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豐
2016年,銅仁市將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和大生態、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努力實現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良好開局。
2016年,銅仁市將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四化同步”發展,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和大生態、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著力擴投資、增融資、招外資、撬民資,著力抓產業、引企業、扶創業、保就業,增強發展動力,努力實現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良好開局。
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
抓好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突出抓好大數據產業發展,加快“云上銅仁”建設,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業、電子商務、食品安全“七朵云”建設,打造“數據鐵籠”;深化大數據交易、梵凈山生態健康養身指數等應用合作,建設大數據服務外包呼叫中心。
全面加快以水、酒、茶、食品、中藥材、休閑養生等為重點的營養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加快梵凈山生態養生大健康產業園建設,培育百億級大健康產業集群。
加快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建設,推動沿河核電規劃建設,推動合金材料、錳鋰電池材料、錳鹽等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
引導支持園區經營公司從單一融資平臺向復合投資經營平臺轉化,推動產業園區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社會化、經營管理市場化發展;主動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大力聚集高端和成龍配套項目,提高園區集約集聚發展水平。
堅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引領消費的最大舉措。
堅持“先環境、后開發,先規劃、后建設,先儲備、后出讓,先安置、后拆遷,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和“高端化、精品化”理念,打造持續性和宜居性城市。
堅持把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作為首要任務,運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強化紅線、黃線、藍線、綠線、紫線“五線”控制,做好城市風貌建設管理。
扎實開展主城區城市功能“十大提升”工程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實施工業園區、城市農業公園、城市濕地或山體森林公園、教育衛生及文化產業園區、市民廣場公園“五園興城”,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堅持把農業現代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基礎。
堅持把山地高效農業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根本途徑,力爭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扎實抓好農業園區提質升級,大力提升3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裝備水平、科技水平、產業化和景區化水平。扎實抓好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重點抓好茶葉、蔬果、食用菌、中藥材、油茶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大“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力度。加大農業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創新專業合作社、生態農莊、家庭農場培育模式,積極構建農民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業發展新格局。
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扎實推動在電商主體培育、電商平臺建設、“銅貨”上行等方面實現提升,加快形成“政府推動、示范帶動、主體涌動、園區聯動”的發展格局。
堅持把旅游產業化作為跨越發展的最大潛力。
全力打造順應高鐵經濟時代趨勢的旅游新業態,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開啟銅仁“旅游+融合”發展新征程。
大力推進農旅深度融合,依托3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中藥材、特色食品等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一批融培育、栽種、旅游餐飲、休閑度假、交易為一體的特色觀光農業基地和休閑農業、創業農業基地,培育一批休閑牧場、休閑漁業基地。
大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深度挖掘“一山兩江四文化”內涵。全力推進旅游與養生養老等大健康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避暑休閑、溫泉度假、健康養生、旅游養老等新業態,推進醫藥產業開發,打造健康養生服務體系,建設世界知名休閑養生目的地。
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改善民生的最大承諾。
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著力打牢“兩個基礎”:打牢精準識別這一最根本基礎,打牢作風這個關鍵基礎,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貫徹落實“三嚴三實”的實際行動。
著力做到“三個強化”: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發展;強化公共服務供給。著力實現“三個突破”:在易地搬遷脫貧上取得突破;在生態補償脫貧上取得突破;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大額醫療費用救助上取得突破。著力做到“兩個兜底”:對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以及大病、嚴重長期慢性病患者,殘障智障家庭進行兜底;對因學致貧建檔立卡戶,以及因學返貧戶融資扶貧資金擔保和貼息進行兜底保障。
堅持把實施大生態跨越工程作為共享發展的最普惠福利。
堅持把大生態作為最普惠的福利,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切實加強環境治理和保護。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全力推動綠色發展、綠色崛起和綠色惠民。重點發展一批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生態林業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打造一批集產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深度開發一批休閑、度假、養生生態旅游產品,形成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生態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致力于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名牌產品、優勢企業和支柱產業,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
堅持把“抓四資促四業”作為趕超發展的最有力抓手。
千方百計擴投資,全力推進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生態環保、產業布局、基層基礎發展“七張網”和社保低保、醫療醫保、教育發展民生“三張網”建設,爭取更多項目、產業納入國家和省“十三五”規劃;千方百計增融資,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用好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眾籌金融、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推動金融業彎道取直、后發趕超;千方百計招外資,建立外資參與產業發展機制,完善外資引入政策體系,拓寬外資引入渠道,優化外商服務管理;千方百計撬民資,強化PPP項目策劃包裝,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項目建設,釋放民間資本活力。
持之以恒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產業體系,推動文化旅游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文化等新興產業;持之以恒引企業,用好蘇州市和大連民族大學對口幫扶機遇,引進更多企業落地,推動銅仁·蘇州工業園加快建設;持之以恒扶創業,扎實推進“三證合一”“先證后照”等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持之以恒保就業,探索建立重要產業、重大項目就業崗位對接機制,建立重點企業用工聯系制度,穩定就業崗位、提高就業質量。
堅持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保障發展的最有力支撐。
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運、航空、城市道路、軌道交通、通村通鄉公路、城市綜合管廊“八路”共建戰略,重點推動貴陽至襄陽高速鐵路,銅玉城際鐵路向北經鳳凰到張家界、向南延伸至從江接貴廣高鐵等建設,加大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力度,為實現縣縣通高鐵或城際鐵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以烏江、錦江、舞陽河三大水系為重點,以河流、水庫、山塘為支撐的水資源網;力爭推動思南花灘子、江口民和等大型水庫工程開工建設。
加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以風電、生物質能、核電站、頁巖氣、天然氣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網和以產業發展、城鄉居民用電用氣輸配管線優化布局為重點的能源保障網。
加大現代通訊設施建設,突出武陵山區大數據產業發展中心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構建以三網融合和全域免費WIFI建設為保障,以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政府高效安全運行為目標的“出市寬、市內聯、覆蓋廣、資費低”的現代通訊網。
堅持把結構性改革作為引領發展的最大轉型。
重點抓好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民生改善、生態產品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提質增效、配優資源、激活主體上下功夫,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效能提升。完善“3個15萬元”配套政策和落實機制,推廣復制“三權”“三變”“三金”改革經驗,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行動計劃,全力加快鐵路、高速公路網、貨運航線網絡、便捷水運通道為一體的立體開放通道體系建設,大力扶持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發展,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促成銅仁航空口岸落地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鼓勵國內外知名企業到銅仁設立企業總部、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研發中心。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重金屬治理行動,探索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作者系銅仁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