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評論員
“供給側”成了自去年11月10日起經濟政策表述和媒體報道中的高頻詞。就在這一天,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提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期增強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彪S后的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強調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了反思經濟增長本源、保證下一步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新經濟治理思路。這是面對經濟新常態實現持續增長的路徑抉擇。
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使中國成長為全球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不能忽視的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遭受房市庫存嚴重、行業產能過剩、政府債務高企、金融風險加大、投資回報率下降、出口競爭力示弱、生態資源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困擾。
中國經濟進入了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如何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
著眼“供給側改革”是中央決策作出的務實回答。當前,供給結構升級緩慢、創新能力不足等導致的“供需錯位”益發嚴重:一方面,外需減少導致外向型供給體系中部分產能過剩,而對內供給體系卻沒能及時跟上隨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升級變化的消費結構;另一方面,部分產業的產能已達物理峰值或資源約束承載能力極限,而整個供給體系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能力較低。無論是消費水平、消費能力還是消費欲望,中國都不存在消費需求約束,但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的結果帶來大量“需求外溢”。
正如前面所述,不該再生產的生產過多,而消費升級后的新需求又缺乏供給,造成消費與供給間的失衡失配,是現實的狀況。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從供給側結構入手推進中國新一輪改革,推動有消費需求的供給發展,壓縮、消化“無效供給”,才能有效化解潛在“滯脹”等風險,并實現經濟新一輪可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只有適應彌合“二元經濟”所必經的中長期經濟模式的轉變和社會轉型,尋求促進生產率長期持續增長的供給政策,才會有新的愿景。
非常重要的是,供給側改革最終要落到改“結構”上。結構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通過調整,實現改善效率的目的。要推動嚴重過剩行業在削減產能方面取得實質性操作;進一步簡政放權,助力創業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振興有前景的實體經濟;搞活微觀,增強企業競爭力之余還要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要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最大限度挖掘和釋放“精細生產”和“中國質造”的潛力;要通過調整人口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發揮人力資本對增長的作用??傊ㄟ^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再塑、盤活和優化體制供給,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支持點和發力點。
供給側改革絕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的引導。強調供給側發力與制度創新是定位中長期以促改革,兼顧需求側調整與合理增速是著眼短期以保穩定。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孕育和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將是供給與需求有效結合的綜合療法,目標無疑是有效滿足富民強國之需要。
供給側改革,蘊含著“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信號。一方面,未來五年是加快落實和推進國企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等多項重大措施的攻堅期,以深化改革釋放制度紅利必須堅持到底;另一方面,改革創新必須以平穩的經濟環境為基礎,尤其是在存量退出過程中,要警惕“外溢效應”引發結構性蕭條和總量性需求不足,此時當輔以得當的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好穩增長與促改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