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時
2015年春節前后,一則關于中國女性在韓國整容出現腦死亡的新聞令國人震驚!此前,《3女子赴韓整容慘遭毀容》的消息也頗受公眾關注。到韓國如此,在國內也不樂觀。據有關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因為整形美容導致毀容的投訴多達2萬件,美容業丑聞迭出。有人估算,10年之間,美容業就毀了20萬張臉。
那么,美容有這么大的風險嗎?為什么毀容事故頻出、消費者投訴不斷呢?筆者就此采訪了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容分會前主任委員、江西宜春學院終身教授彭慶星。
彭慶星教授曾是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容分會主任委員,為醫學美學的創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94年10月,國務院授予彭慶星“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他“優秀學會工作者”榮譽稱號;2006年11月,獲國家衛生部門頒發的“中國醫師獎”;2011年5月,獲國際美容醫學聯盟(UIME)學科建設“鉑金獎”等等。剛卸任“主任委員”的彭教授依然忙碌,除了教學,還經常奔波于境內外各種學術會議之中。
彭教授告訴筆者:美是人性的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從打有了美容這個行業,毀容事故就不斷出現,這應該是美容師隊伍參差不齊、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醫學整形和生活美容不是一回事兒,有的美容機構沒有醫療美容的資質,但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什么美容手術都敢做,出現問題是必然的。早在2002年,國家就開始實施《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彭教授是這個辦法的主要參與制定和修改者,這也是世界上較早的和亞洲的第一部醫療美容法律規范。彭教授指出,今后對手術性的美容監管或越來越規范,醫療美容事故也許會逐漸少一些。但這個問題不是我研究的范疇,我關注的是“醫療美容”本身的科學性問題。
△怎樣區別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
彭教授指出,生活美容是運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進行的諸如皮膚護理、按摩等保養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生活美容所運用的手段也與醫療美容完全不同,主要是運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各類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用的器材,如運動器材、按摩器材等。舉例說明就是美容院里經常可以做的皮膚護理,還有保健按摩等等。這類人員不一定是醫生,受過專門培訓就可以。
實施醫學整形美容術者必須是受過專門培訓、有行醫資質的醫生。醫療整形美容是建立在醫學美學基礎之上的一門新的學科。什么是醫學美學呢?所謂醫學美學,是一門以醫學和美學原理為指導,運用醫學手段和美學方式的結合來研究、維護、修復和塑造人體美,以增進人的生命活力美感為目的的新興學科。醫學美學研究的對象是醫學領域中一切美和審美及其規律,即醫學美與醫學審美及其規律。
所謂美容醫學,是一門以人體審美理論為指導,采取手術與非手術的醫學手段,來直接維護、修復和再塑人體美,以增強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的新興醫學交叉學科。美容醫學是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通過醫學手段,為那些自認為在容貌和形體上存在某些缺陷或瑕疵,且心理上有求美需要的社會人群美化皮膚、毛發、五官、臉型、四肢、體表器官、軀體形態,優化身心審美狀態,滿足健康人的求美心理需求。美容醫學學科的目的是延緩人的自然衰老,增強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人類年輕、健康、美麗,更好地適應工作、生活、家庭、戀愛等方面的需要。它把傳統的“醫學科學”升華為一門“醫學的藝術”。它的服務對象和服務目的不同于現有的臨床醫學(病人和治病),屬于另類醫學學科。
△以前,沒有“美容”這個詞,更沒有“醫學美容”這個詞,那么,這個詞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彭教授指出,美容醫學是20世紀后半期,在“美容”一詞的醫學應用中出現的一個新詞,這個概念也是在醫學應用中逐漸演進和完善的。
西方最早用來表示 “美容”內涵的英文詞多是cosmetic,源于古希臘的kosmetikos。原意為“裝飾”、“條理”、“梳妝”之意,被漢譯為“化妝”;后來融入保養及瑕疵矯正等意,也被漢譯為“美容”。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學的滲透,醫學的介入,歐美各國使用aesthetic或esthetic(美學的、審美的)表征“美容”者逐漸增多。其中最具權威性的是1975年成立于法國的“國際醫學美容聯盟”,簡稱UIME。在此前后,歐美各國也分別出現了法語及英語的“醫學美容”的朦朧涵義,但并非今天中國業已明確的“醫學美學”的準確內涵。
在我們國家,古代是沒有“美容”這個詞匯的。成書于1716年的《康熙字典》僅有“美”字的解釋:甘、善、色、嘉、好、嫩之意。后來的《四角號碼詞典》(原版、新版)、《辭源》、《辭海》、《新華詞典》等關于“美”的解釋依然十分簡單,而且均不見“美容”一詞,僅收有寓意“美容”的“梳妝”、“嫣脂”等詞。
漢語“美容”一詞的正式使用首見于198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僅解釋為“美容院”、“美容手術”,仍欠明確的涵義,更無醫學涵義。至于“醫學美學”、“醫學美容”和“美容醫學”三個語詞是1985年前后才漸漸出現于報刊書籍中。因此,這三個詞中的后兩個詞的漢語使用稍晚于某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其詞義的理解、詮釋和整體把握上表現了更大的優勢,在其學科概念的形成和演進方面明顯領先于世界。
△經常見到一些廣告詞語中有“醫療整形美容”的字樣,有的報刊文章中也有這么說的,那么,這么說合適嗎?
彭教授指出,“醫療整形美容”是由“醫療”、“整形”、“美容”三個不同詞義構成的一個有違邏輯規則的“詞組”。
看看醫療、整形兩詞的邏輯關系:兩者應該是隸屬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用“整形”一詞特指“整形外科”,無可非議。整形外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才出現的一個醫學名詞。張滌生院士認為整形外科是一門修殘補缺的外科學,它是“拆東墻補西墻”。而美容外科的目的不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而是創造人體美,滿足健康人群的求美心理需求。它面對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病人,而是身體健康、容貌上存在某些不美但心理上有求美需求者的“美容”。可以說,“整形”只是隸屬于醫療的一部分,所以二者屬于隸屬關系。
“美容”是使容貌變得更加美麗的一種藝術。它包括“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兩項內容。這里,只有“醫療美容”才是醫學研究的范疇,“醫療美容”指運用藥物、手術、醫療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手段和方法,對人的容貌及各部位的形態加以修復和再塑,以達到維護人的生命活力美為目的的一類醫學技術。“醫療美容”是醫療事業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醫療美容業務只能在醫療美容機構開展。
可以看出,“醫療整形美容”的用法存在著邏輯矛盾,是一個不規范和不科學的組詞。希望有關方面予以規范,推動美容醫學事業健康、科學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