綜上所述,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水工環地質勘查中的應用。在當代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中,勘查人員為了提高勘查質量和效率,也在不斷的對勘查技術和設備進行創新和改進,這也為水工環地質勘查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為經濟的發展和能源需求的滿足提供了便利。
[1]林永健.關于水工環地質勘查的幾點思考[J].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4:4.
[2]梁靈鵬,萬治義.對水工環地質勘查的幾點思考[J].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0:10.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