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亞聯
(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寶雞721607)
淺談雙王金礦床深部、外圍成礦規律及找礦靶區預測
■朱亞聯
(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寶雞721607)
本文通過對以往地質科研靶區預測及其工程驗證情況的分析,歸納總結出深部、外圍的成礦規律,進而推測出礦區范圍內存在4個含礦地質體,從而進一步預測資源突破重點靶區,以指導下一步找礦工作。
雙王金礦床深部外圍成礦規律
1.1構造疊加暈科研項目預測成果及工程驗證情況簡述
按照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物勘院物探中心針對雙王金礦床的構造疊加暈研究成果,雙王金礦床各成礦階段形成礦體的原生暈的軸向分帶是:
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As、Sb、B、Hg
近礦指示元素:Au
尾暈指示元素:Mn、Bi、Mo、Co
不同階段形成原生暈具上述類似的垂向分帶,在空間上同位或部分同位疊加。
雙王金礦床嚴格受角礫巖帶控制,且成礦具有多階段疊加成礦成暈特點,每次成礦,含礦熱液在沿角礫巖裂隙系統上升充填、滲濾、擴散過程中,隨著物化環境和成礦溶液性質的不斷變化,由于各元素遷移形式不同、絡合物破壞和各元素沉淀條件的差異以及元素本身地化性質的不同,使金及其伴生元素在時間上沉淀有先后,在空間分布上有分帶性,這種分帶在宏觀上表現為礦物組合和蝕變巖石在空間上的分帶,在微觀上則表現為元素濃度、組合及其相關關系上的垂直變化規律。
1.2《陜西省太白縣雙王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規律及找礦靶區再研究》項目預測成果及工程驗證情況簡述
該項目在對雙王金礦床及外圍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征研究預測、黃鐵礦熱電性測試結果預測、黃鐵礦和鐵白云石微量元素原生暈預測指示等預測結果進行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找礦靶區:
1.2.1KT8、KT9及其深部:
A類預測靶區:KT8的26線-28線深部,KT9的14線-20線深部。
B類預測靶區:KT8的36線-40線與44線深部,KT9的0線-7線與8線-10線深部。
C類預測靶區:KT8的40線-44線深部,KT9的0線-8線深部。
1.2.2KT2、KT6、KT5、KT7及其深部
A類預測靶區:KT5的73線-79線深部。
B類預測靶區:KT7的15線與29線深部,KT6的173線與187線深部。
KT2的127線-129線深部與147線深部
C類預測靶區:KT6的175線深部,KT2的141線-145線深部。
1.2.3外圍角礫巖體預測
在本公司礦權范圍內的靶區主要有以下兩個:
B類預測靶區:小廟溝角礫巖體。
C類預測靶區:廟溝腦角礫巖體,Ⅴ號角礫巖體,Ⅰ號角礫巖體。
2011年度,通過工程驗證,在Ⅴ號角礫巖體中圈出小規模低品位金礦體,從上至下,礦體仍具有上厚下薄,上部連續、下部出現分支的規律。
(1)雙王金礦床已知礦體垂向形態、品位變化情況
從已開采的KT8、KT9、KT7、KT5、KT2各中段礦體的連續性、厚度及品位變化情況來看,雙王金礦床各礦體普遍存在著中上部厚大、下部較薄,上富下貧,上部較連續、下部斷續延伸,上部較厚大、下部厚度普遍減小的規律;從KT8、KT9、KT7礦體1100中段、KT5礦體1420中段、KT2礦體1550中段已施工的深部鉆探工程揭露情況來看,深部角礫巖體的膠結物含量明顯比上部少,大型仍保留板巖板理特征的角礫明顯增多,角礫硅化程度較高;深部鉆孔中雖有少量較高品位的樣品(3~9×10-6)存在,但厚度很小(0.5米左右),且高品位樣品之間均被無礦段隔開,能連起來的單個礦體規模變得很小。
(2)在上述科研成果中,從構造疊加暈、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征、黃鐵礦和鐵白云石微量元素原生暈預測指示均預測到已知礦體深部可能賦存有盲礦體,礦山實際工程驗證效果顯示:已知礦體局部向深部有所延伸,已知礦體規模有所擴大;但是在已知礦體的深部還未找到獨立的較大規模的盲礦體。考慮到雙王金礦床的形成是具有多期多階段性的,不同期次成礦熱液的脈動性及上涌高度不同,在雙王金礦床已知金礦體下部延伸部位出現的構造疊加暈頭暈元素組合以及與礦體上部相同的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征等均有可能是由此原因而形成。
根據雙王金礦床礦體賦存規律以及以往地質、化探、科研、找礦靶區預測及其工程驗證情況總結認為:礦山資源突破應當以“探深、找盲、求新”為任務目標,必須要有新的理論體系為支撐,新的認識為主導,為此在公司聘請的地質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經初步宏、微觀研究分析認為,本區是以富Fe、S、C的濁流沉積建造為含礦建造,嚴格受厚層板巖碎裂縫控制的網脈狀礦化為特征的后生熱液礦床。
根據金礦脈體集中產出的規律和控礦規律的初步認識,認為上述預見的可能性較大的Ⅱ、Ⅲ號帶為重點找礦突破區。
選區的主要依據是:
(1)理論上依據是金的地球化學性質的二重性和“液態礦源說,二次遷移說”成礦理論。
(2)四條帶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呈右行斜列式排列,和向Ⅰ號角礫巖體收斂匯合,向東南隨控礦地層出露暢寬,近等間距撒開。
(3)從Ⅰ-Ⅳ號含礦巖帶,因依次位于上盤北翼,可能存在成礦標高的差異。
(4)根據就礦找礦找大礦的原則,所選Ⅱ、Ⅲ號帶是具備尋找“KT8”或特大型金礦體的最佳部位,其中東段又成重點區域。
(5)本選擇符合選取最佳,目的明確,臨近生產開拓系統,在經濟上具備投入產出匹配的原則。
(6)2001年,公司技術人員曾對雙王金礦床北部小廟溝角礫巖體進行揀塊取樣,金品位平均為0.5-0.7×10-6,通過地表初步工作后認為,角礫巖體在深部有變厚的趨勢,礦化有可能較地表加強。
根據本次建立的雙王金礦床成因模式及雙王金礦床北部以往地質化探及地質科研預測情況,在雙王金礦床北部實現資源突破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我們將在雙王金礦床北部預測的Ⅱ、Ⅲ、Ⅳ號角礫巖帶確定為礦山資源突破靶區之一。
(1)野外路線地質調查成果
2011~2012年上半年,礦山地質技術人員先后完成了小廟溝、碾盤溝、九平溝等野外路線地質調查共計約25公里,發現了一批有意義的含金角礫巖地質體。通過調查取樣,礦化體金品位一般為0.19~2.078×10-6,個別地質體金品位最高可達到11.48×10-6。
(2)工程驗證成果及分析
①小廟溝角礫巖體:
2006年,礦山對雙王金礦床東北部小廟溝區域灰色碳酸鹽膠結角礫巖體進行了系統槽探工程揭露。角礫巖體出露長度167米,寬度42米,走向124°~304°。角礫巖體走向與雙王角礫巖帶基本一致。
2012年,太金公司在雙王金礦床以北小廟溝區域對原地表見礦部位的深部施工了鉆探工程。
上述見礦工程累計控制該區域礦體長度100米,平均水平厚度為5.35米,平均品位1.69×10-6。估計(333+334)資源量礦石量300552噸,金屬量508千克。
②雙王金礦床北部范家溝區域:
2012年,在前期地表路線地質調查及施工少量鉆孔的基礎上,公司優選雙王金礦床北部范家溝區域159~167線施工坑探及鉆探驗證工程,發現并圈定了含黃鐵礦細脈板巖型的新類型金礦體。
綜上所述,我公司在雙王金礦床北部小廟溝區域及范家溝區域共探獲(332+333+334)新增資源儲量礦石量4104744噸,金屬量11203千克,平均品位2.73×10-6,其中333類及其以上資源儲量礦石量為1866427噸,金屬量5140千克,平均品位2.75×10-6.
總結上述地質科研預測及其探礦成果驗證情況,結合實際的地質探礦工作,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地探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須走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之路,在地質專家的指導下,利用現代先進的地探理論及方法,深入研究已有的地質資料,找出切合實際的找礦方法,才能避免地探工作少走或不走彎路,多快好省的探明后備儲量,為礦山企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力度,進一步展開雙王金礦床更深部位的地質科研及深部資源突破靶區預測,繼續在雙王金礦床北部施工探索及驗證工程,以擴大北部資源突破成果。
[1]《陜西省太白縣雙王金礦床東段八號礦體最終地質勘探報告》,陜西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隊,1990年11月.
[2]《陜西省太白縣雙王金礦床東段五號礦體地質勘探報告》,陜西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隊,1994年8月.
[3]《陜西省太白縣艾蒿溝金礦KT2礦體詳查基地說明書》,地礦部陜西地勘局第三地質隊,1996年12月.
[4]《陜西太白雙王金礦床的構造疊加暈跟蹤研究及進一步深部預測》,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物勘院物探中心、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12月.
[5]《陜西省太白縣雙王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規律及找礦靶區再研究》,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9月.
P617[文獻碼]B
1000-405X(2016)-3-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