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來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大理671000)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初論
■李光來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大理671000)
地質災害是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的地質災害具有分布范圍廣、種類多以及危害性大的特點,常見的地質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泥石流及滑坡等均可嚴重危害群眾的財產安全以及生命安全。本文分析了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邏輯,并探討了風險評估技術,包括評估模型及評估技術的優化措施。
風險評估地質災害技術指南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為了降低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危害與損失,則應注重強化監測、預報與防治工作。風險評估是監測地質災害時常用的方法,通過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可以定量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發生后可能帶來的損失,因此能夠為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準確依據[1]。本文探討了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旨在為地質災害的評估工作提供向導,以便能夠有效提高地質災害的治理效率與質量。
災害風險由承災體屬性與災害體屬性兩個方面構成,因此災害風險由承災體的承災能力、價值以及災害體的致災能力兩個方面決定,承災體方面的屬性通常被稱為易損性,災害體方面的屬性則被稱為易發性。在災害體對承災體構成威脅,或承災體在某種災害發生時處于暴露狀態,可發生災害風險。對于地質災害而言,災害風險、承災體本身的易損性以及災害體固有的易發性三者之間存在著量級關系。在評估災害風險的過程中應考慮三者之間的量級關系,保證風險評估過程具有較好的邏輯性。承災體本身的易損性具有社會屬性的特點,災害體固有易發性則具有自然屬性的特點,在評估災害風險的過程中可以依據以下公式理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即R=V×S[2]。上述公式中的R為災害風險,R的取值范圍在0至1之間,0表示零風險,1表示風險發生率為100%;V表示的是承災體自身的易損性。易損性指的是災害體對承災體構成的威脅,威脅程度可以同時反映承災體承受災害或防災的能力以及承災體自身的價值,易損性的取值范圍在0至1之間,如取值為0,則代表承災體無威脅,如取值為1,則代表存在100%的威脅。S表示的是災害體固有易發性。易發性包括了災害影響強度、影響范圍、發生概率等方面的因素,S的取值范圍在0至1之間,0代表災害體不會對承災體產生威脅,1表示災害體可對承災體構成100%的威脅。
2.1評估模型
在對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估時,可以應用離散度評估模型、概率度評估模型以及致災因子評估模型。離散度評估模型指的是將損失量的波動值、投資工具的實際價格作為風險評估依據,在評估風險的過程中需要計算出損失量與投資價格的均方差。概率度評估模型指的是在評估地質風險的過程中需要將投資損失的風險發生率作為計算依據,并依據計算結果評估地質風險。離散度評估模型以及概率度評估模型均屬于金融投資領域中常用的風險評估模型,在評估地質災害時還可以采用致災因子評估模型。致災因子評估模型包括概率模型、物理模型及可能性模型,可能性評估模型的關系式為(T,S,M,P),該評估模型表示的是在時間點為T的情況下,地點S發生地質災害后損失量最大值為M的可能性為P。概率評估模型的關系式為P(T,S,M),表示的是在時間點或時間段為T的情況下,地點S發生地質災害后損失量為M的概率;物理評估模型的關系式為M=Φ(T,S),該模型表示的是在S空間內,災害量為M的發生時間[3]。此外,還可以采用災害概率評估模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模型的關系式為L={l1,l2,l3,...,ln},在應用上述評估模型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失事對象、失事概率以及失事后果。
2.2評估技術的優化
為了得到更為準確的風險評估結果,則首先應注意對評估層級進行合理細分,在細分層級的過程中應注意嚴格按照標準的風險評估框架,以保證評價精度能夠滿足制圖要求,同時確保評估層級可以為風險等級的精確比對提供依據。在現有的風險評估層級中,地質災害風險發生層級通常被劃分成3個層級至5個層級。對于不同層級中的風險評估結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控制好分級數量,確保分級數量與評估等級實現統一。如在評估地質風險時依據易發程度將災害層級分為四級,則在劃分風險性與危險性評估結果的過程中也應采用對應的層級分類方法。其次,在評估地質災害風險的過程中應積極推廣使用RS技術或GIS技術等先進繪測技術。應用GIS技術可以保證全面管控地質災害的調查與編錄、建設數據庫、監測預警等相關工作,進而為風險評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4]。例如,在評估災害風險時可以利用CIS系統所具有的高程分析功能、空間分析功能、屬性管理功能以及圖形編輯功能等及時分析地質數據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客觀性強、準確性高的評估結果。此外,在制圖的過程中應注意合理選擇比例尺。對于不同層級的風險評估結果,在制圖的過程中應按照相應的規范選擇能夠清楚表現威脅特性、易發性的比例尺;同時應注意對區劃中的特殊水準進行有效辨識。例如,對于全省或全國的風險評估結果,在繪制的過程中應采用1:20萬以下的比例尺;對于縣市級或地市級地質災害評估結果,在繪制時可以采用1:5萬左右的比例尺。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具有極強的破壞性,且分布范圍較廣及類型多樣。為了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應注重合理運用風險評估技術,同時結合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情況等及時建立起災害風險預警體系,編制可行性較強的地質災害預防方案。
[1]魏嘉,魏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中降雨致災營力的處理與應用--以山東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為例 [J].科技視界,2012(6):14-15.
[2]胡元進,張強,呂晶日,等.論地質災害的防治與監測--基于成都市2013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 [J].地下水,2015(3):75-77.
[3]郭碧云,傅旭東,張正峰.龍溪河流域震后次生地質災害分布與地形及河床演變關系[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3,21(6):1005-1017.
[4]李秀珍,孔紀名,崔云,等.蘆山地震誘發次生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和類型、特征及演化趨勢分析 [J].工程地質學報,2014(2):272-279.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