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鹽城分院 薛 梅
論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管理標準化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鹽城分院 薛 梅
介紹了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分析了檢驗質量問題及其對安全事故產生的重要影響,論述了檢驗機構標準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實現管理標準化。
特種設備 檢驗管理 標準化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涉及特種設備從制造、安裝、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相關方檢驗檢測數據的驗證和確認,是對特種設備的內在質量和安全狀況的科學判斷,直接關系到特種設備安全運行,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是實現特種設備安全的根本保證。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實行管理標準化,是確保檢驗質量的根本措施。
據統計,2013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事故332起,其中因設備缺陷和安全裝置失效等原因導致的事故118起。2014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事故283起,其中因設備缺陷和安全裝置失效等原因導致的事故102起。2015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事故257起,因設備缺陷和安全裝置失效等原因導致的事故88起。幾年來,由設備缺陷和安全裝置失效等自身質量安全原因引起的事故,一直占特種設備事故總數的三分之一,檢驗機構在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中沒能發現設備質量安全問題是其重要原因。典型的檢驗質量問題案例:2013年3月16日,沈陽市沈北新區一家水洗廠燙平機不銹鋼烘筒發生爆炸事故,造成4死2傷。經調查,該不銹鋼烘筒的設計壓力為0.65 MPa ,最高工作壓力為0.60 MPa ,設計溫度為166.9℃,均超出了產品標準FZ92065-2006的技術規范要求,烘筒無調壓的控制閥和泄壓的安全閥,安全附件設計有重大缺陷。爆炸烘筒沿一條縱焊縫完全撕開,一端封頭與烘筒分離,經現場鑒定,認定存在制造質量缺陷,由于監檢機構把關不嚴,未能在監檢中發現問題,致使不合格產品出廠,從而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特種設備檢驗機構質量管理存在如下問題:
1.檢驗能力提升緩慢與設備數量增長過快的矛盾日益突出
據統計,10年間,我市特種設備制造數量增長了5.2倍,在用數量增長8.4倍,而檢驗人員只增長了2.3倍,而且受人員編制的限制,新增加的人員中,很大一部分還是作為輔助檢驗的勞務派遣人員。這些檢驗人員的知識層次和實踐能力不一,不少檢驗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對新標準、新的檢驗規程和新檢驗方法理解和熟悉程度相差較大,因身份不同,工作責任心也不強,直接影響到檢測報告的質量。特種設備生產企業面廣量大,監檢人員嚴重不足,無法對設備制造進行全過程監控,甚至一些關鍵質量控制節點也失控,導致不合格產品出廠。
2.檢驗技術相對落后與制造技術飛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當今世界,特種設備制造工藝和技術突飛猛進,鍋爐、壓力容器制造的先進高效焊接技術應用,電梯高科技集成技術的應用,起重機械的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發展,游樂設施向高刺激、高技術方向發展,設備安全高效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設備檢驗裝備與技術相對滯后,聲發射在線檢測技術、漏磁檢測技術、爬壁機器人自動測厚技術、脈沖渦流檢測技術、超聲導波技術等技術還沒有得到普遍應用,由于資金緊張,設備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對新工藝、新材料、高參數生產出的新產品技術檢驗需要。
3.內部管理水平較低與服務質量要求較高的矛盾日益突出
內部管理水平存在差距。雖然經過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建立了質量體系,但各個檢驗室或檢驗專業之間管理水平不一,尤其在標準化和程序化管理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標準化管理制度不完善,標準化管理流程沒落實,標準化管理考核不到位,檢驗質量得不到保證。
特種設備檢驗管理標準化是檢驗機構為了保證與提高服務質量,對人員、設備、環境、方法、過程和持續改進等各方面實行嚴格的制度化、程序化、標準化管理,以實現檢驗質量總目標。推行標準化管理是實現質量控制的必由之路,只有實行標準化管理,才能保證檢驗質量持續穩定提高。如何對檢驗質量進行標準化管理,關鍵是把握好以下幾個控制點:
1.建立標準管理體系
檢驗檢測機構應按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并且持續改進與其檢驗檢測活動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體系文件應傳達至有關人員,并且被其依職獲取、理解掌握和貫徹執行。體系文件是證明檢測實驗室的測試能力、工作范圍和檢驗公正性的文件,能如實反映該機構或該實驗室的檢測水平和管理水平。體系文件為全體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規范和工作制度,使他們有章可循。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是指導檢測工作、控制檢測工作質量、最大限度發揮檢測能力的有力工具。
2.檢測人員管理標準化
建立和實施人員控制程序,對人員的管理、培訓、考核等進行控制。根據檢驗檢測工作的需要,配備足夠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檢驗檢測人員。確定主要管理人員、檢驗檢測人員、關鍵崗位人員的任職資格條件和崗位職責,各類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資格、專業知識和經驗。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組織人員的培訓、考核、鑒定和日常管理,只有經過確認符合相應資格條件的人員,才能進入相應崗位。建立所有專業技術人員和檢驗檢測人員的技術檔案,按質量考核程序,對工作質量進行百分制考核,對考核不合格人員進行設定考驗期、待崗培訓重新考核上崗和調換崗位等處理,并與績效工資考核掛勾。

3.設備儀器標準化管理
建立并實施設備儀器管理及維護程序,對設備儀器的配置、購置、驗收、存放、安全處置、領用、運輸、檢定(校準)、使用、維修、保養、報廢等進行有效控制,以確保在其功能正常情況下使用并且延緩性能退化。設備儀器及其軟件應當達到要求的準確度,并且符合檢驗檢測相應的規范要求。設備儀器在投入工作前應當進行檢定/校準、核查或自驗,以驗證其能夠滿足檢驗檢測的需要。有檢定/校準要求的設備儀器,應當使用適宜標識表明其檢定/校準狀態。對檢驗檢測結果有影響的設備儀器及其軟件,均應當加貼唯一性標識。建立并保存對檢驗檢測結果有影響的設備儀器及其軟件的檔案。
4.檢測環境標準化管理
建立和實施設施與環境控制程序,保證設施和環境條件達到檢驗檢測要求,以免出現因設施和環境條件造成檢驗檢測結果無效或者對檢驗檢測質量產生不良影響。依據相關的規范、方法和程序要求,當影響檢驗檢測結果質量情況時,應監測、控制和記錄環境條件。對諸如生物消毒、灰塵、電磁干擾、輻射、濕度、供電、溫度、聲級和振級,使其適應于相關的技術活動要求。對標準物質及化學試劑、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由專人負責保管。進行有危險的安全試驗時,必須有警示標識和保護措施。制定消防、環保、危險品等方面管理制度,有可靠設施或措施確保三廢處置和污水排放符合國家相關環保規定。
5.檢測方法標準化管理
建立并且實施檢驗檢測方法及方法的確認程序,確保使用合適的方法和程序實施檢驗檢測,保障檢驗檢測目的的實現和滿足有關法規標準的要求。所有檢驗檢測都制定作業指導書,確保優先采用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標準明確規定的方法,以及合同約定或者客戶要求采用的標準、方法。當檢驗檢測方法無標準可以依據,應制定非標準檢驗檢測方法,并征得客戶同意,且必須進行評審。對國家有明確規定的檢驗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等應用,必須按規定經相應程序的技術評審并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后方可應用。
6.檢測過程標準化管理
建立檢驗檢測過程控制程序,對檢驗檢測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確保這些過程運行有效并處于受控狀態,以保證檢驗檢測結果滿足有關法規標準的規定。針對監督檢驗、定期檢驗、委托檢驗、鑒定評審、事故調查分析、型式試驗、技術服務、設計文件鑒定等過程的特點,分別建立這些過程的控制程序或作業指導書,并且按照規定履行審批手續后貫徹實施,確保工作質量。根據工作特點和人員情況,對檢驗檢測實施過程和結果、檢驗檢測人員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監督和評審。對于因檢驗失誤、錯誤而造成的檢驗質量事故,應建立相應工作程序對事故的報告、分析、責任追究、處罰或處分等進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事故的不良影響。
7.持續改進標準化管理
建立持續改進標準化管理程序文件,利用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內部或者外部審核結果、數據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以及管理評審,不斷尋找改進的機會,持續改進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通過建立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分解、評價和考核質量目標來持續改進標準化管理體系;通過管理評審,尋求對標準化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機會;利用內部審核的結果不斷發現標準化管理體系的薄弱環節;利用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持續改進標準化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相關實驗室、檢查機構等組織的能力驗證、檢驗比對、經驗交流、新技術介紹等活動,以達到交流知識、相互學習、提高標準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1]國家質檢總局關于2013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情況的通報.
[2]國家質檢總局關于2014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情況的通報.
[3]國家質檢總局關于2015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情況的通報.
[4]黃葉彩.論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實驗室管理標準化.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