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躍
推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發展,黔東南在揚長補短的辯證中,汲取跨越發展的動力。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充滿挑戰的國際國內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黔東南州高舉“發展、團結、奮斗”旗幟,堅持主基調主戰略,抓亮點、做長板,找差距、補短板,推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發展,走出一條符合黔東南實際、可持續的特色發展之路。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補工業之短板
“十二五”期間,黔東南州把“工業強州”作為第一戰略,走園區集聚集群集約發展路子,以工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按照“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的思路,采取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建成16個工業園區、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達到613平方公里,入駐園區企業達1055戶。同時,立足于發揮比較優勢,以傳統產業提升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方向,以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為重點,以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線,切實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工業產業門類從24個增加到30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32億元增加到182億元,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型工業比重大幅提升。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補城鎮之短板
走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子,大力實施“城鎮帶州”戰略,按照“十城百鎮千村”的規劃布局,創新城鎮發展格局,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重點節點城市發展,重點培育一批特色中心城鎮,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具有黔東南特色的城鎮體系,全州城鄉發展面貌顯著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歷史性進展。凱麻同城化取得明顯成效,凱里市首位度不斷提升;黔東片區、南部片區、節點特色城市和示范小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州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4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6.4%提高到44%,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美麗鄉村建設富有成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打好扶貧脫貧攻堅戰補民生之短板
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發展社會事業作為補短板的重大領域,作為惠民生的重大抓手,作為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的重大舉措,統籌推進扶貧、教育、衛生等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切實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大會戰。“十二五”期間,九大民生支出累計投入834.5億元,是“十一五”的2.7倍;全州7個縣和103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414個貧困村出列,易地扶貧搬遷9.97萬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均受教育年限從7年提高到9年,3個縣“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5個縣市“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驗收;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縣級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二甲”水平,人口計生事業健康發展,人口預期壽命從70.5歲提高到72.4歲。
揚山地特色之長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以建設有機農業大州為目標,以省級農業園區為平臺,以農地生態化、耕作綠色化、產品特色化、生產標準化、監管信息化為支撐,以“6個100萬”綠色生態現代農業工程為抓手,依托山地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大力實施沃土工程、水肥一體化工程、農田治理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積極發展新興業態和現代營銷方式,大力發展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為標準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快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物流、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十二五”期間,全州農業現代化成效明顯,農業增加值從75.08億元增加到163.48億元,增長1.77倍,糧經結構調整到40:60,為“十三五”加快建成全國知名的有機農業大州奠定了堅實基礎。
揚民族文化之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堅決把保護傳承好我州豐富民族文化遺產作為最大的歷史責任,按照“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以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民族文化傳習場所建設、民族民間競技場館建設、文藝創作精品、民族文化人才培育、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等文化保護傳承“十大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截至目前,全州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數目達276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達53項72個,均居全國地市級之首。堅持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來培育,大力實施文化企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空間,大力發展民間文化演藝、民族民間工藝品、傳統民族競技、民族飲食文化等產業,充分利用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質,促進了文化產業加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州建成省級文化產業園區2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進一步提升了黔東南的文化軟實力。
揚旅游資源之長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以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充分發揮全域文化與自然生態優勢,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民族牌、文化牌,大力實施“旅游活州”戰略,積極培育旅游開發經營主體,切實做好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的文章,切實完善旅游服務配套,積極推動A級景區提升,有力推動了全州旅游環境、旅游空間、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市場優化升級,有力促進了全州旅游市場供給逐步從淺層觀光旅游向深度文化體驗游轉變、區域旅游競爭逐步從點線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競爭轉變、旅游產品逐步從觀光產品向多業態轉變、發展模式逐步從規模擴張向規模與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十二五”期間,全州旅游業迅猛發展,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景區景點,以“原生態黔東南”為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蜚聲海內外,五年累計接待游客1.56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307億元,為“十三五”加快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支柱性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揚森林生態之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堅持綠色發展、綠色富州、綠色惠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大規模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等各種類型的林下經濟。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建設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森林康養基地。充分發揮現有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國有林場、濕地公園等旅游觀賞功能,增加生態旅游附加值。充分發揮水資源品質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水產業。培育壯大綠色建筑建材業,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積極發展綠色生產制造業、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十二五”期間,全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森林覆蓋率達到65%,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達到99.8%、位居全省第一;以健康醫藥、健康藥食材等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實現林業綜合產值633億元,是“十一五”的3.1倍,為“十三五”落實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為黔東南州委書記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