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軍波
(河北省地質調查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地質災害分類與防治措施分析
■劉軍波
(河北省地質調查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多年來,由于人為開發與地塊運動等各種原因,誘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頻頻在我省出現,給經濟發展與各項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防治意義重大。本文主要就河北省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與防治措施進行了闡述,希望可以加大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河北地質災害分類防治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中相關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災種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5大災種。
1.1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的地質現象。根據崩塌活動強度,分為剝落、墜石、崩落三種形式。剝落為最低程度的小規模崩塌,是風化剝離的較小巖塊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滾落,最后堆積在坡腳的現象;墜石為中等程度的崩塌,是由于風化、構造作用形成的較大塊巖土體突然墜落的現象;崩落為最嚴重的崩塌,是風化和構造作用形成的巨大體積的巖土體突然大規模塌落的現象;根據崩塌巖土類型,分為巖崩、土崩兩大類。巖崩是發生在堅硬巖體中的崩塌,是崩塌、特別是大型崩塌的主要類型。河北省崩塌大多數為人工巖質崩塌,多分布于太行山、燕山中低山區新改擴建公路沿線和部分露天采礦區。
1.2滑坡
滑坡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河北省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主要分布與山區,多為堆積層滑坡,也就是斜坡上的松散物(碎石土),在降雨及人工切坡的誘發作用下沿下伏基巖下滑,造成滑坡。形成滑坡的最優山坡坡角為30~40°。降雨往往是斜坡失穩的決定性因素,河北省滑坡災害多發生在6~8月的多雨季節。人為工程活動破壞坡體平衡也是誘發滑坡的重要因素,所以工程建設中要注意保持人工斜坡的穩定性。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的地質現象。泥石流是河北省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燕山中低山區,由于固相物質較少,多為稀性泥石流,多因暴雨激發而形成,以溝蝕為主,絕大多數為降雨誘發型溝谷泥石流,主要形成于中低山區,大多分布在巖漿巖和變質巖區。太行山、燕山多雨區、暴雨中心區泥石流尤為發育,多發生在前期降雨量大于200mm,一次性降雨(日降雨量)大于160mm,而激發雨量大于80mm/小時的情況下。泥石流的發生基本上以8~10年為一個泥石流暴發周期,近幾年的周期有逐漸縮小趨勢。人類不合理活動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泥石流產生的機率和危害程度。
1.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河北省巖溶塌陷群主要集中分布于唐山市區、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廊坊市三河市蔣福山盆地及徐水縣瀑河水庫西側巖溶發育區,前三者均因抽汲巖溶水,巖溶水水位下降,誘發地面塌陷;后者因瀑河水庫滲漏,第四系的潛蝕作用增強,最終形成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主要分布于唐山市煤礦區、邯鄲市峰峰礦區及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
2.1崩塌的防治措施
據危巖崩塌模式及實際情況的不同,采用以下措施進行治理:(1)遮擋。對易發生崩塌的斜坡采用修建明洞、御坍棚等工程,對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進行遮擋;(2)攔截。在坡腳或半坡上設置攔截的構筑物,一般采用設置落石平臺和落石槽攔截墜石,這個一般使用于在雨季才會有小型崩塌的地段;(3)護墻、護坡。對易風化或者風化嚴重的邊坡地段,對緩坡處進行修建護墻和護坡,防止崩塌出現;(4)支擋。對于邊坡出現凸出的巖石和不穩定的大孤石,在其下面修建支擋柱,防止巖石崩塌。
2.2滑坡的防治措施
排除或減輕水流帶來的危害。攔截、排干、疏通地表水。避免地表水、雨水、泉水等流入滑坡隱患區內,例如修建排水系統與引流工程,尤其要做好綠化工程以保持水土;對于地下水,不能攔截而要疏通。可利用鉆孔、打井等將近地面的地下水引出,修建溝渠隔離外圍水以避免滲入滑坡;防止流水或水庫等對滑坡區域坡腳的沖刷和浸蝕。修筑水壩使急流區水勢偏離,或者加固滑坡體坡腳,提高其承受水流沖刷的能力。改善滑坡區域坡體的外形。對于上端緊實下端疏松或“頭重腳輕”的坡體,應采用削減上部并加固下部的方法,改變坡體外形提高其穩定性;對易于滑動的坡體,可修筑支擋工程來促使滑坡體恢復穩定,如修建抗滑片石垛、抗滑樁、抗滑擋墻等。針對易松動滑坡的土石,如黃土等疏松結構的土質,需利用相應的物理化學方法,如焙燒法、爆破灌漿法等對其進行改善。
2.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對泥石流泥石流災害工程防治是泥石流災害最根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國內的工程防治工作主要包括:防護、攔擋、跨越以及排導等。其中,防護工程中,主要是對泥石流多發地帶內的橋梁、公路以及隧道等建筑進行有效加固,使其增加泥石流的抵御能力。攔阻工程中,主要是增設阻攔壩等,使得下瀉洪水的流量分配更加科學,有效避免對下流的泥石流沖刷壓力。加強跨越工程,擴大公路過水涵洞,防治泥石流對流經洞橋的堵塞。在泥石流溝道內較大滑坡體物質處采用擋土墻的方式,固定滑坡體松散堆積物。在溝口修建排導槽和防護堤,防治泥石流物質進一步沖刷溝道兩岸邊坡。
在地質結構上,河北省是各種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建國以來,由于省內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煤礦等的大量開采,給相對脆弱的地理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因此,在應對滑坡、泥石流等高發災害時,應系統主動地開展防治工作。在建立的全面災害監測網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控能力。同時,要團結人民群眾的力量,完善法律法規,減少經濟生產過程中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
[1]甘源.地質災害分類與防治措施分析 [J].地球,2014.
[2]鄧應軍.地質災害及其防治方法初探 [J].中國科技投資,2013.
[3]張江.地質災害與勘察防治技術成就 [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