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迎輝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張家口075000)
煤礦地質災害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陳迎輝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張家口075000)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頻繁發生煤礦地質災害事故,不僅有很多人寶貴的生命被奪取,國家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還嚴重破壞礦區的地質環境。為此,本文將研究煤礦地質災害,基于其主要特征對成因進行闡述,并提出若干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為防治煤礦地質災害的相關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煤礦地質災害特征防治
煤礦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及沉降、煤與瓦斯突出及突水等,嚴重威脅著煤礦的正常生產及礦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災害的發生依舊較頻繁,所以防治煤礦地質災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長期任務。
1.1影響范圍大
煤礦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很大,如據統計,全國發生采礦塌陷地質災害的城市約40個,其中有25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采煤礦直接破壞的土地及侵占的土地面積近2.0萬km2,且每一年都在增加。
1.2潛在隱患突出
煤礦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較突出,如對于正在生產及剛投入生產的煤礦井而言,地質災害主要突出體現為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煤與瓦斯突出及突水、瓦斯爆炸等,其他災害事故卻不明顯,潛在的隱患得不到人們足夠的重視[1]。當煤礦運行多年之后,很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山體滑坡、地面崩塌、泥石流、嚴重水污染及破壞地表環境等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危害極大。
1.3受到地域影響
煤礦地質災害的類型不僅與煤礦開采方式、礦井規模有關,還跟煤礦所處的地域相關。通常情況下,南方煤礦的地質災害多為巖溶水害、地面沉降、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而北方煤礦的地質災害在采空區的影響下多發生地面沉降、地面裂縫、煤與瓦斯突水、礦井抽排水、尾礦泥石流等災害。
1.4動態變化性
煤礦地質災害是動態變化的、活躍的過程,在開采的影響下,煤礦地質情況多變,加大了災害監測與預警工作的難度。在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下,我國動態變化的煤礦地質災害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但卻能預防和控制。
2.1主觀因素
誘發煤礦地質災害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大致歸為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兩類。這里的主觀因素是指源于人的行為,且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采煤活動中開采不規范、忽視預防、管理不科學等誘發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2]。如一些煤礦為增加產量,過度追求經濟利益,把安全生產置之不顧,加上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引發各種地質災害。又如煤礦采空區沒能及時填充,隨意排放廢渣廢水,沒能仔細了解煤礦的水文地質及其構造,在指揮上盲目、違章作業、偏離巷道、私挖亂采等,這一系列主觀因素在日積月累中勢必將誘發各種地質災害,還有一些煤礦棄貧采富、舍近求遠,為長期發展埋下地質災害隱患等等。
2.2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指的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采煤活動中很難避免的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在整個煤礦開采環節,處理礦坑下的積水將打破地下水的平衡,地層滲水現象隨之產生,導致地層愈加不穩定、不平衡;不合理的、濫采亂挖的開采方法誘發礦坑冒頂、突水等地質災害;開采煤礦時需要大量的水、火,難免在使用環節產生污染物,如廢水、廢渣、廢氣等,污染物慢慢堆積,不僅影響礦區周邊的環境,還危害人體健康,促使地殼愈加不穩定等。如增加煤礦的開采深度會使預應力隨之增大,從而誘發冒頂、巖爆、片幫等地質災害。
3.1加強災害宣傳教育
為有效防治煤礦地質災害,政府相關部門應給予煤礦地質防災減災工作足夠的重視,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全社會引起重視,強化人們的防災意識,提高災后自救能力。同時,相關單位、人員等應開展實地調查工作,深入研究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特征及災情,以便及時掌握實際情況,不斷更新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和措施,引導全民共同防災減災,做好災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3.2規范煤礦開采工作
當前,我國應及時建立健全煤礦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更新煤礦地質災害的數據信息,對地質災害的發展態勢進行監測,并及時發出準確的預警警報[3]。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規范煤礦企業的開采工作,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務必要科學、合理,把長遠發展與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在設計礦山到閉坑之后的整個環節都要重視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礦業基礎性研究的范疇,從而把防治煤礦地質災害與安全生產、環保等統一起來,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3恢復礦區生態環境
廢棄的煤礦會嚴重破壞礦區的生態環境,雖然當前采取的工程措施能起到防治煤礦地質災害的作用,但大多時候只能確保煤礦安全運營,并沒有把煤礦廢棄之后對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納入考慮范圍,也不知土地應該如何利用,所以恢復礦區生態環境的問題急需解決。所以,我們要把廢棄煤礦的生態環境恢復工作擺在首要位置,通過利用尾礦、貧礦資源,通過研石造磚、綠化覆土、造地填溝,通過閉路循環運用廢氣廢水以及零排放等措施來緩解資源供需壓力,在防治煤礦地質災害的同時減輕環境污染,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促使礦井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
3.4綜合防治地質災害
由于煤礦地質災害的類型復雜多樣,對應的防治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增強防御地質災害的能力,就應因地制宜,把地質災害的防治跟區域規律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采取嚴格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確保災害防治工作的綜合性。此外,我們還應建立快速救援隊,及時開展救災助災工作,使災害損失最大限度降低,從而更快更好地完成災后重建,盡快恢復煤礦安全生產。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加強對煤礦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不斷規范煤礦開采工作,極力恢復礦區生態環境,并采取措施綜合防治煤礦地質災害,盡量減少甚至是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災害,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1]沈德仁.關于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迫在眉睫 [J].科技與企業,2012(22):160.
[2]張聰.煤礦地質工作中遇到的若干問題研究及對策 [J].民營科技,2014(03):30.
[3]張志偉.煤礦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淺談 [J].能源與節能,2014(08):98-99+105.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3-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