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
2015年9月,央視《焦點訪談》等多家媒體曝光了濟南機動車車輛尾氣檢測線內鬼造假,不合格車輛蒙混過關問題,此事一經曝光,便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強大反響,以此為開端,對于機動車檢測設備的質疑也成為公眾話題。
2016年1月15日,山東省省長郭樹清就機動車環檢存在的問題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對發現的問題處理要嚴要快”。郭樹清省長的批示準確地表達了政府對于防控治污的決心,他的“發聲”對于正處于風口浪尖上的汽車檢測行業來說,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被央視曝光的濟南機動車檢測
在寫下這個小標題之后,我們有必要對于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污染做一個背景介紹。
早在北京霧霾爆發的前幾年,北京市就關停了一大批市區周邊的污染企業,嚴格控制渣土揚塵,卻很快發現霧霾現象仍不能有效根治,甚至還在惡化。人們把視線逐步轉移到了另一大空氣污染源——機動車尾氣排放。
在霧霾臨近的2010年,僅上半年,北京市機動車陡然增長了近35萬輛。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全市的機動車總量。
而從國家和地區層次而言,根據現有統計,截至2014年,北美地區機動車保有量大概有兩億七千萬輛,而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卻不及此數。
針對這個數據,在去年采訪時,曾有汽車排污行業的專家告訴本刊記者:“單從數量而言,中國的機動車市場依舊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從環境的承載力來說,中國的環境已經不能夠再承載現有的上升速度了。”
根據去年山東省機動車排放云檢測得到的數據來看,目前每公里污染排放量在2克以下的車輛占比為57.2%,但其污染排放僅占車輛排放總量的6.43%;每公里污染排放量在5克以下2克以上的車輛占比為14.54%,其污染排放占車輛排放總量的8.68%;而每公里污染排放量在5克以上的車輛占比為28.26%,其污染排放占車輛排放總量的比例高達84.89%,而設定的用車每公里排放5克達標相當于在國四新車排放標準基礎上放寬了4倍以上。
由此可見,我國機動車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問題的重點并不在此,因為我們都知道,只要汽車跑在馬路上,就會產生污染,“我們之所以比一些汽車保有量更大的國家污染還嚴重,就是因為在排控這方面還存在漏洞。如何將這種污染掌握在可控程度內,直接關系到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包括與之密切相關聯的一些產業的未來命運。”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說到。
時間回到2015年9月,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山東華興汽車檢測中心、濟南正元機動車檢測站、濟南君冠機動車檢測站等多個站點的檢測黑幕。在采訪過程中,央視記者開著一輛尾氣檢測嚴重不合格的車輛找到檢測站附近的一家維修點,其中一個代辦驗車的黃牛對暗訪記者說:“不修可以,直接包過。肯定包過200塊錢。”最終,當記者給代辦驗車的“黃牛”200元后,一輛原本是“黃標”的車竟然真的通過了檢測線的檢測,被核發了“綠標”。
其實,“黃變綠”背后的故事是“黃牛”給汽車檢測站150元,就能讓尾氣嚴重超標的汽車通過:而檢測線上的工作人員人為干涉,就能操作開關降低尾氣中有害氣體的進氣量。
針對所曝光出來的問題,當時濟南市環保局向社會通報了暫停運營涉事檢測線的處罰決定,與此同時,還加大了對于檢測線的檢查力度以及對周邊“黃牛”的“清剿”力度。
當時就有專家分析指出,濟南所暴露出的機動車檢測線內鬼造假,不合格車輛蒙混過關問題只是全國檢測線現狀的一個“縮影”。
一場受阻的調查
從曝光出來的“黃變綠”的普遍交易來看,一方面,我國目前以人工方式檢測機動車顯然極易產生弄虛作假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央視等媒體的一波對于機動車檢測線造假曝光之后,以清華大學汽車排污防空專家為首的相關領域人士對于檢測設備本身是否存在缺陷也提出了質疑。
目前我國主要使用的是以排氣分析儀為技術支撐的檢測設備,它目前的流通比例占據了全國機動車檢測市場份額的95%。
對于通過這種檢測方法所獲得的尾氣數據,從事汽車云檢測的汽車排污問題專家顏梓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在經過長久以來的實踐數據分析后,她認為現階段的“綠標車”里至少有30%不符合國家尾氣排放標準,而在這30%的排放不合格的車輛里,超標最多的尾氣數值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8倍之多,“這還不算上因為弄虛作假所得出來的數據”。
在此背景下,山東省環保廳曾組織、邀請了一批相關部門的監管人員和技術專家組成調查小組,專門前往濟南的幾家涉事企業進行數據調取。
3月9日,記者幾經周折聯系到了當時那支調查小組的兩名負責技術檢測的核心人員,這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小組成員告訴我們,在一月中旬,由山東省環保廳組織的調查組開始針對濟南的涉事檢測站展開設備數據調查,結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涉事企業拒絕向我們提供任何數據”,針對當時涉事檢測線給出的理由,他告訴我們,其實早在此前環保廳的辦公會議上,涉事的設備廠商就公開聲稱環保部門“執法程序”存在違規之處,所以這次“受阻”對于調查小組而言并不意外。
幾經周折,在環保系統的介入下,涉事企業最終提供了部分數據,“他們提供的數據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我們也不可能僅僅依靠這樣的數據來進行數據分析。” 另一名小組成員告訴記者。
時至今日,那次調查也沒有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調查工作“無疾而終”。
而在經過一番整改之后,如無意外,當時曝光的那幾家涉及“造假”的生產線又將重新運營。
“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檢測線是否‘幡然悔悟,我們更關心他們所用的設備是否還是存在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才是汽車防污排控工作的命門!”一名從事汽車防污排控的數據專家曾向媒體這樣表示。
大眾“丑聞”啟示錄
關于機動車排污標準,從世界范圍來看,最為嚴格的應是美國。
與中國不同,在美國負責汽車檢測的運營商具備了生產設備的工藝許可以及在檢測線上的服務能力。
在實際中,運營商將設備和檢測相捆綁所得出來的數據提供給政府的檢測部門,從而對政府部門直接負責,而政府則是通過購買他們的數據服務來準確的把控污染。這其中一旦發生問題,政府將直接問責運營商,而不會出現設備生產商與運營商相互的“扯皮”,再加上一套完善的行業數據制定標準,使得美國的機動車檢測在實際運行當中更加自如。
前不久,德國大眾在美國所爆發的危機正是拜這套成熟體系所賜。因為其精準的測量和數據分析,使得其想通過利用“作弊”軟件漫天過海的行為被抓了現行。
接下來,大眾不僅在美國將面臨高達18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而且其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
針對于目前日益嚴重的污染形勢,近年來中國也開始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而即便是這樣,一些生產廠家還是在鉆法律的“空子”,甚至在執法權上玩起了“文字游戲”,但是無論如何,隨著政府和公眾的重視,留給涉事造假企業“辯駁”的空間已經是越來越小了。
在2015年最新修訂的《計量法》中,已經明確規定對于涉事“造假”的個人或者單位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這也讓長久以來從事于汽車防污排控的專家和公益組織感到無比的欣慰。
除此之外,要徹底解決機動車尾氣所帶來的污染問題,顯然不單單是環保部門一方所能解決,檢測線上所采用數據技術的權威性、執法權的明晰等等面臨解決的問題,都在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決心和魄力。
面臨著急需要改變的空氣質量,防污排控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