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風
?
初探長壽山
文北風

深秋的一天,我和宋老師應山海關文聯主席楊立秋的邀請來長壽山訪問。山海關以前我曾多次來過,但大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留下的都是表面印象。11月4日,吃過早飯,楊主席就派他的司機來接我們到長壽山參觀。從我們住的賓館一路開車而行,走了一大段盤山路。在那高山之上,我們見有幾段殘留下來的“城墻”。聽司機說,好像是明朝時期修建的抵御敵人的“工事”。30分鐘后,車子終于開到長壽山山門處。進門票價便宜得簡直不敢相信:每人10元。我們走進這座群山環抱的長壽山大門,迎面就是寫在一塊巨石上的“長壽山”,字體鮮紅,非常奪目,老遠就能看見它。
令我們驚奇的是,偌大的長壽山到目前為止就我們兩個人,什么原因這么安靜呢?我們分析,一個是時間太早,二是旅游旺季已過,三是這里畢竟離市區還遠。但不管怎么說,我們今天是來著了,趕快去欣賞吧。
長壽山位于山海關城東北約9公里處,東起黃牛山,沿長壽河流域呈東西走向,是一處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有懸陽洞、神醫石窟、壽字碑林、三道關、世外桃源、石門勝跡、一線天、小三峽、佛掌峰等幾十處景點。東西長6.5公里,區域頂峰175公頃,整個風景區以長壽河谷的自然風光為基礎,集山、石、洞、窟、溪及中草藥植物為一身,以長壽延年為宗旨,弘揚祖國的傳統醫學。以雕塑、書法、建筑、園林等手法為表現形式,獨步世界旅游之林,是一個立意新穎、獨具民族特色、又具時代精神的旅游勝地。
我們仰頭走著、看著,周圍一片寂靜。我們路過一小片樹叢,旁邊一木牌寫著“國家級保護名木群落——核桃楸”。真是眼見為實,不看木牌誰能知道那其貌不揚的小樹竟然大有“來歷”。我們拾階而上,先來到懸陽洞。這個洞好像一個“血盆大口”,門口是幾尊說不出名字的雕像,周圍散落著香爐和燒過的香燭。看來,旅游旺季來此燒香拜佛的還真不少啊。
這里的景觀是侏羅紀時期造山運動形成的。老宋一個人往前走,而我卻不敢走上去。聽說,順著臺階走進去,里面漆黑一片,而且要走117米才能走出去。現在這里人跡罕至,我可不敢再往里走,周圍的寂靜也讓我多少有點毛骨悚然。
“老宋,別往里走了,我們出去吧——”老宋聽我喊馬上下來了。“走,咱們別再這里呆著了,太陰森了——”老宋和我順原路走出這張“血盆大口”……
等我們下來再抬頭看那“長壽山”摩崖石刻,簡直就在眼前。聽說“長壽山”三個字全長17.17米高,其中那個“壽”字高6.25米。它的書寫者就是素有“南仙、北佛”之稱、108歲的當代書壇巨擘孫黑佛先生。真乃筆力蒼勁,氣勢奪人,堪稱當代書法之精品。
我和老宋看完接著走上“神醫石窟”。這里其實就是石山,周圍是人為刻鑿出的古代名醫。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華佗的石像,在他旁邊的四個字是:“刮骨療傷”。還有華佗發明的“五禽戲”圖表,都是在石頭上刻出來的。
接下來是李時珍的石刻站立像,他凝神注視著手里的《本草綱目》,旁邊是《本草綱目》的序言,每個字都被刻在一石面上。
我們圍著石山轉悠,發現還有張仲景等古代名醫的介紹和石刻像。在一塊巨石下是一個石桌,我們以為是人搬來的,但我們搬了搬才知道,人是根本搬不動的,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神奇。
由于中午我們還有事情,所以沒往里走,只是簡單看了這幾個景點,這足以讓我們大飽眼福了。
長壽山現在是國家地質公園,這里在遠古時代是大海,所以現在我們在這里到處可以看見類似鵝卵石的大石頭。
長壽山,人長壽,山水相映,古今交融,峰奇石異,水趣洞幽,神游幻思,美不勝收。到此一游,可飽覽大自然的美感,尋覓古老傳說的神奇,接受民族文化的陶冶,得到歷史的啟悟。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