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系,陜西 西安 710055)
在高校開設氣排球課程的教學實驗研究
崔秀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系,陜西 西安 710055)
本研究通過教學實驗了解氣排球和傳統硬式排球課程在教學效果上的是否存在差異,以證實氣排球是否適合在高校推廣。結果顯示,氣排球班的學生相互墊球、相互傳球和發球技術考核成績均優于硬式排球班,且相互傳球個數存在差異性;學生比賽中平均心率和一局比賽中平均每得1分接觸球總數均高于硬式排球班,且存在著差異性。可見,氣排球教學效果優于傳統硬式排球。建議高校推廣開設氣排球課程,并針對性的提出加強教育部門行政推廣力度、組織有關高校氣排球的培訓,建立高校氣排球比賽制度,可進一步簡化規則等對策,推動氣排球在高校的推廣與普及。
氣排球;課程 ;教學實驗
氣排球是由我國自主發明的民族性的新型的排球衍生項目,是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排球協會近幾年重點推廣和普及的群眾項目。氣排球運動是一項集運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群眾性體育項目,如果氣排球課程教學效果良好,在普通高校中推廣和普及,可以改變傳統硬式排球在公共體育課中越來越被邊緣化的現狀。
1.1 研究對象
高校開設氣排球課程的教學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廣泛閱讀有關排球、氣排球、社會調查等各方面的書籍,通過中國期刊網、國際排聯、中國排球協會官方網站等權威網站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對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歸類分析。
1.2.2 專家訪談法 對排球運動項目的部分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就目前我國排球、氣排球項目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咨詢。同時對氣排球在高校開展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咨詢與請教,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及建議。
1.2.3 實驗法 本課題抽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傳統硬式排球、氣排球選項課的男生班各一個為實驗對象,氣排球班為實驗班,硬式排球班為對照班。教學實驗在2014年9月— 2015年1月進行。實驗時間共16周,每周 2 學時。實驗班和對照班由同一個體育教師授課,教學內容、教學學時和技能測試內容等均相同,在實驗的最后3周進行排球技能測試。整個過程采用雙盲實驗,主要是為了避免學生因為自己作為實驗的對象而產生異常的心理反應。教學內容為墊球(以正面墊球為主,介紹側面墊球和背面墊球)、傳球(正面上手傳球為主,介紹背面傳球、側傳球和單手傳球)和正面上手發球3項基本技術,介紹比賽規則和比賽基本陣形。由于教學時數較少,沒有扣球、攔網和戰術的教學內容。實驗的測試內容為相互墊球、相互傳球、發球和教學比賽。
1.2.4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和實驗所獲得的數據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整理統計。
1.2.5 邏輯分析法 采用歸納、類比、綜合等思維形式,對現有的理論和所獲得的實際數據資料進行比較和邏輯推理分析。
2.1 實驗前學生基本情況
教學實驗前將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得分(采用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的身體素質測試項目:身高、體重、肺活量、50m、1 000m、立定跳遠和引體向上)和排球基礎情況進行了對比。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測試成績進行差異性分析得出(表1),P>0.05,2個獨立樣本不存在差異性,說明氣排球班和排球班的學生身體素質處于同一水平。通過了解發現,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基本上處于零排球基礎的水平,接觸過排球運動的學生實驗班3個、對照班2個,均是只會墊球和發球,技術也不規范,傳球球和扣球技術基本不會。可見,排球技術基礎水平實驗班和對照班不存在差異性。由此可見,實驗抽取的排球班和氣排球班學生在身體素質、排球基礎等方面沒有差異,條件符合進入實驗過程。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得分對比統計表
2.2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排球技能水平
傳、墊球技術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2人連續對傳球和對墊球,記錄有效個數,12個及格(每球5分),32個滿分(及格后每多1個球多得2分)。發球技術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每人在發球區內連續發10 個球,記錄有效發球個數, 6個達標,10個滿分(每球10分)。由測試結果可知(表2),實驗班相互墊球平均數是高于對照班,但是沒有差異性。由于氣排球球體比較大,前臂墊球的面積相對小,不易掌握方向,用力過大容易飛出,所以與硬式排球相比盡管由于球體在空中飛行時間長而墊球數量稍多了些,但是沒有差異性。相互傳球平均數比硬式排球班多,且存在差異性。這是由于氣排球對傳球技術的要求不是太高,只要雙手能接觸到球基本上就能把球傳起,且飛行時間長,同伴有時間跑動擊球;而硬式排球對傳球手型的要求比較嚴格,動作標準度直接影響傳球效果。發球技術測試成績實驗班和對照班沒有差異。發球技術相對于其他技術來說是學生掌握最好的一項技術,這與男生在上課中比較喜歡練習發球有很大關系,但是從測試過程中發現造成發球失誤的原因卻差距很大,氣排球發球失誤主要是發球出界,這與氣排球場地小、球體輕有很大關系;而硬式排球發球失誤主要是發不過網、球體重、發力不正確直接影響發球效果。從測試中還發現,氣排球對技術標準度要求較低,只要技術大體正確就能使擊球達到預期的目標;而硬式排球則對動作技術要求相當高,技術不正確,直接影響到擊球效果。可見,氣排球班學生技術教學效果較好。
2.3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比賽效果
本研究通過比賽過程中學生心率和一局比賽平均每得 1 分雙方觸球總數來反映比賽效果。心率是反映運動負荷強度的最直接的指標。心率的測定是在比賽過程中,采用手動計時的方式采集學生運動后即刻 10 s的脈搏。平均每得 1 分雙方觸球總數,是指從一方發球開始,到該球成死球,雙方隊員在此期間共觸球次數,這一指標很好地反映比賽進入活動期持續時間長短情況。
一般認為,學生心率120次/min以下為小強度,120~150次/min為中等強度,150~180次/min或180次/min以上為大強度 。由表3統計結果可知,氣排球比賽中,學生平均心率為125.6次/min,屬于中等強度的運動;而硬式排球比賽中學生平均心率為112.2次/min,屬于小強度運動,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比賽中平均心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一局比賽中平均每得1分接觸球數實驗班也優于對照班,存在差異性。由于氣排球球體輕,對技術要求低,比賽中來回球較多,比賽間斷相對較少,運動負荷強度較大,比較適合大眾健身鍛煉。可見,氣排球班教學比賽效果優于硬式排球班。
3.1 結 論
實驗抽取的排球班和氣排球班學生在身體素質、排球基礎等方面沒有差異,符合實驗條件;氣排球班的學生相互墊球、相互傳球和發球技術考核成績均優于硬式排球班,且相互傳球存在差異性,氣排球技術教學效果優于硬式排球班;氣排球班學生比賽中平均心率和一局比賽中平均每得1分接觸球總數均高于硬式排球班,且存在著差異性,教學比賽效果優于硬式排球班。
3.2 建 議
為了更好地使氣排球在高校推廣,建議應加強行政性推廣力度,國家有關教育部門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和啟動資金支持,配置場地器材或組織啟動賽事,對高校進行開設氣排球知識和技戰術等進行培訓。要加強宣傳工作,中國排協、教育部、大學生體協和各高校等有關組織機構應對氣排球技術特點、規則和賽事給以大力的網絡、媒體宣傳。通過組織各級各類高校之間的比賽,吸引大學生參與。氣排球的推廣階段可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簡化規則(例如,魯東大學新創的氣排球趣味規則——允許球落地1次,這一規則獲中國排球協會關注,并通過其官方微博及網站向全國推廣),讓大學生更易于接受這一項目,并很快地參與其中。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傳球、墊球和發球測試成績統計表

表3 比賽中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心率和每得 1 分雙方觸球總數統計表
[ 1 ]梁益軍.高等學校公共體育開設氣排球的可行性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
[ 2 ]劉永祥.論我國首創的氣排球運動[ J ].體育文化導刊,2009(12).
[ 3 ]季平,蔡志源.氣排球運動的技術含量與比賽規則研究[ 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
[ 4 ]鄭華偉.福建省莆田市氣排球運動的調查研究[ J ].體育科學研究,2007(3).
[ 5 ]孫太華.氣排球運動在我國興起的社會學分析[ J ].安徽體育科技,2010(6):10-12.
G842
A
1674-151X(2016)10-05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32
投稿日期:2016-08-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改項目:健康體適能教育理念下我校開設氣排球課程的研究(項目編號:JG021453)。
崔秀云(1981—),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