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梅/銅川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實驗室檢測技術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應用
周麗梅/銅川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動物疫病監測是動物、動物產品質量的重要保證,有法定的機構和人員按國家規定的動物防疫標準,依法制定程序、方法和標準,對動物、動物產品及有關物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檢測,并依據監測結果進行處理的一種措施。動物疫病監測是動物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國家制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規劃和疫病預警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對動物保健咨詢以及輸出動物及其產品無害狀態的保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免疫評估
監測免疫效果利用血清學試驗,監測動物免疫效果是預防動物疫病的重要手段,通過免疫抗體監測,可得知畜群免疫抗體水平和疫苗質量、疫苗接種方案的效果,從而達到判定選用的疫苗是否質量可靠、免疫方式是否確鑿有效、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等目的。通過綜合評估分析,可提醒廣大養殖業者對養殖過程中存在某些隱患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修訂免疫程序:到目前為止,有不少養殖場戶的免疫程序是借鑒別人的,因不同地區,不同動物群體,顯然存在差異,并非適用本場戶。長期的臨床實踐告知我們恰當的免疫接種時間往往是有效免疫的關鍵,在使用疫苗尤其是活苗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母源抗體(MDA)的影響,最可靠和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血清學檢測來測定母源抗體的消長水平,確定首免最佳時機,當母源抗體水平下降到臨界值時進行免疫接種效果最佳,當母源抗體水平過高時進行免疫會中和抗原導致免疫失敗,但過低而未能及時免疫則會形成免疫空白期,給動物群體造成嚴重的潛在隱患,因此定期進行群體監測,制訂適合本場戶的免疫程序,非常必要。
(二)動物疫病監測
目前,實驗室檢測已經成為動物疾病診斷和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科學實施實驗室監測也成為規模化養殖場關注的焦點,只有廣大養殖業者在科學飼養管理的基礎上,提高對動物群體進行疫病監測的認識,有效預防動物疫病,才能提高養殖效益。首先,各養殖場要積極主動地按照科學免疫程序進行免疫,通過實驗室定期的、分階段、分群體的監測來了解健康畜群的免疫狀態和主要動物疫病的免疫效果,提高動物疫病防疫能力。例如許多病原的侵襲,對成年動物或抗體水平高的畜群僅僅引起抗體的變化,而對幼畜或者抗體水平低下或不齊的群體則有發病的危險;其次,通過開展動物疫病病原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全面掌握主要動物疫病的病原分布和流行趨勢,急時分析評估動物疫情,把握疫情動態,科學判斷防控形勢。當養殖場受到某種病原攻擊時,實驗室利用血清學檢測方法,將檢測結果與該養殖場的免疫、發病和用藥情況等資料結合進行分析,做出比較科學、專業的檢測報告和分析意見,切實為規模養殖場的生產管理和疾病控制提供科學的參考。
(三)動物疫情預警
各級畜牧獸醫工作者要對本地區主要動物疫病逐村逐戶逐場進行免疫監督,才能確保防疫落實到位,對疫情隱患做到及時發現,盡早處理;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發生、發展規律,免疫接種前首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疫病流行種類、流行范圍、流行特點,然后制定適合本地區或本場的免疫計劃,在免疫程序實施過程中,隨時觀察免疫效果,建立免疫監測制度,切實做好動物疫病的預防免疫工作。同時在引進或調出活體動物時做好檢疫工作、把好檢疫關,做到禽不漏批、豬不漏場、牛不漏村、羊不漏群,確保動物免疫證和檢疫證等證完備齊全尤其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病原傳播的機會。按照農業部有關規定實施疫情零報告制度,提高疫情預警,預報能力,一旦發現有異常,要做到早檢測,早診斷,采取正確的措施來減少疫病帶來的危害。開展預警預報工作,為科學防控提供技術支持。各地應根據所轄區域動物疫病流行特點及防控情況,積極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工作,探索主要動物疫病凈化模式。
(四)疾病凈化
實驗室監測包括疫病診斷分析(抗原檢測)以及常規血清學監測(抗體檢測),對規模化養殖場側重于定期的常規監測,只有搞好疫病監測,掌握疫情動態,及時發現隱患,及早防控才是最重要的。到目前為止已研制出許多抗原檢測的商品試劑盒、能夠區分野毒和免疫抗體的監測方法,如豬瘟抗原檢測ELISA 試劑盒能夠直接檢測到豬瘟病毒的抗原成分,口蹄疫3ABC 抗體檢測試劑盒能夠將免疫抗體和野毒抗體很好地區分,另外口蹄疫也可以通過非結構蛋白ELISA 方法區分野毒感染動物和疫苗注射動物。血清學試驗用于疫病凈化的經典案例是豬偽狂犬病。在基因缺失疫苗應用的基礎上,我們利用血清學方法可以區分疫苗注射動物和野毒感染動物,歐盟許多國家以及美國的凈化已經取得成功,在中國通過極其類似的根除方案,對偽狂犬病進行凈化同樣也獲得成功。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標記疫苗和鑒別診斷技術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這也將極大促進重大疫病的根除與消滅進程。
(一)組織病理學檢測技術
利用病理學和免疫學技術,對染病組織進行切片觀察和免疫組化染色,開展對動物疫病病原的特異性診斷工作。包括病理學技術和免疫病理學技術。
1.病理學診斷技術。利用疫病引起的動物組織發生特征性的病變和基本病理變化對動物疫病進行診斷。
2.免疫病理學檢測技術。免疫組織化學又稱免疫細胞化學,是免疫學與組織(細胞)化學結合的一個分支學科,以免疫學的抗原、抗體反應為理論基礎。主要原理是用標記的抗體(或抗原)對細胞、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檢測,經過組織化學的呈色之后,用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
(二)血清學檢測技術
血清學檢測技術是建立在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基礎上的檢測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血清學抗體檢測新技術層出不窮,應用面也日益擴大。如病毒中和試驗、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瓊脂凝膠擴散試驗、血清平板和試管凝集試驗、免疫膠體金層析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這些試驗方法已被大多數實驗室熟練掌握應用。如布病采用平板或試管凝集試驗,禽流感和新城疫采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豬瘟和口蹄疫采用間接血凝試驗;采用ELISA 試驗檢測禽流感、豬瘟、口蹄疫等疫病,養殖場也可采用血凝試驗和免疫金標技術來檢測免疫抗體滴度,操作簡便快速,使抗體監測技術真正得以推廣,切實為動物疫病防控提供有力的幫助。
(三)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
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建立對動物疫病病原基因的檢測方法,用于動物疫病特異性快速診斷和病原基因變異進行分析,及時準確掌握動物疫病分子流行病學動態,為疫病防治提供基因理論分析依據。在獸醫實驗室診斷中,聚合酶鏈反應(PCR)較為常用。它是一種體外快速擴增DNA的技術。通過PCR可以簡便、快速地從微生物材料中通過體外擴增的方式活動大量特定的核酸,可用微量樣品的檢測。一個PCR反應一般只需4小時就可完成。
(四)病原學檢測技術
運用現代微生物學和細胞培養技術,開展動物病毒、細菌、寄生蟲等致病性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工作。在對被檢動物可能患有何種細菌性疫病做出初步診斷后,需要采取病料分離鑒定病原菌以便最后確診。此過程包括細菌分離與接種、細菌的培養、細菌的鑒定等。病毒分離與鑒定是病毒性疫病檢測、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寄生蟲病的檢測方法和其它傳染病的檢測有一定的區別,由于其獨特的發育史,決定了其檢測方法的特殊性。除了一般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診檢查外,其定性的實質性方法有蟲卵檢查法、蟲體檢查法、免疫學檢測方法、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