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紅 張曉良 劉思維
(吉林省永吉縣氣象局吉林132200)
論吉林省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趙紅張曉良劉思維
(吉林省永吉縣氣象局吉林132200)
農業的穩定發展關乎天下安定與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對農業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氣象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從對農業氣象服務現狀入手,指明農業氣象服務中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農業氣象服務發展的措施與趨勢,保障農業氣象服務的質量,保證農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提供參考。
吉林省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服務
農業生產依賴自然的、多變的氣候環境條件,隨著吉林省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提高以及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吉林省地處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和歐亞大陸的東部,屬于接近亞寒帶的溫帶地區。東部距日本海、黃海較近,溫濕多雨;西部接近蒙古高原,受西伯利亞氣候影響,比較干燥少雨、多風沙,具有明顯的四季之分。全省年平均氣溫攝氏3-5度左右,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達攝氏零下18度,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降雪期從10月至翌年4月,長達7個月。農業是吉林省的第一產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對農業氣象服務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但吉林省現行的農業氣象工作無論是在內容、方法、途徑上均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快改進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對預防災害、農業穩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氣象工作在農業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和氣象災害的規律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及時提供農業氣象情報信息服務;開展各種形式的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等,目前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1.1農業氣象情報
農業氣象情報主要是針對主要農作物關鍵生育期和重要農事季節提供農業氣象服務以及利用氣象衛星遙感信息進行作物長勢監測和綜合估產,為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提供旱、澇、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的長、中、短期預報,為各級政府的農業生產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宏觀決策依據。
1.2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及區劃
根據吉林省的氣象特點對全省各地農業氣候資源進行系統分析,并進行分區,并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農業氣候資源時空變化規律和開發了區域豐富多樣的農業氣候資源,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氣候資源的利用率,服務于全省農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化農業生產發展。
1.3氣象災害監測評估
生態環境變化與天氣氣候條件有直接關系,氣象部門可提供對生態變化的監測結果,包括用氣象衛星監測森林草原火情,開展對森林、草原火險氣象預報,以及提供與生態有關的一切氣候環境變化資料及氣候論證,為氣候環境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1.4人工影響天氣
吉林省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學和技術基礎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每年進行人工增雨飛行作業及人工防雹作業,防御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建立了強有力的作業指揮系統,在全省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2.1農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不夠
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不夠,覆蓋面不寬、服務產品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特別是單一的農業氣象情報服務,已不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多樣化的需要。服務產品、內容、方式、手段亟待完善,應及時調整目前農業氣象觀測的監測內容,根據當地種植的特色和需求,擴大農氣觀測品種,豐富農業氣象服務內容,擴大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時效,并逐步開展精品經濟作物的農業氣象服務。
2.2農業氣象服務的技術性不強
儀器設備陳舊,現代化程度低,觀測手段和方法簡單,資料處理靠手工,技術更新太慢,人員知識老化,基礎設施差,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并且流失嚴重,一些急需的項目因沒有足夠的科研基礎儲備而不能開展,多年積累的資料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方面氣象技術的應用研究、應用能力不足,相關的研究型業務體系亟待建立。
2.3農業氣象服務的創新性不足
農業氣象只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因子,一些農業氣象問題既是自然因素,又與社會、經濟因素有關。因此只從氣象條件分析問題顯然是不夠的,必須進行科學創新,突破現有的學科界限,在農業氣象學科的基礎上走多學科結合交叉的道路。
3.1加強農業氣象基礎理論研究
目前吉林省關于這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水平較低,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未來將在大量科學試驗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具體農作物的生態研究,建立相關計算機模型,從原理、技術方法角度進一步研究,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理論基礎。
3.2創新開發農業氣象服務技術
建立一批農業氣候資源、森林與濕地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等開發示范基地。加強特色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與應用服務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務。利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購進相關軟件并培訓相應的技術人員,利用衛星遙感衛星處理,進一步建設完整技術系統。使此項工作進一步深化細化下去,取得更好的服務效益。
3.3加強科研業務應用緊密銜接
基礎性研究要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要考慮業務化和在實際中應用的問題,研究開發過程中,不搞閉門造車,應盡量與生產接軌。到生產實際中去,為用戶著想,面向業務實際、面向農村應用,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吉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因此做好農業氣象服務,使氣象為農業服務面向政府、面向生產指揮部門,面向農技人員、面向農民面向生產實際,創造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使吉林省的農業生產做到趨利避害,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1]秦大河,孫鴻烈.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M].氣象出版社,2004.
[2]張秀荷,郭洪杰,楊茂林.基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氣象事業發展研究 [J].安徽農業科學,2007,(23).
[3]彩霞.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 [J].赤峰學院學報, 2008,(04).
[4]胡小妮, 劉子剛, 李翠華.談增強氣象信息服務的質量意識 [J].吉林農業,2011,(5)
S16[文獻碼]B
1000-405X(2016)-3-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