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三平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四川眉山620010)
對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討
■陳三平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四川眉山620010)
當前,我國滑坡地質災害變得頻繁和復雜,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及安全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因此,做好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治治理工作顯得較為重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滑坡泥石流的災害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滑坡泥石流災害防治
1.1滑坡的形成機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地質災害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滑坡地質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1)自然因素。地貌條件和地質條件引起的滑坡地質災害。在我國的一些山區地帶,經常會出現因為地貌條件和地質條件引起的滑坡地質災害。從地質條件方面來說,巖土類型是引起山體滑坡的重要因素。在山區地帶對于那些抗風化能力較低,結構松散,抗剪強度較低的巖土來說,在水流的沖擊下其性能會發生改變,比較容易造成山體滑坡。一般來說,松散覆蓋層、泥巖、粘土、黃土以及片巖、板巖等,還有一些軟硬相間的巖層構成的斜坡同樣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另一方面,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也是造成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2)人為因素。很多滑坡多發的地區都是地殼運動和人類各種工程活動較頻繁地區。人們不符合生態學的活動主要有:過量的砍伐樹木,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在雨季,較容易山洪暴發而導致山體滑坡。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在不能或不允許開挖的山體上,開礦、開墾、采石、取石等人為的破壞山體穩定性,使山體地表水改變了流向和路徑,加劇了滑坡體的形成。
1.2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泥石流災害多發于地勢高亢、地形陡峭、固體碎屑物質豐富的地區,這一地區通常河流深切,溝谷比降大,有利于暴雨徑流的匯集,造成較大的落差,為泥石流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同時,充足的水體是激發泥石流的主要條件,它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搬運介質,是泥石流形成的動力條件。(2)人為因素: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正直接或間接地改造泥石流,如破壞植被。由于亂砍濫伐等現象,天然的地表被迫裸露,接受風吹雨打,使得原先緊密的表面變成疏松的固體碎屑,若此時有充足的水源進行補給,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水體將攜帶固體顆粒沖刷而下,形成泥石流災害。同時,由于對泥石流特征及其活動規律認識的不足,人們往往會疏于防范,將自己的活動區域置于泥石流危險區的范圍內,從而造成嚴重的泥石流災害。
2.1健全災害防治工作機制
(1)強地質災害勘察。成立專門的勘察與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與潛在安全隱患進行調查。還可以聘請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特點、形成原因等原因認真調查分析,對危害程度加以科學評估,并定期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調查。(2)立專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且有政府部門主管領導擔任組長,主要負責成員由國土、水利、林業、氣象、衛生、公安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來組成,同時對各部門的職責做好明確的分工,組成多曾向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抗災救災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置在國土資源局,提供組織性保障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2建立災害預警系統
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便于預防地質災害。在此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動態災情預警系統,充分利用GIS以及測量動態變形監測技術,通過對GIS以及測量變形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起完善的災情檔案與應急方案數據庫,一旦發生異常狀況,將信息及時發布出去,并啟動應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實提升災情防治水平。
2.3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政府職能部門逐級的簽署工作責任狀,通過層層監督,一級抓一級,設立相應的巡查員,對一些存在地質災害的隱患區域加強巡查,劃分責任制,做到防治災害人人有責,逐級對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進行劃定,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設置警示牌。如果遇到容易發生險情的天氣,就要在二十四小時內隨時進行巡查,及時對險情的發生進行預警,把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存檔,方便查詢,同時如果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任何異常,必須及時向上級領導部門匯報,通過上級領導的指示,逐級的采取相應的應急預案啟動程序,以便及時的處理險情。
2.4堅持防治結合
地質災害防治重在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對于即將發生的或是正在發生的地質災害,應該采取適合本地情況的措施,標本兼治?;履嗍鞣乐未胧┲饕猩锎胧┖凸こ檀胧捎蒙锎胧┖凸こ檀胧┫嘟Y合的綜合治理方法往往能夠取得更佳的防治效果。(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些環境惡劣、造林措施不能得到很好效果的地區,我們可以采取人為的工程措施,如治水、治泥、建設排水工程、設置停淤場等,來削弱水流匯集,減少固體物質積聚,增強水土保持功能,減小滑坡泥石流危害。(2)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過植樹造林以及草坡護理等方式實施防治,這在環境保護以及防治的時間上都有著較好效果的呈現。還可再用地質災害的避讓措施的實施,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通過避讓措施能夠對地質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對于災害隱患點及變形斜坡在雨天所采取避讓措施比較有效,如在下雨天可讓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群眾及時的搬遷,在對這一措施實施過程中要能有效遵循就近以及不受災害威脅的原則。對于有著較大危害的采取避讓措施是比較有效的。
滑坡泥石流作為一種具有嚴重危害的地質災害,往往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在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防治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地質災害前的預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地質災害后的治理工作,努力將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以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確保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1]郭守權.淺論地質災害防治形勢與減災策略 [J].黑龍江國土資源,2012(5).
[2]王克峰,胡旭峰.淺述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與應用 [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5).
P642.22[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87-1
陳三平(1977~),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災害勘查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