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文勛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隊四川成都611730)
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
■吳文勛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隊四川成都61173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進步以及人們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使得各種地質災害問題頻發。因此,我們必須逐步深入研究地質災害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保障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需要。
地質災害影響因素防治措施
這些年來,隨著經濟進步,社會工業的不斷發展使得資源開發、工程建設活動等數量、規模越來越大,這對于我國的地質環境來說存在著嚴重的威脅。地質災害頻率的增加、影響的擴大都和人類活動有著很大的聯系。在這種條件下,深入研究地質災害問題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只有弄清楚問題的根源,才有可能以此為依據制定解決方案。本文僅就地質災害產生的根本原因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行探討,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我國國土面積大,地理、水文、地質環境多樣,海拔的絕對高差也很大,氣溫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便導致地質災害問題的分布極廣且種類多樣。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這對于人們生活安全和國家經濟發展都有著非常惡劣的影響。唐山大地震的陰霾還籠罩在人們頭上時,四川汶川地震的發生又給了我們當頭一棒,使我們根本無力應對。世界上對于地質災害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的方向也從最初的定性化、粗劣化發展為現今的定量化和數字化。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于地質災害問題的研究較晚,因此現今僅僅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識別技術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尤為顯著,地災理論體系也不夠健全,未收集到全面預測信息,并且部門聯動解決災害的水平也很差。
地質災害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地質構造以及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變動、地質環境的變化都會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
2.1地質因素
地質災害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貌、巖性構造、新構造運動及地下水等地質環境的變化,都會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
首先是地形地貌,對山區溝谷地段地形差異很大,發育大量的斜坡、陡坡、懸崖、河谷、漫灘、階地、溝口沖積扇等微地貌,地勢較為陡峭,形成斜坡臨空面,使得地質災害頻發。其次是構造優勢面、密度及其空間組合等地質狀況,山區的構造運動期次、性質,巖體的構造結構面、原生結構面、風化卸荷結構面等產生巖體裂隙,使巖體產生軟弱夾層和易滑巖組,這種地質狀況一旦受到外界條件的刺激,便極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
2.2環境因素
氣候和植被對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息息相關。當降雨使陡坡、懸崖裂隙水達到一定高度,就會發生崩塌,當降雨量達到滑坡、泥石流等的臨界降水量值時就會發生;若降雨量非常大,會導致洪澇災害發生。植被覆蓋率高,發生地質災害頻率少,植被覆蓋率地,發生地質災害頻率高;對森林的破壞使生態環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使自然界喪失了自我調節能力。水田、魚塘的滲漏對滑坡災害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
2.3人為因素
對近幾年的地質災害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地質災害都與水電工程、礦業工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等人類活動有關。人工邊坡、露天采礦場、水庫和大壩、堤防、棄渣堆等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會影響生態環境穩定性,還產生大量的礦渣,堵塞溝谷、河道;當降雨增多,河水水位增加,將導致泥石流災害。如:康定市二里溝泥石流系二里溝金礦的礦渣堆積于二里溝中引發的,營山縣柏林鄉場鎮滑坡系當地人在滑坡前緣采石造砂誘發的,儀隴縣清泉小學滑坡系在斜坡上堆填操場引發的,等等。
3.1準確預測地質災害
為更好的預測地質災害,我們要建立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設立監測預警信息系統,保證各部門之間的有效銜接,這對于災害的處理是十分重要的。具體表現在: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時,各個部門之間可以互通有無,迅速的進行處理、解決,將災害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在滑坡、泥石流、山洪頻發的地區顯得尤其重要。積極的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則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比如,借助衛星傳導回的信息,我們可以展開分析、研究以及綜合評估工作,最終對災害的發展趨勢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最終制定有效的預防方案。
3.2建立有效的預防方案
(1)要設立健全的預防制度。進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然后結合實際的問題情況制定最適宜的防治方案。地質災害的產生是需要一定的誘因的,因此,必須不斷的、深入的對地質災害問題的研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保證工程防治工作的質量。必須要根據巖土工程的實際受災狀況來設立最切合實際的防治方案。在制定好受災防治方案后,就要結合災害的具體嚴重等級以及對防治目標的要求來制定防治工作的具體工作量和工作方法。比如:要確定好采取支檔、排水以及加固等主要工作的操作步驟。
3.3加強應急救援工作
①加強我國地質災害的應急能力。在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中,要將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軍的力量充分運用到地質災害的救援中去,同時要加強對交通、通信以及專業設備的配備,定期組織進行應急演練,以便加強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②加強基層防范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鄉村地質災害的應對能力,在汛期的時候,要加強監察檢查,同時安排專人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察巡視。除此之外,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組織一次應急避險的演練。
在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時一定要全面、深入的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這樣才能有效的預測并預防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問題。也就是說,實際開展工作時,必須積極的應用先進科技,并對地質災害進行嚴密的監測,制定最適宜的預防措施。還要積極治理地質災害問題,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及時性,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1] 邱躍芝.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7).
[2] 賈志宏.試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預防措施[J].科技風,2013( 13).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