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濱力
58歲的俞阿姨三年前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女兒從事的工作和她原來的工作類似,女兒很愿意和母親溝通,除了見面,還經常打電話,俞阿姨也經常指點女兒。慢慢地,這似乎形成了一種習慣。可是,近階段女兒工作上不太順利,和母親溝通的時候牢騷滿腹。俞阿姨本來心里也不太舒暢,一聽女兒的牢騷,就止不住要發火,結果,娘倆在電話里經常弄得很不愉快,有的時候甚至吵起來。俞阿姨總是擔憂女兒少不更事,不懂世故,在單位吃虧,整日憂心忡忡,有時甚至魂不守舍,心里非常痛苦,身體也常有不適感。她既盼女兒來電話又有點怕女兒來電話,心情十分矛盾。一個月前,俞阿姨身體不適感加重了,感覺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手腳無力、冰涼、出汗。她懷疑心臟有問題,去了幾次急診,做了全面檢查,除了心電圖提示有輕微的ST段改變以外,其它檢查項目均正常。但俞阿姨對這樣的檢查結果仍然不能釋懷。
俞阿姨的姐姐是位醫生,姐姐覺得妹妹應該到心理門診看看。心理醫生詳細地了解俞阿姨的病情以后,診斷為焦慮障礙,就是俗語稱的“老年焦慮癥”。
醫生指出,這種心理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經常遇到。 焦慮障礙由于臨床表現各異,也顯得癥狀多變。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不可控的擔心與憂慮。這種憂慮和擔心是期待性的,與健康人的憂慮和擔心相比,它顯得不可控制,而且持續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患者特別易激怒,顯得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出現睡眠障礙。大都出現軀體不適,如坐立不安、顫抖、皮膚蒼白出汗、口干、心動過速、惡心或腹部不適等。
老年焦慮癥是比較容易治療的心理疾病,但就診治療率不高。老年焦慮癥還很容易被誤診為軀體疾病。通常,患者因為感到胃腸不好,就到消化科就診;感到心慌胸悶,就到心內科就診;頭暈乏力的,去的就是神經科;如果是急性的焦慮發作(即驚恐發作),則最容易被誤診為心臟病發作,而去看心血管科。有相當多的老年患者做完了所有全身檢查也無法確診。其中只有少部分人被介紹或自發地到精神專科檢查。據統計,全球只有10%左右的焦慮患者得到治療,而這其中老年人患者占的比率非常小。
除此之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69%的人合并各種焦慮癥狀,曾有報道指出,普通人群的廣泛性焦慮的患病率為1%~5.1%,而老年人則為0.7%~7.3%,驚恐障礙的患病率則達到10%。專家發現,由于多數病態的焦慮常常沒有明顯的誘發因素,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懼緊張,其軀體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則更為嚴重,這些不適與許多疾病的臨床表現相近,因此,往往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患者則接受相應的“治療”。人們一般認為的焦慮是精神上的焦慮,也就是感到緊張,不明原因的心神不寧、煩躁不安、擔心和害怕。但醫生發現,老年人的心理焦慮癥除了具有精神上的特點以外,往往更多表現為軀體性不適。
專家指出,敏感的老年人較易患上焦慮癥。如,他們會關注自己生理上的細微變化,但達到了過分的程度;他們會片面地強調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他們往往情感脆弱、依賴性強。
在一些醫院經常可以看見:患者常在兒女們的攙扶簇擁下,由西醫轉到中醫,由門診轉到住院處,一年四季常看醫生,或住上幾次院;兒女們付出很大精力,患者的病情卻不見好轉,甚至愈演愈烈。一種解釋是:由于焦慮癥產生后,老年患者缺乏安全感,需要呵護關照,以達到精神上和物質條件上的滿足。當然在老年焦慮患者中,確有人患有心臟病、腸胃病、肺部疾病等老年易見疾病。對于敏感的老人,軀體上的疾病不僅會導致焦慮的產生,更會加重這種情緒反應。
讓人憂慮的是,不少老年人患上了程度不同的“老年焦慮癥”,而到心理門診就醫者很少。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這種狀態需要到心理醫院去看;另一方面是有的人以為到心理門診就醫就是“精神病”——那是萬萬不能涉足的地方!這是大錯特錯的誤解。專家指出,“老年心理焦慮癥”患者病情嚴重時,真的應該到心理門診就醫,千萬別為了面子而貽誤了治療時機。如果焦慮過于嚴重,還可以遵照醫囑用藥物治療,選服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如利眠寧、多慮平等。
除了重癥者需要藥物治療以外,一般的“老年心理焦慮癥”主要靠心理調節,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來尋求他人的開導,以盡快恢復。患者還可以在家人的幫助下,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來解除病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轉移注意力:患“老年焦慮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過度地擔憂和焦慮。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轉移注意力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比如,約幾位朋友品茶、聊天,小聚一下,聊聊古今中外,說說感興趣的天下大事、趣聞軼事;或者約幾位老友看場戲劇、電影,重溫昔日的快樂時光。或者培養其它愛好,旅游、釣魚、書畫、跳舞、唱歌……讓生活豐富多彩,讓注意力轉移,不再囿于自家瑣事的小圈子。這些活動,既能陶冶性情,又能夠增加知識、開闊視野,還可能結交新的朋友,絕對有益于身心健康。
調整心態:古人提倡樂天知命,知足常樂,“事能知足心常愜”,“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人到老年,對自己的大半生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學會適應老年生活。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寬,凡事順其自然想得開。要像林則徐那樣注意“制怒”,不要輕易發脾氣。學會自我疏導。輕微的焦慮往往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消除。當出現焦慮時,自己要意識到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但警醒自己不要沉迷其中。要有消除焦慮心理的自信,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的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焦慮心理。
接觸大自然:人類和一切生命都源于自然,經常接觸大自然會有著妙不可言的好處。城市生活節奏加快,高樓林立,空氣污濁,霧霾頻發,令人煩悶。這時,如果能和友人一起到名山大川中旅游,或者到郊外田野或林陰茂密處散散步,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氣,心情也會不由得為之一爽。這也就是“換換環境,換換心情”。
平心靜氣冥想:佛教徒喜歡打坐冥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打坐冥想也是涵養性情的一種方式。靜坐冥想可以讓心情回歸平靜,放緩思慮節奏,心靈重回安寧。很多人開始有些不習慣,平時都是習慣于里里外外奔波,突然要安靜地坐下來不動,往往坐不住。這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先10分鐘、然后是20分鐘、30分鐘……這時要做的是,讓大腦處在休息狀態,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靜坐一段時間,或許就會發覺身心清明澄凈,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