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2015年12月28日召開的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十二五”期間,貴州“辦成了許多大事要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1+10”件大事。
“1”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貴州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為貴州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分別到貴州視察指導,半年內,總書記、總理視察貴州是前所未有的,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為貴州發展指明了航向,增強了動力。
“10”是:黨中央、國務院給予貴州“空前巨大”的支持,以及經濟增速連續五年居全國前3位、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脫貧攻堅創造了“貴州樣板”、開啟大數據時代、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站在新起點、新一輪改革蹄疾步穩、走出窮省辦大教育的圖強之路、大力構筑“精神高地”。
“1+10”件大事是貴州新形象,是觀察貴州的新窗口,這些事件對貴州的意義是:“決定當期、影響未來”。
“貴州樣板”
“十二五”以來,速度問題始終是貴州發展的核心,年度GDP增速一度超過15%,五年間的經濟增速都在全國前列。這個成績,是在貴州經濟總量基礎小、增長空間大的前提下取得的,也是“十二五”規劃提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戰略力量推動的結果。
實際上,這五年,全球與國內經濟大氣候的疲軟,給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帶來巨大挑戰。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內生增長模式的形成,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課題。
曾幾何時,貴州糾結于“天無三分晴、地無三分平、人無三分銀”的歷史人文環境,而今,公園省的美譽、爽爽的貴陽、山地特色旅游、民族文化發掘等等,把落后印跡逐漸刷掉。
歷屆貴州省委、省政府不斷增強決策力度,從氣候資源上做好“天”的文章、從地理特征上深探“地”的氣質、從民族文化上展現“人”的歷史,注重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同進、相得益彰,成就卓著。
以此為基礎,有些任務“提前”完成,有些目標實現“翻番”,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趨勢逐漸強化。
在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中,貴州百姓相信,他們靠著的山,可以培育許多“搖錢樹”;他們依著的水,可以滋養奮斗的精氣神;他們信賴的人,可以帶頭奔向生活新境地。
有兩組數據可以明證貴州“成就”:
——旅游業快速增長,2011—2015年,旅游總人數從1.71億人次增加到3.76億人次,旅游總收入從1429.48億元增加到3512.82億元,這顯然得益于“天”與“地”的獨特魅力。
——2011年,貴州貧困人口總數為1149萬人,五年來貧困人口減少656萬人,雖然仍有490多萬貧困人口的總量,以及貧困深度、廣度依然不容樂觀,但以減貧幅度論,脫貧攻堅的“貴州樣板”令人矚目。
窮則思變,變的根本在“志”,“志”的基礎在教育。“窮省辦大教育的圖強之路”很艱辛,這個過程只有一點一滴地進步。確保經費可持續、充實師資力量、杜絕失學輟學,每一道都是難關。
“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兩基攻堅”,到“新兩基”目標,從經費嚴重不足,到壓縮5%行政經費投入教育,再到壓縮6%行政經費用于教育精準扶貧,從到“9+3”教育計劃,到建設職教城、大學城,貴州教育事業日新月異,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點亮希望之燈。
尋求突破
落后的教育以及閉塞的交通、不完善的創新體系、陳舊的觀念、缺陷明顯的制度等,是全面小康的攔路虎,更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絆腳石。多年來,貴州始終在這些環節尋求實質性突破。
經過艱苦探索,今天的貴州,已經積聚起時代變遷所需要的關鍵要素,特別在觀念變革、制度建設、政策激勵及產業選擇方面,貴州常會給人驚喜。“干中學、學中干”,干事創業氛圍濃厚,“十二五”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由此獲得強大支撐。
改革是永恒的主題。貴州不缺勇于改革的傳統與基因,但困于改革開放力度不足、深度不夠,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發展更加強調改革動力的大背景下,在諸多關鍵領域,貴州改革開放的“突破性進展”不大,這成為歷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分析貴州省情時,極為注重的大問題。
——“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比較吃力,除客觀條件外,改革不到位、開放力度小是主要的也可以說是根本的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滯后是貴州發展滯后的根源所在。”
——“貴州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省份,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不能錯過改革的機會,所以一定要有緊迫感。”
這些重要論斷,為貴州如何著力增強發展動力提供了方向指引——“無論是加快發展,還是改善民生,都必須依靠改革。”
五年來,貴州連續推進“改革開放年”建設,在農村產權、自然資源分配、國企經營管理、政府權力限制、市場制度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精準發力深化改革,蹄疾步穩,改革成就影響深遠。
對內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建構強力推進。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實現更加有效的信息共享、資源互通,貴州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與完善不斷取得新進展;貴安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貴陽、貴安綜合保稅區成為貴州對外開放的標桿。
民營經濟體量與品質明顯提升,是貴州“十二五”時期經濟大事件,也是檢驗改革開放與市場建設成效的“體溫表”。“民營強則經濟強”,民營經濟占比提升至經濟總量的一半,商貿、金融、健康養生等現代服務業有聲有色,貴州“財富創造”活力四射。
企業家受到“高高舉過頭頂”的尊重,他們感動于貴州的誠意與激情,沉下心來挖掘“貴州機遇”,引領行業潮流;“貴商”傾情反哺、乘勢而上,在家鄉拓展事業空間。貴州出現投資興業“商潮涌動”、政商關系“相敬如賓”的歷史新景象。
改天換地向未來
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景象,得益于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天換地般的變化。航空領域“一干十三支”“高鐵時代”“縣縣通高速”、城市立體交通、“無水港口”等,成為“十二五”期間貴州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物流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西南腹地貴州,走向“近江、近海、近邊”的區位優勢升級時代。
后發趕超需要“路”。“路”的變革,為貴州“業”的后來居上創造了無限可能。而今,貴州可以因生態與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氣象感到自豪,可以因大數據為代表的“五大新興產業”帶動“雙創”激情而信心倍增。中國的大數據時代,標刻有貴州、貴陽的先行足跡。
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艱難路途中,貴州以改革者、創業者姿態,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收獲了“金杯銀杯”,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良好口碑。
改革開放與發展政策、決策實施,需要強有力的執行保障,這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領悟能力和執政態度。各級領導干部恪守“八項規定”,爭當跨越趕超排頭兵;“害群之馬”受到嚴懲,“慵懶散漫”、為官不為現象得以有效遏制,這是貴州在“十二五”期間辦成許多大事實事的關鍵組織力量。
貴州多數地方自然條件艱苦,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狀況復雜,大多數基層領導干部超負荷工作是常態,發揮了良好的帶頭示范作用;數萬駐村幫扶干部,從改善百姓生活起居條件的一點一滴做起,堅持嚴和實的黨風政風,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面貌。
前路漫漫,經濟社會環境變幻多端,發展中的新舊難題交叉重疊。貴州改革任務重、脫貧攻堅壓力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須保持清醒頭腦,在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中,戮力同心創新創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拼搏。
展望“十三五”,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下,貴州將牢牢守住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積蓄全省干部群眾智慧與力量,推動實現新跨越。
“十二五”的發展成就足以充實貴州信心,繼往開來,貴州必將大有作為。(責任編輯/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