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言
一個人生病了,按常理說,這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要忍受身體的痛苦,不能繼續參加工作,意味著喪失部分正常功能,花費更多的金錢去挽回健康,感受看病這一繁瑣的事情……但在發生上述過程的同時,還會出現意料不到的相反的可能性,如身體在疾病的歷練中變得更加強健,長期勞累的人在被迫休息時反而感到輕松,部分功能的喪失卻激發了機體其他功能的超常發揮;或者通過生病,一些在平時的奢望變成了現實:子女的看望、戀人關系的恢復或同事的關心等等。
眾多的醫生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生病也并非總是有害無益的。有時小病可能會讓患者避免得重病;有些病甚至可能會讓患者變得更健康。2002年底,有位老人咳了一天多,居然將許多年前不慎咽下肚的縫衣針給咳了出來,消除了潛在的隱患。1987年,一位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老戰士,在一陣劇咳后吐出了46年前留在體內的一顆子彈,從而擺脫了多年來由此引發的病痛。這些事盡管奇特,但也可以看出咳嗽是人體的一種防衛反射動作,它在有些情況下對健康是有利的。咳嗽能幫助排出呼吸道的炎癥分泌物,若這些分泌物排不出來,則會加重病情。嘔吐也是生物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及時嘔吐掉有害物質后,人就不會得病甚或喪命了。腹瀉的機理與嘔吐類似,也有迅速排除毒素的功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在我國古代,發熱就被看作是促使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因素。現代的醫學觀點認為,孩子每一次發熱,都表明這個孩子又獲得了對某種疾病的免疫能力。免疫力增強了,自然對健康具有積極意義。當感冒出現發熱癥狀時,不少人就選擇吃藥打針,殊不知發燒的時候正是人體正氣旺盛的時候,也是感冒快要好的時候。此時打針吃藥降溫并不是好辦法,也縮短不了病程;恰恰相反,這樣卻幫了倒忙,抑制了自身免疫能力。因為發燒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可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產生一些保護性抗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說某某身體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間就得了癌癥呢?其實這是符合醫學常理的,因為一個人身體過分健康,什么小病也不得,免疫系統就會處于“休眠”狀態。一旦有細胞惡變,免疫識別功能就不能及時發揮作用,就很容易患腫瘤。就像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長期太平,軍隊的戰斗力就會逐漸喪失一樣。曾有一位德國教授研究發現,常患感冒的人不易得癌癥。究其原因可能是人患感冒時,免疫系統能產生一種“作戰細胞”,它既能對付感冒病毒,又能同時攻擊正在發生異常增生的細胞,從而防止了癌變。另外,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更懼怕高溫,人體正好利用感冒發燒來定期對體內的癌細胞進行清掃消毒。
得小病不僅能夠調動身體的免疫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醒得病的人需要好好歇歇了,關注一下除了工作以外的事情。年過四十的劉先生因為頸椎病住院,生病了卻感到無比“幸福”:一向不和的婆媳因為他的病團結在一起,互相協作;處在叛逆期的女兒也因為他的病長大許多,端水遞飯;一向勤儉的岳父母也突然變得大方起來;一些朋友、同學也紛紛打來電話詢問病情……劉先生頓時感到被牽掛、被關心真好。事實上,除了劉先生感受到的關心以外,小病還能夠讓長久緊張疲勞的身體放松下來。因為生病而“無所事事”的人,可以一集不落地看完整部連續劇;可以捧一本喜愛的書反復咀嚼;可以不計時間地漫步于公園、街巷,聽票友們唱戲、賞花觀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誰能不生病?既然都會生病,就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種福氣。嘗試放松和緩沖自己的身心,把生病看作是我們學習自我完善的一種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