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春梅 鄧海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重慶400038)
構建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淺析
■吳春梅鄧海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重慶400038)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面對日益減少的能源來說,地質找礦是一個發現新的礦產資源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介紹了地質找礦中,構建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
地質地球化學找礦
21世紀,能源緊缺的現象十分突出。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經濟生產以及國民生活需要對能源消耗不斷上漲,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區域地球化學定量預測是一項常用的礦產資源的評價技術,而為了突出這種技術的可信度以及有效性,需要通過建立出相關的找礦模型。
找礦模型在成礦理論研究、礦產勘查及資源預測評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地質礦產資源豐富,想要找到更多的礦產資源,必須要經過地質學家以及地質勘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斷提升找礦技術以及找礦理論,提升礦產資源的利用率。許多地質研究學者的實踐證明,找礦模型的建立對于地質找礦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找礦模型,能夠有效促進地質找礦工作更快捷的獲取找礦信息,并且能夠對相關信息、數據進行集合式的搜集和整理,幫助地質找礦人員對地質資源做出合理的、準確的礦產資源預測評價。
找礦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地質找礦人員有一個清晰的模型建立的思路,礦產資源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包含有許多因素,例如成礦背景、地質背景。只有弄清楚了所勘測的地質資源的完整資料,才能夠分析出礦產資源的成礦時間、如何成礦、礦產資源與其他地域或者地貌的相同礦產的差異性。模型建立的思路決定了建模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到一系列的高科技的定位技術、數據采集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而這些技術的實施大多需要成熟的理論來支持,在這方面,找礦模型建立的重要理論是根據成礦系列理論,典型礦產的成礦模式理論、成礦區帶劃分理論、地球化學塊體理論以及地質勘探、地質化學、地理信息的相關標準、技術規范等。
典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是Ⅲ級成礦帶(礦田)找礦預測區圈定及資源量估算相似類比的“標準樣本”,它是在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礦床(礦體)的地球化學異常模式的基礎上擴展和演化而來的,建模以Ⅲ級成礦帶(礦田)內所預測礦產的地質特征和地球化學特征為主要內容。主要內容包含有:區域成礦的地質背景、區域內已知礦床的地質特征、礦帶的各種地球化學示蹤指標(例如主要環境指示元素、成礦元素、放射性同位素、硫、鉛等同位素組成)、礦帶內所有地球化學異常的數據統計、控曠因素等。
按照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和理論基礎及主要內容,以云南省德欽縣羊拉銅礦床建模為例,通過系統收集近年來有關的成巖-成礦-成暈作用的大量文獻,包括區域地質特征、礦床地質特征、礦床地球化學特征3個部分。
3.1區域地質特征
羊拉礦區在區域上處于“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古特提斯構造域中段的金沙
江構造帶內,大地構造位置屬中咱陸塊與昌都-思茅陸塊相夾持的金沙江板塊縫合帶。在兩個路塊之間受到的擠壓作用十分明顯,擠壓產生的破碎使得鎂鐵質巖、砂板巖、硅質巖混雜度高,且隨處可見,巖塊的時代跨度大,從泥盆紀到二疊紀時期都有,且同時存在,超基性巖分布極為廣泛。洋脊玄武巖出露局限,準洋脊玄武巖在帶內廣泛分布,時代為石炭-二疊紀,為古金沙江洋的殘余。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元古界、新生界、中生界。
區域內斷裂、褶皺發育,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線性裙皺和同向斷裂組成,是控制沉積建造、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及其有關礦產的主要構造。區內的褶皺構造,由東往西主要有魚波背斜、羊拉向斜、里龍保背斜,其內次級褶皺、撓曲發育。
區域上巖帶的分布可劃分為金沙江基性、超基性巖帶、淺成一超淺成酸性斑巖帶、加仁-貝吾花崗巖帶、拱卡蛇綠混雜巖帶、奔子欄-□羊拉火山巖帶等5個巖帶。區內內生礦產以有色金屬為主,黑色金屬、貴金屬等次之。主要礦床類型有矽卡巖型、熱液型、沉積(熱鹵水)改造型等。
3.2礦產地質特征
區域出露地層為金雪山巖群,羊拉礦區出露噶金雪山群上亞群,5個巖性段實為幾個不同時代的構造巖片相互疊置而成,同位素、化石、構造分析資料表明其時代已遠遠超出原定二疊紀范圍,礦段經受構造以及巖漿熱液活動,各種蝕變疊加改造,圍巖燭變發育、類型眾多、復雜。整體上,礦區圍巖蝕變主要發生在巖體內外接觸帶,主要蝕變類型包括矽卡巖化、鉀化、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泥化、綠泥石化等。
3.3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侵入巖在礦產成礦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羊拉礦區的侵入巖主要以加仁花崗巖帶的花崗閃長巖為主要的侵入巖,這種花崗巖的侵入與礦體的空間布展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侵入巖在礦產巖體內部中侵染狀孔雀石,使之銅礦化,并在內部沿節理密集地段發育細脈狀,在外部接觸巖體外接觸帶有矽卡巖型礦床產出,形成了羊拉銅礦區主要礦體;里農西斑巖體邊緣見銅礦化隱爆角礫巖筒;在大多數出露致密塊狀新鮮花崗巖中較少見到銅礦化,而在蝕變花崗巖包括鉀化、硅化、云英巖及綠泥石化帶內往往發育銅礦化;
矽卡巖主要成分包括Si、Fe、Ca,A1,其次含有Mn、Mg、Ti等成分。羊拉礦區矽卡巖內主要成礦元素Cu、Pb、Zn含量較多,整體上看,羊拉銅礦砂卡巖分布于近巖體的大理巖與變質石英砂巖、砂板巖與巖體接觸部位,巖性主要包括透輝石榴石矽卡巖、陽起透輝石巖、透閃石榴石矽卡巖等。矽卡巖中往往有后期熱液蝕變疊加,出現填隙狀產出的蝕變礦物脈和透鏡狀團塊,后期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綠簾石化,矽卡巖的蝕變與礦化表現為:綠泥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等含水矽卡巖礦物和黃鐵礦、磁鐵礦、黃銅礦等形成稠密浸染狀以及塊狀銅礦石。其中江邊砂卡巖出露較少,目前未發現礦化。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勘察地球化學方法也在不斷的完善,雖然找礦工作客觀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想要成立先進的找礦模型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進行實踐探索。
[1]魏君奇,陳開旭。云南羊拉地區銅礦成礦系列[J]。地質科技情報。2012,23(2):21-24.
[2]魏君奇,戰明國,路遠發,等。滇西德欽羊拉礦區花崗巖類地球化學[J]。華南地質與礦產。2012,4(9):50-56.
[3]王彥斌,韓娟,曾普勝,等。云南德欽羊拉大型銅礦區花崗閃長巖的鋯石U-Pb年齡、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010,26(6):1833-1844.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