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旅游是發展最快的“風口”產業之一,至2014年產業規模已超5000億美元,約占旅游業總體規模的14%。亞洲醫療旅游服務收入在2012年已達1000億美元。我國有多省市發力醫療旅游業,如海南省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產業規模超500億元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我國臺灣省也有意識地利用其發達的現代醫療體系發展醫療旅游業,2014年有25.9萬余人次到臺灣接受高科技醫療、體檢等服務,但受限于高昂的人力成本,發展有一定局限性。
康復保健旅游是醫療旅游的重要分支。我省發展對臺康復保健旅游,既有助于推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綜合型”升級,又有助于增進兩岸交流。當前我省發展對臺康復保健旅游具有如下優勢:一是傳統中醫藥優勢。我省中醫底蘊深厚,有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中醫藥22個,國家級名老中醫83人。有中醫類醫院89所,中醫床位19902張。擁有藥用動植物2678種,載入資源目錄的2468種。二是療養旅游資源優勢。我省森林覆蓋率65.95%(居全國第一),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57個(其中國家級30個),經營總面積16.72萬公頃;已探明天然出水溫度大于30℃的溫泉205處,其中較有開發價值的107處;大小島嶼1200多個,海岸線長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三是空氣質量優勢。在世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公布的《2015上半年中國358座城市PM2.5濃度排名》中,我省為PM2.5濃度最低4省份之一,7座城市空氣質量名列前茅。四是臺灣客源優勢。我省2014年共接待臺灣游客225.39萬人次,其中逾三成有接受理療保健等需求,市場潛力大。
我省發展對臺康復旅游也存在一些短板,體現在:一是行業規模小,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跟不上,各地資源缺乏整合。二是規范與標準缺失,旅游產品特色少,服務水平低,體驗差。三是行業高端醫學人才數量少,既懂旅游又懂醫療的復合型人才匱乏,產業水平提升緩慢。為此,建議:
一是完善行業管理體制,確保規范有序發展。醫療旅游專業性較強,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尚處空白地帶。建議我省盡早出臺醫療旅游行業管理辦法,制定相關服務機構的準入標準、運營流程、評價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定期進行考核;相關醫療機構參照公立醫院標準進行管理評級,相關藥材按照我國《無公害中藥材》等標準進行把關;相關醫師、理療師、講師等工作人員要求持證上崗。
二是綜合解決資金短板,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設立省級醫療旅游專項資金,采取省級政府主導、各級財政支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的方式,綜合解決行業資金短板問題。參考臺灣省相關標準,完善旅游核心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結合我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旅游特色村建設,加大偏遠地區旅游地的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盤活現有療養院、老人活動中心等資源,為發展對臺康復保健旅游提供更多的場館、設施、人員支持。
三是統籌各地旅游資源,打造一批龍頭品牌。由旅游局、衛計委等部門牽頭,統籌全省康復保健旅游資源,優先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龍頭品牌。如:以太姥山為中心,打造閩東森林康復保健旅游區;以福州為中心,連接連江、永泰等地,打造溫泉療養旅游區;依托鼓浪嶼、東山島等開發較成熟島嶼,打造海島康復保健旅游專線;以武夷山、清源山等為中心,打造傳統道教養生文化休閑旅游區,等等。
四是針對不同客源需求,設計特色旅游項目。針對臺灣不同消費群體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推出各具特色的專門旅游項目。如:針對中老年人的養生長壽旅游,針對企業白領的亞健康及慢性病康復游,針對臺灣青少年的中華醫藥文化科普夏令營,等等。邀請省醫科大學、中醫藥大學營養專家充分發掘各地特色美食——如泉州面線糊、東山島海鮮等的食療功效,制定養生保健食譜,讓旅游者盡享健康美食。
五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盤活現有人才資源。探索在醫學院校中增設旅游專業課程,或在高等院校的旅游專業中增開醫療護理相關課程,盡快培養一批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加大公立醫院與康復保健旅游地療養機構的人員交流力度,在龍頭旅游品牌地區設立專家工作室,邀請全省各地公立醫院名醫入駐輪值。定期組織旅游、醫衛部門管理人員以及醫療旅游從業者到新加坡等發達地區參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
六是深入開發藥材資源,發展綠色藥材旅游。汲取片仔癀等我省傳統名藥炮制經驗,針對臺灣地區市場需求,開發特色中成藥。加大中藥材種植園建設與開發力度,按照我國《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及歐盟等國際市場要求,對中藥材種植、采集、加工、保存過程進行嚴格把關,嚴控農殘、硫化物等有害物質,培育純天然“綠色中藥”。在藥園提供現場采摘、藥材購買、藥品試用、有害物檢測等服務,使藥材旅游向互動、多元、立體化方向發展。
七是加大對臺宣傳力度,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以海峽論壇等兩岸大型交流活動為契機,向臺灣同胞推介我省特色中醫藥康復保健旅游項目。定期邀請在臺灣有一定影響力企業家、演藝明星等來閩體驗康復保健旅游,以期形成口碑效應。不定期組織本地康復保健旅游機構與臺灣同行進行交流,相互借鑒合作,共同開拓市場。適當將對臺醫療保健旅游項目推向國內市場,增加行業收入,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