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遂如/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
?
豬偽狂犬病的現狀及凈化要點
萬遂如/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
2011年至2013年,我國華北、華中、華東和東北等地部分養豬場(包括免疫豬群)先后暴發豬偽狂犬病以來,2014年疫情有所緩解,呈現散發狀態,發病率與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是陽性豬場野毒株持續感染,陰性豬場野毒感染陽性率上升,出現了一些新情況與新問題。因此,養豬場對豬偽狂犬病的防控還不能掉以輕心,要積極的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實施對豬偽狂犬病的區域凈化。為此,談點個人意見,僅供養豬場參考。
(一)豬偽狂犬病新流行毒株抗原性已發生變異
據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疫病診斷中心報告,自2012年至2014年先后從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有關養豬場送檢的病料樣品中檢測出偽狂犬病毒野毒感染,部分豬場陽性率高達70%。并先后從河南、山東等地豬場發病豬群中分離鑒定出8株強毒力偽狂犬野毒,通過對野毒株的基因全序列測序對比分析,發現8株野毒株的TK、gB、gC和gE等6個基因片段序列均有不同程度變異。gC和gB等基因的免疫原性基因和核苷酸還原酶基因小亞基(RR1)等重要功能發生變異,導致抗原性和毒力發生改變,對仔豬的毒力增強,致病力增高,使用現有的偽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種豬群不能完全保護流行毒株的感染。使用現有的偽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種綿羊,然后用原來的豬源偽狂犬病病毒強毒攻擊,免疫綿羊全部獲得保護,而對照組綿羊全部發病死亡。改用新分離的偽狂犬病野毒株攻擊綿羊,其保護率只有50%。說明目前新分離的PRV流行毒株的抗原性發生了改變,導致現有的偽狂犬病疫苗不能完全提供免疫保護。偽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的抗原性發生變異、毒力發生改變,具有組織嗜性與神經毒力作用,這是當前我國豬群中偽狂犬病再次發生的主要原因。流行的野毒株不僅引發豬只發病造成死亡,而且可感染豬場飼養的犬與貓引起發病而死亡。
(二)豬偽狂犬病流行病學新特點
流行病學新特點表現為:當偽狂犬病野毒流行時,豬群處于免疫空白期或免疫力低下時,豬群中gE抗體轉陽率升高,生產母豬會出現繁殖障礙,新生仔豬出現神經癥狀,發病率與死亡率增高。當豬群有一定的免疫力,豬群中使用的疫苗毒株與野毒株匹配時,豬群中gE抗體轉陽,但是豬群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生產性能一般不出現異常。
(三)當前豬群中偽狂犬病流行的主要毒株
當前我國豬群中流行的偽狂犬毒株主要的還是亞洲型,與歐洲型相隔較遠。雖然豬群中偽狂犬病野毒感染的陽性率逐年上升,從7%上升到26%。但據分子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對病毒5個基因序列分析結果表明,偽狂犬病野毒株與Bartha毒株遺傳距離最遠,而與偽狂犬病毒HB-98毒株遺傳關系最近。由此可見,當前豬群中使用HB-98毒株生產的疫苗給豬群免疫接種仍為上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報告顯示,HB-98毒株疫苗不僅能產生很強的細胞免疫,而且還可誘導機體快速分泌α-干擾素和β-干擾素等天然細胞因子。實踐證實,豬群中增加疫苗免疫的密度與強度(每年普免4次)和注射劑量(改為每頭3頭份),使用HB-98毒株生產的疫苗免疫,仍可以使豬只獲得免疫保護,豬群不出現偽狂犬病臨床癥狀,生產正常,還能減少豬群向外排毒的數量。
養豬場里的鼠類、貓、牛、羊、兔等動物都是偽狂犬病毒的攜帶者,是本病的重要傳染來源,可將病毒傳染給豬,牛與豬之間還可相互傳播。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經呼吸道、消化道、破損的傷口與黏膜以及配種等感染;妊娠母豬感染病毒后,母體可通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以氣溶膠的形式經空氣傳播,傳播距離為2~3 km。本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但發病多見于寒冷、氣溫多變的秋冬及初春季節。新生仔豬出生后3日齡即可發病,表現為不吃乳、嘔吐、腹瀉、鳴叫、興奮不安、昏睡、四肢痙攣、呼吸衰竭甚至死亡。3~15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與死亡率可達100%,斷奶仔豬發病率為20%~40%,死亡率為30%左右。臨床上表現為頑固性腹瀉、呼吸困難、咳嗽、神經癥狀等。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gEELISA檢測野毒陽轉率較高,癥狀表現為發高燒,伴有嚴重的呼吸道癥狀,死亡率較低。妊娠母豬感染后表現為流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胎,以產死胎為主,流產率可高達35%。生產母豬表現為不育、不發情、返情率高、屢配不孕等。種公豬發生睪丸腫脹、萎縮,性欲低下或喪失,精子活力差。
在偽狂犬病發病的過程中,臨床上常見有藍耳病病毒、豬瘟病毒、圓環病毒2型、豬流感、肺炎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及附紅細胞體等病原合并感染或繼發感染,導致嚴重的呼吸道病綜合征的發生,發病率與死亡率升高,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一)免疫預防
建議使用與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基因缺失疫苗對豬群實施免疫接種,如偽狂犬病鄂A毒株疫苗或HB-98毒株雙基因缺失疫苗就是很好的疫苗,與當前流行的偽狂犬毒株同源性很高。按下列程序進行免疫預防。
仔豬:仔豬出生后第2天,用雙基因缺失疫苗滴鼻,每個鼻孔滴0.5 ml;35日齡肌肉注射1次疫苗,每頭1頭份;70日齡加強免疫1次,每頭肌肉注射2頭份,商品豬直至出欄上市不用再注射疫苗。滴鼻免疫屬于黏膜免疫范疇,不受體液循環中母源抗體的干擾。
后備種豬:第1次發情配種前8周與前4周各肌肉注射1次疫苗,每次每頭3頭份。
生產種豬:每3個月免疫1次,一年普免4次,每次每頭肌肉注射3頭份。當前由每年3次普免改為4次普免,增大免疫密度與強度;免疫劑量由每頭2頭份增大為3頭份,用現有的雙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接種完全可以使豬群獲得免疫保護,能阻止發病并減少了豬群的排毒數量,安全進行生產。接種疫苗時,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強劑,如豬用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4及MHC-Ⅱ類分子等,可與疫苗混合肌注,中、小豬每頭0.5 ml,大豬每頭1 ml。
一個豬場要選用一種優質的偽狂犬病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不要經常更換使用不同廠家生產的基因缺失疫苗,或者基因缺失疫苗與偽狂犬病弱毒活疫苗交替使用。這樣長期下去,有可能導致不同基因缺失疫苗之間發生基因重組,或者與弱毒活疫苗、與野毒基因發生基因重組。這種病毒基因重組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大,有可能出現“超強毒株”,應引起關注。
(二)豬偽狂犬病的凈化
動物疫病凈化是通過采取疫苗免疫、檢疫診斷、淘汰陽性動物、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及培育健康動物等系列措施,在一個養殖場或區域根除某種動物疫病的過程。凈化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很廣,部門眾多。《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要求全國在養豬場凈化高致病性藍耳病、豬瘟、豬偽狂犬病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四種疫病。農業部計劃用10年時間(從2012年開始)對規模化養殖場主要動物疫病進行凈化,采取“逐場推進,分層實施,技術集成,示范創建”的總體思路,堅持分病種、分階段、分區域地開展凈化工作。目前豬偽狂犬病有優質有效的疫苗,又有標準化的抗體監測技術與鑒別疫苗毒與野毒感染的診斷方法,已完全具備了凈化豬偽狂犬病的條件。凈化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1.豬群隔離分群飼養,實施“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養豬場的豬群一律按后備種豬舍、配種舍、妊娠舍、產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及隔離舍等進行分群隔離飼養,并實施空圈徹底消毒,“全進全出”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學飼養管理豬群。
2.制定科學可行的偽狂犬病凈化計劃。養豬場開展凈化工作之前,要認真調查當地及本豬場近年來的動物疫病流行情況與動態,并進行風險評估和經濟評估。凈化風險有多大,資金是否能承擔,技術支撐與管理水平如何,一定要全面考慮,結合豬場的生產實際和疫病流行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凈化計劃。并做好凈化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如優質疫苗、檢測試劑、消毒劑及其它物質的準備和人員與技術的培訓等。當前豬場凈化偽狂犬病重點應放在種豬群與后備種豬群的凈化。因為種豬感染偽狂犬病后可終身帶毒,持續性向外排毒,使病毒在豬場內循環傳播。只有凈化種豬群,建立健康的陰性豬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豬場感染偽狂犬病的問題。
3.凈化豬群實施疫苗普免。豬群普免可選用與本場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優質的雙基因缺失疫苗,如武漢科前公司研發的鄂A毒株或HB-98株生產的偽狂犬病活疫苗,免疫原性好、保護力高、安全性好,對豬無毒力,不會形成潛伏感染。免疫程序請按照本文“免疫預防”介紹的方案實施即可。把缺失基因表達蛋白作為標志蛋白,然后通過對抗標志蛋白抗體的檢測(gE-ELISA鑒別法)將疫苗免疫動物與野毒感染動物區分開來。因為動物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后,動物體內不能產生抗gE抗體,此時利用gE-ELISA試劑盒,檢測gE抗體存在與否,就可以確定豬只是否感染野毒株,故該項技術可用于豬偽狂犬病的凈化根除。
豬群普免后,按規定時間采血全面檢測1次豬群的免疫抗體水平,并用gE-ELISA鑒別診斷1次。檢測抗體水平合格且gE-ELISA鑒別診斷為陰性者定為健康豬群;檢測抗體水平不合格,gE-ELISA鑒別診斷為陰性者,豬群立即補注1次疫苗,強化免疫,然后再做檢測;檢測抗體水平不合格,gE-ELISA鑒別診斷為陽性者及隱性感染帶毒者,一律淘汰處理,不能作為種豬使用。
4.淘汰陽性豬后的陽性豬群要進一步強化免疫。每季度用gEELISA鑒別診斷1次,檢出的陽性豬堅決淘汰;可疑豬只再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進行檢查,最后做出認定。種公豬與生產母豬要全部采血檢查,后備種豬在100日齡時全部采血檢查。這樣堅持做下去,每半年采樣品檢測1次,經過3~4個循環,最終豬群可達到偽狂犬病的凈化。
5.培育健康豬群。偽狂犬病陽性豬群產下的仔豬,出生后進行疫苗免疫接種(免疫程序見免疫預防一節),斷奶后隔離飼養,16周齡時做1次血清學檢查,檢查為陽性者一律淘汰。陰性者隔30 d后再做1次血清學檢查,如仍為陰性,即可建立起健康豬群。
6.配合凈化工作,加強疫病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在實施疫苗免疫接種、檢查診斷淘汰陽性豬只及培育健康豬群等各項凈化方案時,豬場一定要緊密配合凈化工作的開展,全面加強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疫病凈化的目的。
(1)豬場禁止飼養犬與貓,并驅趕鳥類,因為犬貓與鳥類可攜帶偽狂犬病毒,是豬場偽狂犬病的重要傳染源。
(2)豬場要定期滅鼠、殺蟲。
定期滅鼠:我國鼠類的數量超過30億只,每年偷吃糧食250萬噸,超過我國每年進口糧食的總量,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鼠類不僅吃掉豬場的飼料、咬壞物品和門窗等,而且攜帶50多種人畜共患病病原,危害性很大。豬場每季度滅鼠1次,鼠類攜帶豬偽狂犬病毒,是豬場偽狂犬病重要的傳染源。滅鼠時,可選用立克命(拜耳),直接撒施,滅鼠徹底、安全、使用方便。也可用敵鼠鈉鹽原藥1.5 g,加熱水100 ml徹底溶解后,再加入適量的糖,拌入1 000 g玉米面或小麥面中,陰干后即可使用。
殺蟲:吸血昆蟲如蚊、蠅、蜱、虻等可攜帶100多種細菌、20多種病毒、30多種原蟲,可傳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二十幾種。特別是夏季與秋季要注意殺滅各種吸血昆蟲。豬場要填平污水池與積水溝,清理垃圾、污物,鏟除雜草與雜物,疏通排水道和陰溝等。綠化豬場周圍環境,徹底消滅吸血昆蟲的滋養之地。可用0.05%蚊蠅凈噴灑豬舍和豬體,每周2次,殺滅昆蟲;或者用0.1%力高峰(拜耳)溶液或1∶50的拜蟲殺溶液噴灑,可殺滅各種吸血昆蟲和體外寄生蟲,安全效果好,使用方便。
(3)消毒。豬舍每周消毒1次,發生疫情時每天消毒1次;通道、進出口、用具、車輛每天消毒;外環境每月清掃1次,大消毒一次;人員進入生產區淋浴更換衣帽鞋等,才能進入,并定向流動,不準串舍。消毒可用大連三儀動物藥品有限公司研發的0.7%博滅克(濃戊二醛溶液)、拜獨清(月芐三甲氯胺溶液),1∶300稀釋,用于豬舍、通道、場地及環境噴灑消毒。人員與物品可用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以上消毒劑具有廣譜殺菌作用,殺滅能力強,藥效持久,性能穩定、安全,使用方便的特點。
(4)飼喂優質的全價飼料。要給豬只飼喂營養全價,科學搭配,低氮日糧和氨基酸
平衡日糧,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特別要注意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VA、VE等,以及微量元素硒、鋅、鉻等用量),確保豬只各個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這是保障豬只的免疫力與抗病力的物質基礎,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防止造成霉菌毒素中毒。
(三)動物疫病凈化應注意的問題
1.養豬場的疫病凈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全場上下齊心協力,經營管理、生產計劃、疫病防控、人才技術、財務與后勤保障各個方面都要動起來,工作量很大,費時費力費錢。只要計劃周密,方案合理,措施得力,不怕麻煩,堅持下去,不前緊后松,定能獲得圓滿成功。
2.養豬場實施動物疫病凈化重點是種豬群,引種時要嚴格檢疫,后備母豬配育從嚴選優。因為種豬群是養豬的源頭,一旦種豬攜帶病原體,就可通過引種大面積、遠距離傳播疫病。如果種豬群健康,疫病得到控制,也就控制了動物疫病傳播的核心部分,生產環節的疫病也就容易控制。
3.凈化動物疫病使用的疫苗與檢測用的診斷試劑盒,一定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有正式批準文號的優質產品,千萬不能使用劣質產品,否則影響豬只的免疫效果與檢測結果的正確性,而造成誤判,導致動物疫病凈化失敗。
4.養豬場實施動物疫病凈化可以與當地建立無疫病區建設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結合進行。這樣許多資源與技術都可以共享與共用,工作同步開展。能盡快的實現養豬場特定動物疫病無疫狀況,并與區域共同構成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以確保養豬生產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