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洪超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〇 一隊遼寧撫順113015)
有關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治理分析
■馬洪超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〇一隊遼寧撫順113015)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大部分的地質災害現象都是因為人為因素所引起的。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愈加明顯,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和形式也隨之增加。頻發的地質災害,給人們生命財產和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加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治理的重要性、地質災害類型及防治措施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類型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是指土木工程中涉及到巖土、地下水、土的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為巖體和土體;地質災害,是指在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土壤鹽堿化、水土流失、土地沼澤化及沙漠化,以及地熱害、火山、地震等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及破壞的現象。
我國復雜的地質構成、獨特的地理位置、多變的生態環境,使得地質災害分布廣、類型多、強度大、頻度高,加上我國人口眾多、處于發展中國家,承災能力薄弱,地質災害的發生對我國造成廣泛影響,帶來了嚴重損失。加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不僅體現了合理開發和管理地質生態環境的理念,也符合了“十三五”規劃所要求的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環境治理力度的要求,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
巖土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地質災害,由自然因素所引起,以自身固有形態存在,不以人類活動而轉移或改變,如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具有自然性的特性;二是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如人工邊坡滑動、地面沉降、水庫誘發地震等,由于大量的開采、開發建設等活動破壞了原有的地質自然形態而引發的災害,據分析,我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因人為破壞產生,尤其是人類大量不合理地開采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地質災害。
2.1滑坡
滑坡是指局部穩定性受到破壞的斜坡,在重力的作用下,巖體或土體沿著一個或多個破裂滑動面向下做整體滑動的自然現象。造成滑坡的誘因有地下水活動、河流沖刷、強烈地震、特大暴雨等外界因素,外界因素越強,滑坡活動的輕度越強,造成的危害越大。此外,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性的人類活動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原因,如亂砍濫伐、劈山放炮、大力爆破、開挖坡腳、堆填加載、蓄水排水等人類作用,更容易促使滑坡的發生。
防治措施:(1)防滲與排水,在滑坡形成因素中,水是最大誘因,有效控制地下水可解除水對坡體的威脅,常用方法有修筑排水溝、截水溝,用以排除地表水,阻止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圍內,通過垂直孔排水、支撐盲溝、水平鉆孔疏干等方法排除地下水;(2)削坡減載,減小引起滑坡的滑動力,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對推移式淺層滑坡,可采取該方法。一般削緩邊坡,當渠道外滑坡時,可將上部削下的土體反壓于坡腳,對于深挖方渠道,應垂直方向每3到5米留一線平臺,以減輕上部土重對已發生滑坡渠段的影響,或削去滑坡上部土體以減輕負載達到穩定滑坡的目的,當滑坡削減后仍未能穩定滑坡時,則采用削坡減載與支擋加固相結合的處理辦法。(3)支擋加固,邊坡加固技術有很多,應用較廣的有擋土墻、預應力錨固、鋼混抗滑樁、固結灌漿、電化學加固法、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2.2坍塌
地面坍塌是松散土層中所產生的突發性斷裂陷落,多發生于巖溶地區,與人為局部改變地下水位有關。產生坍塌誘因有道路工程的開挖邊坡、礦產資源大力的開采、地表滲漏、水庫蓄水,過量抽取地下水等,引起地質的強烈震動,使得地面坍塌。
地面坍塌的治理措施:1)挖填法,利用混凝土、碎石或粘土進行填堵,一般用于塌陷坑較小的處理,為最常見的治理方法;2)跨越法,用于塌陷坑大回填困難的陷坑的處理方法,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板等堅實穩固的跨越結構,將塌陷坑的負載通過跨越結構引導到堅實穩固的巖體或土體上3)強夯法,利用夯錘夯實土體,或灌注混凝土加固土體;4)排水導水,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防止地表水對其的匯聚注入等。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突然暴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主要發生于地形陡峻的山區,具有間歇性和區域性特點。形成泥石流需要一定的形成條件,如需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出口,中游為狹窄陡峻深谷,下游平坦開闊的地形條件,并且巖性破碎,地質構造復雜,需要暴雨,冰雪消融等氣象條件。一般情況下,巖土工程應避開上述易產生泥石流地區,若無法避開,則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治,盡量降低泥沙流的危害。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包括合理耕牧、種草護坡、植樹造林等;2)排導:采用急流槽、排導溝、導流堤等進行;3)攔截:修筑攔擋壩等;4)跨越:采用渡槽、過水路面、橋涵等。
2.4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
人類活動,如鐵路公路開挖、礦產資源開發、人工爆破、濫伐森林等,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具有誘發速度快、誘發災害面廣、災害損失嚴重的特點,往往會超過了自然狀態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人類活動可造成人工邊坡滑動、水庫誘發地震、巖溶塌陷,加劇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國土資源部組織制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 年-2015年),提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總體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要求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和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嚴格控制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的發生。目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最高層次的管理法規是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防治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應嚴格遵守該條例的相關規定,并嚴格執行施工技術標準,施工工程與巖土工程應用相近或相同的施工工序、工藝流程和施工工法,并做好地質災害監督管理,減少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關乎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巖土工程部門在施工過程中要積極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做好管理監督工作,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并減少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1]歐廣東.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特點及防治 [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0).
[2]王娜,吳紅彥.如何防治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 [J].江西建材,2014(10).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