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關于春季養生的精彩論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是說春天是草木發芽和地表之氣向上蒸發的季節之意。在冬季被冰封的大地、河川解凍、復蘇,草木發芽、生綠,天地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耙古P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是說在春季應早睡早起,在平坦安全的路上多行走,行走時,要將頭發披散下來(古人無論男女,皆蓄長發并在頭上束起),以放松自己,舒緩形體,這樣做是為了使人體內的陽氣隨自然界的陽氣同步生發(古人認為“腎藏志”,“以使志生”就是使腎的陽氣生成勃發)。
《黃帝內經》關于春季養生的這段論述,其實指出了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即養生要順應時節,與季節的自然氣機相適應,這樣才能身心共調,使自己的生機升發,達到養生的目的。
“嘗聞避風如壁箭,春風多癘須防患。況因陽發毛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p>
這首《春月歌》為南宋著名理學家真德秀所作。大意是,曾聽說躲避賊風如同依靠墻壁阻擋弓箭,春季多疫氣,傳染病易暴發流行,須防患于未然。況且春季人體陽氣宣發毛孔張開,風邪一旦乘虛而入,往往造成癱瘓。
《春月歌》一針見血地抓住了春季的時令特征——風,提醒人們春風蕩漾雖然予物以生機,予人以愜意,但防范不當,也會給人帶來病痛。古代醫家把導致外感性疾病的邪風稱為“賊風”或“風邪”,把造成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風邪稱為“疫氣”或“癘氣”。自古以來,春季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大家所熟知的傳染病,譬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流行性斑疹傷寒、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等,春季都高發。其實古人所謂的風邪和癘氣,就是現代人講的病毒、立克次體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春風可以催生萬物,也可以傳遞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所以,在春季要積極預防傳染病。
《春月歌》除了提醒人們在春季要預防風邪癘氣導致的傳染病,還強調春季要預防癱瘓。那么,為什么春季的風邪可以使人癱瘓呢?祖國醫學把癱瘓也叫中風,并認為其發病機制是肝郁化火,火極生風,風火相煽,挾痰挾瘀,橫竄經絡,經絡不通,導致癱瘓。這種中風是“肝風”內動,特稱為“內風”,以區別于“外風”。春季風邪即“外風”使人癱瘓,是“外風”引動“內風”的結果。我們知道,北方的春季前半期氣候還很寒冷,即使是南方的早春也是乍暖還寒,寒冷的氣候(外風)作為物理因子,對腦血管是惡性刺激。中老年人在冬季時十分注重防寒防風,但在春季開始,萬物復蘇時,往往會放松警惕,疏于防寒防風,他們已經硬化的腦血管,往往比冬季更不堪風寒的惡性刺激,或痙攣破裂,導致腦出血;或血液遇寒凝滯,形成腦血栓,這些都可以造成癱瘓。這就是春季(特別是北方的春季)是腦血管疾病導致癱瘓的高發季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